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台灣電視劇 花甲男孩轉大人 日常生活中的甲乙丙丁
2017/07/09 18:46:28瀏覽1810|回應0|推薦10

『花甲男孩轉大人』在2017年7月7日晚間播畢,時時刻刻會有種角色投射感,這齣戲讓筆者想到自己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家族的支柱長輩在往西方極樂世界的路上,往往是一場風暴,劇中呈現出家族成員對於生老病死的體悟成長。

故事的開始來自主角阿嬤的噩耗,在陰錯陽差之際,阿嬤沒有死,而是彌留了,而後透過親情的呼喊,活了過來,又逝去的故事。這場生死離別的哀戚則讓家族成員之間的心結逐一化解,是一種反省和體悟。

劇中最印象深刻的劇情有很多,筆者總是很投入,例如「資優生鄭花亮」他在資優生的標籤之下,總是隨著眾人眼光而活,一帆風順地國立大學畢業、進入電子公司上班,然後娶妻生子,但是這些「生活」卻不是他想過的,他也想父母陪伴,他也想叛逆,又或者大人的面子問題,真的比家人情感問題重要嗎?而在最後一集的告解當中,鄭花亮老老實實地說出自己的心聲,被裁員、陷入迷惘等內在,讓人鼻酸。

最後一集的祭文,穿著孝服的鄭家人,一字排開,台上身為長孫的鄭花甲,講著家族成員的過往,他說著:『阿嬤的最後一口氣,吹得大家東倒西歪,不過也讓大家回到這片祖厝。』台下鄭家人早已泣不成聲。筆者想到自己的爺爺,服喪的那幾天,突然團聚的家人,四散各地,非得要逢年過節或是重大事件才會聚集,然後為了家族的遺產而爭鬧,如樹倒猢猻散。再看到電視上的鄭家一家和樂,產生某種抒發,也許觀眾都有相似的生活,但是細節上的不同,能喚起自身經驗,而去入戲吧。

而阿嬤彌留醒來後,指定要越南籍移工看護「阿春」陪伴,比起親的「家人」,這位隨身照護的移工看護更像阿嬤的「家人」,這也是現今台灣社會在長者長期照護的寫照。

這齣戲劇故事的原型,改編自楊富閔作家的著作『花甲男孩』,幾年前的華文城市朗讀,高雄場次曾有幸聽作家朗讀他的作品「我家是一座電話亭」篇章,闡述自我生命故事,某個年代家中有電話,代表家庭的社會地位,這部電話聯繫村莊,以及他和家人的生命,很喜歡他的筆觸。前幾年讀過『花甲男孩』,沒想到會翻拍成為電視劇,讓筆者重新認識這部著作。

花甲男孩轉大人如果用一句話來闡述,筆者覺得是:『日常生活中的甲乙丙丁』,因為這部戲汲取很多台灣文化與家庭生活方式,是跟觀眾很近的議題,不由自主的會將角色帶入自己的情緒,也難怪會引起諸多觀眾的討論。

文末,台灣戲劇真的有很多能量,希望大家能夠多多支持了。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9156092002&aid=106115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