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鄉土心‧歷史情3----清廷治理時期
2014/07/04 20:05:31瀏覽312|回應0|推薦2

 

作者:施世榜

2014 戰爭與災異/戰爭

僻嶠1潢池弄2,王師待廓清3
海門奔兕虎4,沙島靖鯢鯨5
壁壘6翹軍肅,朝暾7畫戟8明。
霜飛金雀舫9,水漲碧波纓10
(師入港,水漲丈餘。

鹿耳門有盪纓,示水淺深談兵)。
梐枑11火荼12列,鈴鉦13鵝鸛14成,
峰頭孤月落,幃帳15正談兵16

 

【題解】

本詩為五言律詩,收入連橫《臺灣詩乘》。施世榜大約在康熙32年(1693)隨父親施啟秉來臺。後來,施世榜與父親到半線開墾(今彰化),於康熙48年(1709)開始在東螺堡(今彰化二水、北斗一帶)興建八堡圳,又名「施厝圳」,工程歷經十年,於康熙58年(1719)竣工,施世榜建造八堡圳對於彰化水利建設有重大貢獻。
康熙60年(1721)臺灣曾發生朱一貴事件,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奉令到臺平亂,因施世榜熟悉地方事務,因而受任隨軍顧問,協助平亂、安撫流民。作者隨來臺靖難之軍從鹿耳門登陸之際,以詩記錄此次海戰。此詩善於用典譬喻,如以潢池弄、奔兕虎比喻朱一貴軍不自量力;以靖鯢鯨、翹軍肅寫平亂之軍威;以畫戟明、金雀舫,寫船戟與戰船的精緻裝備;以碧波纓寫鹿耳門「盪纓」之險要;以火荼列、鵝鸛成形容軍事之緊張與軍容壯盛浩大,作者以華藻紀實,寫下史詩般的臺海之戰。

【作者】

施世榜(1671-1743),諱寅,字文標,晉江安海人。康熙29年(1690),隨父施東入臺,初居鳳山。康熙36年(1697)入選拔貢生,受任閩東壽寧縣教諭,因無意仕途,遂返鄉經營開墾。康熙58年(1719),召集鄉民,開闢彰化平原,引濁水溪興建水圳灌溉,先後完成「施厝圳」、「八堡圳」,造福鄉里;康熙60年(1721朱一貴事件,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奉令到臺平亂,因施氏熟悉地方事務,受任隨軍顧問,協助平亂、安撫流民。亂平後,授官縉紳,累官福建省兵馬司副指揮。因不慣宦途,旋歸返臺,積極參與地方公益,造橋、鋪路,不餘遺力;興學襄助海東書院、鳳山縣學宮(即孔子廟),嘉惠地方學子,深受鄉里敬仰,現今彰化鹿港天后宮仍供奉其牌位。

【注釋】

  1. 僻嶠:指偏僻的山鄉。
  2. 橫池弄:即弄兵橫池之典故,語出《漢書卷八十九‧循吏傳‧龔遂傳》:「海瀕遐遠,不沾聖化,其民困於飢寒而吏不恤,故使陛下赤子盜弄陛下之兵於橫池中耳。」比喻人不自量力而興兵作亂,有輕視之意。
  3. 王師待廓清:指大清的軍隊有待整頓。廓清,整頓之意。
  4. 海門奔兕虎:本詩指鹿耳門水道出海口,水勢兇猛。海門,出海口。兕,音ㄙˋ,兇猛。
  5. 沙島靖鯨鯢:沙島,指臺灣。靖,平定。鯨鯢,原指兇猛吞食小魚的鯨與鯢,本詩指朱一貴軍隊。
  6. 壁壘:原指軍營堡壘。後泛指軍隊的防禦工事。
  7. 朝暾:暾,音ㄊㄨㄣ,初昇的太陽。
  8. 畫戟:戟,音ㄐㄧˇ,畫有彩紋的兵器。
  9. 金雀舫:即雀舫,本指游船,形似鳥狀。本詩指戰船金碧輝煌。
  10. 碧波纓:由於鹿耳門水道迂迴,兩岸有沙島沙線橫伏水底,行船不慎誤觸沙線,船身立即破碎。因此,當地居民以插標表示港路,稱作「盪纓」。即本詩所云「碧波纓」。
  11. 梐枑:音ㄅㄧˋ ㄏㄨˋ,用木條交叉所製成的柵欄,放置於官署前,以防閒雜人等,亦稱作「行馬」。
  12. 火荼:即「如火如荼」,形容軍容盛大的樣子。
  13. 鈴鉦:一種大鈴,古代軍隊行軍時所用的樂器。
  14. 鵝鸛:古代的一種軍陣。
  15. 幃帳:幃,音ㄨㄟˊ,帷幕。
  16. 談兵:談論用兵之計。

【鄉土心‧歷史情---清廷治理時期】

    清朝領有臺灣後,並無積極治理的企圖心,早期對臺灣採取為『為防臺而治臺』的態度,頒布一連串的消極禁制措施,包括有(一)渡臺禁令:想渡台者必須先申請渡臺禁令,而且不准攜眷來臺。(二)封山禁令:對在臺漢人採隔離政策,禁止漢人進入番地開墾,於是立石為界,進而開溝堆土,設立漢番界線,這就是著名的土牛紅線。(三)班兵制:規定駐臺官吏任滿三年,立刻調職,官吏亦不得攜家帶眷;駐軍採班兵制,三年輪調換班,不用臺籍人士擔任士卒。在劉家謀的<換臺兵>一詩中也充分描繪出清朝廷輪調內地各陸地營兵及因臺兵的軍紀敗壞,甚至引發漳泉兵互鬥,造成社會不安的現象。但臺灣的豐饒肥沃,依舊形成了極大的吸引力,仍有無數人甘願冒著極大的風險,橫越海象洶湧的『黑水溝』,合法或非法渡海來臺。而禁渡措施也對臺灣的社會產生巨大影響,同時由於禁帶家眷,導致臺灣男女人口比例失衡,因此不少漢人男子娶平埔族女子為妻,造成平埔族人口減少,甚至造成童養媳等社會問題。

    至於清治時期臺灣的開發方式是由民間自發性的進行,由眾人集資向政府申請墾照,墾戶通常另招佃戶,由其自備人工、資本,從事實際的開墾工作,來臺的漢人大多當佃農或是僱工,而耕戶不但要向地主繳納地租也要繳納水租。移居台灣之民眾日益增加,致使農業用水之需求日殷,漢人開墾土地的過程最需要解決的就是水利灌溉,為取得足夠之灌溉用水,民間獨立或共同合股投資興建之水利設施漸多,清朝著名的水利工程就包括了本詩作者開發彰化平原的先後完成施厝圳、八堡圳、台北之瑠公圳、大安圳、宜蘭羅東的萬長春圳、豐原之葫蘆墩圳、嘉義的道將圳、高雄的曹公圳等。

當年,由於彰化擁有許多地理優勢,因而在施世榜的有效管理下,能在極短時間內,成為台灣中部最具發展潛力的城鎮。第一:是交通位置重要。對內,鹿港位於西部海岸中央,是南北船隻往來的中繼站;對外,則因與大陸最近,海運約半天便可抵達。第二:鹿港擁有富庶的腹地。彰化平原不僅能供應本島所需,還能補充大陸米糧之不足,因而成為各種物品的轉運站。第三:是港闊水深的天然良港條件使然。來自泉州的移民大量湧入,而命名為彰化的原意是『彰聖天子,丕昌海隅之化』,主要還是彰顯皇化的意思。

詩中談到的朱一貴事件,發生在康熙六十年,當時由於來臺的滿清政府官員為數不少是貪官污吏,使得民怨沸騰,眾人決議推舉朱一貴為盟主,樹立黃旗,製大元帥朱旗幟,正式發動革命。戰爭不會因為夜幕降臨而暫時停歇,甚至會變得更加激烈和殘酷。數天內,又陸續攻下南路營、諸羅山等營汛,各地陸續響應,只起義數日便有二萬人參加,並對府城進兵。朱一貴率四萬大軍,使清朝住城的文武官員攜眷由臺江駕舟遁逃到澎湖,士兵亦相率竄逃。等到朱一貴攻下府城後,進一步建立以永和為名的新朝代,承襲明朝的制度,並祭拜天地、列祖列宗和延平郡王鄭成功,規模之大震動全臺。而由朱一貴事件醞釀出臺灣南部閩客械鬥,規模龐大,為臺灣史上首次閩客械鬥事件。清朝即派遣閩浙總督覺羅滿保奉令到臺平亂,雙方血戰七日,最後因雙方火力懸殊,朱一貴及義民軍苦鬥終日還是退出府城,此時鳳山也為清軍佔領。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而此詩構思之初應主題的需要,須用的題材選好了,接著作者的思緒便要伸向文章的結構,去考慮如何布置前後,這是謀篇布局的功夫。而作者在敘述層次上對於雙方陣容對峙、戰事的發展有深入的描繪,布局與主題的關係,謀篇與脈絡的聯繫,那是有必然的牽連的。從此詩可見,施世榜此詩〈靖臺隨軍入鹿耳門這次出戰抱著的是建奇功、立勳業的目的,全詩語言渾成,雄渾磅礡,氣勢如虹,詩中具體描繪出戰爭的畫面、軍事之緊張、軍容壯盛浩大與談論用兵計謀之謹慎,不少場面都以逼真的文字造成視覺衝擊,充滿雄齊豪壯的氣魄。筆法的繁簡,影響語言的運用、語句的鎔鑄,作者奇正互用,虛實交媾,言單意複,將戰鑑的霸者雄風、凜凜有威,表達得相當到味,而這也是清朝由防禦轉為進攻的開始,兩軍之間的矛與盾攻防戰,著實是難以調和的歷史矛盾。但是,當硝煙散盡的時候,是死亡一般的寂靜和廢墟朱一貴揭竿起義最終以被五馬分屍裂骸而死,親屬一同罹難,朱一貴享年三十二歲,鄉民傳聞他死後被封為臺南州城隍綏靖侯,在臺南市小南門城隍廟被祀奉為主神。

    臺灣是一個島嶼,島嶼的特性是獨立的,這樣的自然環境塑造出島與人民與大陸人民迥異的特性。在清朝統治臺灣的期間,民間械鬥及與原住民的對抗不計其數,也令清政府疲於奔命。但大體而言,清朝治臺政策採用消極的態度,清政府認為台灣僅彈丸之地,得之無所加,不得無所損,因此並未隨著土地的拓墾,而調整或增設行政機關,往往要等到重大事件發生時,才會被動更改行政區。例如:朱一貴事件後,才在北部設立彰化縣、淡水廳,可見清政府對於臺灣行政機關的設置,並未有全盤性、前瞻性的規劃。調整行政區往往是基於統治的方便,而不是以人民的需求來思考的,這種情況直到牡丹社事件爆發後,才改為比較積極治理的態度,真正意識到臺灣戰略地位的重要。連橫的<台灣通史序>也寫道:『荷人啟之,鄭氏作之,清代營之,開物成務,以立我丕基,至於今三百有餘年矣。』說明了臺灣的發展過程,荷蘭人首先來開闢它,鄭成功父子接著來建設它。清朝又繼續來經營它,開發各種物資,確立各種制度,因而能夠建立我們台灣宏大的基業,到現在已經有三百多年了;『草澤群雄,後先崛起,朱、林以下,輒啟兵戎,喋血山河,藉言恢復,而舊志亦不備載也。續以建省之議,開山撫番,析疆增吏,正經界,籌軍防,興土宜,勵教育,綱舉目張,百事俱作,而臺灣氣象一新矣。』則說明了朱一貴、林爽文以後,經常引發戰爭,血流成河,他們以反清復明作為藉口,可是舊有的歷史文獻也沒有詳盡的記錄。接著因有改建行省的建議,開發山地,安撫番民,劃分行政區域,增設官吏,區分田地的界限,籌設軍事防務,按照土地肥沃貧瘠的情況,興辦各種農產事業,獎勵教育,重要的大綱既經提出,細節也都張列,一切事業都完全興辦,而臺灣也就有煥然一新的景象。

其實,戰爭不但需要動用到龐大的物力、人力及財力,人民生活因此大受影響,而勝負往往只是當權者名字不停的更換,對於普羅大眾實質生活都是苦痛。戰亂時,在動盪不安的社會中,盜匪猖獗,百姓人心惶惶,若身無縛雞之力,遑論保全一家老小,便是自身也將陷入災禍之中。而戰爭影響社會最嚴重的是經濟問題,因烽火蹂躪,戰爭徹底瓦解正常的生活步調,男丁遭到徵召,使農田殘破,農耕荒廢,連年欠收,使得家庭貧困,進而使得整個社會的經濟蕭條,且當兩軍交戰時,總不免殃及良田美池,使得糧食欠收,更加重了社會上的貧窮,而殘破不堪的民居,受害者滿佈傷痕的軀體,反映著戰爭帶來的傷害破壞,讓人民生活越來越坎坷,日夕與暴力、危險為伍,或受飢餓、流離、死別之苦,身心煎熬,在無計可施之時,也會引起一連串的社會問題,伴隨價值觀失衡,正所謂『興,百姓苦。亡,百姓苦。』不管誰勝誰負,無辜的老百姓都是最大的輸家。 

倘若人類無法擺脫戰爭與災異的威脅,那麼思考人類所面臨的未來,建構一個以人為中心的世界,關切人類如何生存、如何選擇他們的生活方式,如何在競爭、衝突與合作的環境中,形成良善互動與互助,便是最關鍵的課題炮火無眼,在戰場中,沒有法律,沒有人性,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純粹是弱肉強食的生態,上帝在槍林彈雨面前也無能爲力,也正因為了解戰爭的殘酷與無情,我們更應該珍惜和平的可貴與重要!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s8820572002&aid=14777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