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足太陰脾經……[穴義] 、[名解] 、[氣血特徵]、[運行規律]、[功能作用]
2014/05/11 12:00:54瀏覽446|回應0|推薦0

足太陰脾經……[穴義] [名解] [氣血特徵][運行規律][功能作用]

 

四、足太陰脾經~多血少氣

足太陰脾經少氣多血,氣血物質的運行變化是由氣態向液態再向氣態的不斷反複變化,且為吸熱蒸升的過程。

 

1 隱白 井穴,屬木。

【別名】 鬼壘,鬼眼,陰白。

【穴義】 脾經體內經脈的氣血,由本穴外輸脾經體表經脈。 

【名解】

1)隱白。隱,隱秘、隱藏也。白,肺之色也,氣也。隱白名意指脾經體內經脈的陽熱之氣,由本穴外出脾經體表經脈。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脾經體內經脈相連,穴內氣血為脾經體內經脈外傳之氣,因氣為蒸發外出,有不被人所覺察之態,如隱秘之象,故名隱白。

2)鬼壘、鬼眼。鬼,與神相對,指穴內氣血來自地部。壘,堡壘也,土堆也。眼,孔眼也。鬼壘、鬼眼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自地之內部。理同隱白名解。

3)陰白。陰,地部也。白,氣也。陰白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來自地部,且為肺性之氣。理同隱白名解。

4)脾經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有地部通道與脾經體內經脈相通,為孔井通道,故為脾經井穴。

5)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地之地部的氣化之氣,其性溫濕,有木的生發特性,故其屬木。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濕熱之氣,位處地之上部天之最下部。

【運行規律】 濕熱之氣由地之地部上至地之表部。

【功能作用】 生發脾氣。

【治法】 寒則通之,熱則瀉之。

 

2 大都 滎穴,屬火。 

【別名】 太都。 

【穴義】 脾經的生發之氣,在此聚集。

【名解】

1)大都。大,穴內氣血場的範圍大也。都,都市也,物質的集散之所也。大都名意指脾經的氣血物質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為隱白穴傳來的生發之氣,至本穴後為聚集之狀,如都市之物質聚散也,故名大都。太都名意與大都同,太,通大。

2)脾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本穴物質為隱白穴傳來的脾土生發之氣,富含水濕,至本穴後部分水濕之氣散熱冷降歸地,所降之水也小,故為脾經滎穴。

3)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隱白穴傳來的氣化之氣,至本穴後為散熱冷降的變化,所散之熱上炎於天,體現出火的炎上特性,故本穴屬火。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

【運行規律】 水濕雲氣聚集本穴後,以橫行的風氣傳向太白穴。

【功能作用】 散發脾熱。

【治法】 寒則補之,熱則瀉之。

 

3 太白   俞穴,屬土,足太陰原穴。 

【別名】 大白。 

【穴義】 脾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吸熱蒸升。 

【名解】

1)太白。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氣也。太白名意指脾經的水濕雲氣在此吸熱蒸升,化為肺金之氣。本穴物質為大都穴傳來的天部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受長夏熱燥氣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層次化為金性之氣,故名太白。大白名意與太白同,大,通太。

2)脾經俞穴。俞,輸也。本穴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吸熱後化為陽氣蒸升於更高的天部層次,為脾經經氣的重要輸出之穴,故為脾經俞穴。

3)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的氣血變化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吸熱後蒸升,表現出脾土對肺金的長養特性,故本穴屬土。

4)足太陰原穴。原,本原也。脾經為少氣多血之經,氣不足、血有餘,而本穴的蒸升之氣同合於足太陰脾經的氣血特性,且能較好地充補脾經經氣的不足,為脾經經氣的供養之源,故為足太陰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 由天之下部上行於天之上部。

【功能作用】 生發肺性陽氣。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4 公孫  足太陰絡穴,衝脈足太陰之會。 

【穴義】 脾經與衝脈的氣血相會後在此化為天部的水濕風氣。

【名解】

1)公孫。公孫,公之輩與孫之輩也,言穴內氣血物質與脾土之間的關係也。脾經物質五行屬土,其父為火,其公為木,其子為金,其孫為水。公孫名意指本穴物質為脾經與衝脈的氣血相會後化成了天部的水濕風氣。本穴物質來源於二個方面,一是太白穴傳來的天部之氣,二是由地部孔隙傳來的衝脈高溫經水。衝脈的高溫地部經水出體表後急速氣化與天部的氣態物相合,形成了本穴天部中的水濕風氣,故名公孫。

(衝脈為經脈之海,其特點是“主滲灌溪谷”,其來源是位於人體重力場中心部的高溫區胞宮,故其氣血物質溫壓較高。而本穴位處人之足部,在地球重力場的製約下,衝脈流行至公孫穴的物質為下行的水液,流行的通道是衝脈的體內經脈,故衝脈氣血出公孫穴後會急速氣化。)

2)足太陰絡穴。絡,聯絡也。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其運行為橫向輸散脾胃二經,有聯絡脾胃二經各部氣血的作用,故為足太陰絡穴。

3)衝脈足太陰之會。理同公孫穴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富含水濕的風氣。

【運行規律】 循脾經上傳商丘穴及傳於胃經。

【功能作用】 以水濕風氣的形式運化脾經之氣。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5 商丘  經穴,屬金。 

【穴義】 脾經的熱散之氣由此上行。

【名解】1)商丘。商,古指漏刻,計時之氣也。丘,廢墟也。商丘名意指脾經的熱散之氣由此快速通過。本穴物質為公孫穴傳來的水濕風氣,其性濕熱且循脾經上行,而本穴的氣血通道又如漏刻滴孔般細小,因此風氣的運行是快速通過本穴,強勁的風氣吹走了本穴中的脾土微粒,地部脾土如廢墟一般,故名商丘。

2)脾經經穴。經,經過也。本穴為脾經氣血的行經之處,故為脾經經穴。

3)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為公孫穴內氣血的出口之一,氣血物質在公孫穴處是濕熱狀態,出本穴後散熱而化為涼性之氣,表現出肺金的秋涼特徵,故本穴屬金。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快速運行的風氣及風氣中夾帶的脾土微粒。

【運行規律】 循脾經快速上行後散熱冷降。

【功能作用】 散發脾熱。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6 三陰交  足少陰厥陰太陰之會,足太陰絡。 

【別名】 承命,太陰,下三里。 

【穴義】 足三陰經氣血在此交會。

【名解】1)三陰交。三陰,足三陰經也。交,交會也。三陰交名意指足部的三條陰經中氣血物質在本穴交會。本穴物質有脾經提供的濕熱之氣,有肝經提供的水濕風氣,有腎經提供的寒冷之氣,三條陰經氣血交會於此,故名三陰交。

2)承命。承,承擔。命,性命。承命名意是從本穴的功能而言的,指本穴的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與人之性命相關。本穴物質為足之三陰經交會而成,它既是足三陰經氣血物質的交會之所,亦是足三陰經氣血物質的重新分配之所。三陰經提供本穴的物質有脾經的濕熱之氣、肝經的水濕風氣、腎經的寒濕之氣,三氣相合後氣血物質中的輕揚部分上走脾經,飄行物質橫走肝經,滯重部分則下走腎經,氣血物質在本穴的這種重新分配對維持人體功能的正常運行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故本穴又名為承命。

3)太陰。太,大也。陰,陰之屬也。本穴物質為足三陰經氣血交會而成,位處足部,總體表現出較強的陰寒特性,故名太陰。

4)下三里。下,下部也。三里,穴內氣血場的範圍也。下三里名意指本穴的氣血場範圍較大,有如三里之廣,故名。

5)足少陰厥陰太陰之會。理同三陰交名解。

6)足太陰絡。絡,聯絡也。本穴物質為足三陰經交會而成,氣血物質又由本穴重新分配到足三陰經,本穴有聯絡足三陰經氣血的作用,故為足太陰絡。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富含水濕,性溫熱。

【運行規律】 穴內天部之氣的運行分為三支,乾燥偏熱的氣態物在天之上部循脾經上炎,濕熱的風氣循肝經向上橫行,滯重的濕冷之氣循腎經下走築賓穴。

【功能作用】 將足三陰經氣血重組後再行分流。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7 漏谷 足太陰絡。 

【別名】 太陰絡。 

【穴義】 脾經中的濁重物質在此沉降。

【名解】

1)漏谷。漏,漏落也。谷,五穀也、細小之物也。漏谷名意指脾經中的濁重物質在此沉降。本穴物質由三陰交穴傳來,因脾經的濕熱之氣與肝經及腎經氣血物質進行了交換,上行至本穴的氣態物質則溫度偏低,在本穴的變化是散熱縮合冷降的變化,濁重的部分由天部沉降到地部,如細小的穀粒漏落之狀,故名漏谷。

2)足太陰絡、太陰絡。本穴物質為三陰交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其氣與脾經其它的氣血物質相比溫度較低,穴內氣壓亦較低,脾經其它部位的水濕之氣向本穴匯聚並沉降地部,本穴有聯絡聚集脾經天部氣血物質的作用,故為足太陰絡。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及氣態物中的脾土塵埃。

【運行規律】 混濁的氣態物由天部沉降至地部。

【功能作用】 沉降脾經陰濁。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之。

:漏谷穴(不可炙):治羸瘦乏力。 “飲食不為肌膚”--吃很多,不長肌肉(消化不良)。

 

8 地機  足太陰郄穴。 

【別名】 脾舍,地箕。 

【穴義】 脾土物質在此隨經水運化人體各部。

【名解】

1)地機。地,脾土也。機,機巧、巧妙也。地機名意指本穴的脾土微粒隨地部經水運化到人體各部,運化過程十分巧妙。本穴物質為漏谷穴傳來的降地之雨,雨降地部後,地部的脾土微粒,亦隨雨水的流行而運化人體各部,脾土物質的運行十分巧妙,故名地機。

2)脾舍。脾,土也。舍,來原也。脾舍名意指本穴為提供脾土物質的來源之處。本穴物質為漏谷穴傳來的降地之雨,脾土物質隨雨水的流行而輸送人體各部,為人體營養物質的重要來原之處,故名脾舍。

3)地箕。地,脾土也。箕,挑土的工具。地箕名意指脾土物質通過本穴而運化。理同地機名解。

4)足太陰郄穴。郄,孔隙也。本穴為脾土物質的主要運化之處,脾土物質的運化是通過地部水液而運行的,脾土物質的運行量不大,如從細小的孔隙中通過一般,故為足太陰郄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經水中的脾土微粒。

【運行規律】 經水循脾經流向陰陵泉穴,脾土微粒沉降於穴週。

【功能作用】 滲散脾土水濕。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9 陰陵泉 合穴,屬水。 ←←排滲脾濕】【寒則補而灸之】【健脾】

【別名】 陰陵。 

【穴義】 脾經氣血在此會合。

【名解】1)陰陵泉。陰,水也。陵,土丘也。泉,水泉也。陰陵泉名意指脾經地部流行的經水及脾土物質混合物在本穴聚合堆積。本穴物質為地機穴流來的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處肉之陷處,泥水混合物在本穴沉積,水液溢出,脾土物質沉積為地之下部翻扣的土丘之狀,故名陰陵泉。陰陵名意同陰陵泉。

2)脾經合穴。合,會合也。本穴為脾經氣血物質中的脾土微粒會合之處,故為脾經合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所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脾經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對外輸出的是地部水液,與脾經本身的濕熱氣血相比,本穴的外傳之液體現了水的陰寒潤下特性,故其屬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脾土微粒和地部經水以及由脾土蒸發的氣態物。

【運行規律】 脾土微粒沉積穴週,經水由本穴滲入地之地部,氣態物則循脾經上行。

【功能作用】 排滲脾濕。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

 

10 血海 

【別名】 百蟲窩,血郄。 

【穴義】 脾經所生之血在此聚集。 

【名解】1)血海。血,受熱變成的紅色液體也。海,大也。血海名意指本穴為脾經所生之血的聚集之處。本穴物質為陰陵泉穴外流水液氣化上行的水濕之氣,為較高溫度較高濃度的水濕之氣,在本穴為聚集之狀,氣血物質充斥的範圍巨大如海,故名血海。

2)百蟲窩。百,數量詞,形容多也。蟲窩,蟲之所生之地也。百蟲窩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其特性為濕熱。本穴物質為聚集而成的脾經之氣,性濕熱,而本穴所應的時序、地域又為長夏的中土,是百蟲的產生之時和繁衍之地,故名百蟲窩。

3)血郄。血,指穴內物質為血也。郄,孔隙也。血郄名意指本穴的血液運行出入為細小之狀。本穴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雲氣,其性既濕又熱,是血的氣態物存在形式。穴內氣血物質的出入為水濕雲氣,水濕雲氣折合為血則其量較小,如從孔隙中出入一般,故名血郄。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氣(血的氣態物),所處為地之上部。

【運行規律】 循脾經上行箕門穴。

【功能作用】 化血為氣,運化脾血。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11 箕門 

【穴義】 脾經氣血在此形成風氣。 

【名解】 箕,土箕也,擔物之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箕門名意指脾土物質在本穴運行轉化。本穴物質為血海穴水濕雲氣脹散而來的風氣,至本穴後風氣變為強勁之勢並吹帶脾土物質隨其而行,穴內的脾土物質如被土箕擔運而出,故名箕門。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濕熱風氣及隨風氣吹起的脾土塵埃。

【運行規律】 脾土塵埃隨風氣循脾經上行並沉降於本穴的上部區域。

【功能作用】 運化脾土微粒,輸送人體各部。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

 

12 衝門 

【別名】 慈宮,上慈宮,衝脈,前章門。 

【穴義】 脾經氣血由此衝行腹部。 

【名解】1)衝門。衝,衝射、衝突也。門,出入的門戶也。衝門名意指脾經下部諸穴傳來的經氣由本穴上沖腹部。本穴物質為脾經腿膝下部經氣匯聚而成,在本穴的運行為受熱後的上沖之狀,故名衝門。

2)慈宮、上慈宮。慈,仁慈也。宮,聚散之所也。上,上部也。慈宮名意指本穴的上行氣血非高溫之性,雖為炎上,但卻不克肺金,如脾土之母對肺金之子有仁慈之性,故名慈宮。

3)衝脈。衝,衝突也。脈,脈氣也。衝脈名意指本穴氣血運行為衝行之狀。理同衝門名解。

4)前章門。前,與肝經的章門相區別也。章,大木材也,大風也。門,出入的門戶也。前章門名意指本穴的氣血運行為強勁的風氣。理同衝門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陽熱風氣。

【運行規律】 循脾經向腹部衝行。

【功能作用】 運化脾土。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13 府舍  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 

【穴義】 臟腑中的陰性水液由本穴外出脾經。

【名解】

1)府舍。府,臟腑也。舍,來源之意。府舍名意指本穴氣血來源於體內臟腑。因本穴有地部孔隙與體內陰維脈相通,體內的陰維脈的水液外傳本穴,本穴的氣血物質部分是來源於臟腑,故名府舍。

2)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本穴的氣血物質中有體內陰維脈外傳的水液和衝門穴傳來的風氣,衝門穴傳來的風氣又同合於厥陰肝經氣血之性,故本穴為足太陰陰維厥陰之會。 (《難經二十八難》曰:“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根據經文所言在此作進一步的分析。陰維陽維之脈有對人體全身氣血的維絡作用,其特點是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溢是滿溢的溢,即陰維陽維脈的氣血是滿溢外流的氣血。蓄是儲蓄的蓄,即陰維陽維脈的氣血物質為儲蓄之狀。環流,指物質循人體的各個不同層次循環流動。灌溉,指物質對它部輸送。根據上面的分析,可以對陰維脈陽維脈的氣血物質及其特性作如下的歸納:陰維脈陽維脈的氣血物質為人體各經滿溢外流的氣血,陰維脈的氣血為滿溢的水液,陽維脈的氣血為滿溢的氣體,水液和氣體在陰陽維脈中是存儲之狀。而在三焦內部,各個臟器外溢的水液它會因三焦包膜的約束而存在於三焦之內,這樣,在地球重力場的作用​​下,三焦內的水液會聚集在腹之下部,水液達到了腹部內外通孔的高度位置後它則循腹部的內外通孔溢向體表,而本穴正是三焦與體表相通的通孔,故體內三焦中的水液會流向本穴的體表,本穴因而也就成了足太陰與陰維交會之處。)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 水液由腹內外出腹表。

【功能作用】 潤脾之燥,生發脾氣。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或補而灸之或先瀉後補,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14 腹結 ←←←【去濕健脾】

【別名】 腹屈,腸結,腸窟,臨窟。 

【穴義】 脾經氣血在此集結。 

【名解】1)腹結。腹,腹部也,脾也。結,集結也。腹結名意指脾經的氣血在此集結。本穴物質為府舍穴傳來的地部泥水混合物,因本穴位處肉之陷,泥水混合物流至本穴為聚集之狀,故名腹結。

2)腹屈。腹,腹部也,脾也。屈,虧也。腹屈名意指脾經氣血在此虧缺。本穴為脾經的地部泥水混合物集結沉降之處,脾之氣不足,如虧缺之狀,故名腹屈。腸結、腸窟名意與腹屈同,腸指大腸金性之氣,窟,空竅也,皆指本穴的氣虧之意。

3)臨窟。臨,至也、到也。窟,空竅也。臨窟名意指本穴所處為氣血物質空虛之處。理同腹結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的脾土和經水混合物以及氣化的天部之氣,氣化之氣量少。

【運行規律】 脾土沉降於穴週,經水溢流穴外,氣化之氣則循脾地上行大橫穴。

【功能作用】 去濕健脾。

【治法】 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5 大橫  足太陰、陰維之會。 

【別名】 腎氣,人橫。 

【穴義】 脾經氣血在此形成水濕風氣。 

【名解】1)大橫。大,穴內氣血作用的區域範圍大也。橫,穴內氣血運動的方式為橫向傳輸也,風也。大橫名意指本穴物質為天部橫向傳輸的水濕風氣。本穴物質為腹結穴傳來的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因受脾部外散之熱,水濕雲氣脹散而形成風氣,其運行方式為天部的橫向傳輸,故名大橫。

2)腎氣。腎,水也。氣,天部的氣態物也。腎氣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氣富含水濕。本穴物質為腹結穴地部泥水混合物氣化的水濕雲氣,在向本穴運行的過程中,它是由天部的稍高層次橫向傳至本穴的天部稍低層次,水濕進一步集結在雲系之中,如腎水之運行,故名腎氣。

3)人橫。人,氣血物質所處的層次為地部之上、天部之下的人部也。橫,穴內氣血運行的方式為橫向傳輸也。人橫名意指穴內氣血在人部橫向傳輸。理同大橫名解。

4)足太陰陰維之會。本穴物質不光有天部的滯重水濕雲氣,同時還有腹哀穴下行傳來的地部經水,其地部經水由本穴外溢脾部,有陰維脈的氣血特性,故為足太陰陰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水濕風氣和地部的經水。

【運行規律】 水濕風氣向腹哀穴上行,經水循脾經下行。

【功能作用】 轉運脾經水濕。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16 腹哀  足太陰、陰維之會。 

【別名】 腸哀,腸屈。 

【穴義】 脾經水濕在此沉降。 

【名解】1)腹哀。腹,腹部也,脾土也。哀,悲哀也。腹哀名意指本穴的地部脾土受水之害。本穴物質為大橫穴傳來的天部水濕雲氣,至本穴後,水濕雲氣化雨降之於地部,脾土受濕而無生氣之力,因而悲哀,哀其子金氣不生也,故名腹哀。

2)腸哀、腸屈。腸,大腸也,此指大腸所主的金氣。哀,悲哀也。屈,虧缺也。腸哀、腸屈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氣虛少,脾土生發之氣不足。理同腹哀名解。

3)足太陰陰維之會。本穴的地部經水為滿溢之狀並散流脾經之外,表現出陰維脈的氣血特性,故為足太陰陰維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 由穴內滿溢穴外。

【功能作用】 冷降脾濁。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17 食竇 

【別名】 命關,食關。 

【穴義】 脾經氣血由此回歸脾臟。 

【名解】1)食竇。食,胃之所受五穀也,脾土也。竇,孔穴、地宮也。食竇名意指脾經的地部經水由此漏落三焦內部的脾臟。本穴物質為腹哀穴傳來的地部經水,隨經水流行的還有較多的脾土物質,而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脾臟相通,脾土物質隨流行的經水而回歸脾臟,故名食竇。

2)命關。命,性命也。關,關卡也。命關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運行的正常與否重關人命。本穴有地部孔隙與體內脾臟相通,它內洩脾臟之熱,外降脾土之濕,是脾臟與體表氣血物質溝通的重要渠道,故名命關。

3)食關。食,胃之所受五穀也,脾土也。關,關卡也。食關名意指本穴為脾臟與體表脾土物質出入交換的關口。本穴為脾經經水內傳脾臟的出入關口,脾土物質隨水流行,因此它也是脾土物質的出入關口。脾土之性是固定不移,它無風不運,無水不行,本穴若無經水載土,穴之孔隙亦如關卡一般阻土運行,故名食關。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脾土微粒與經水的混合物。

【運行規律】 由體表脾經註入內部脾臟。

【功能作用】 將脾經體表氣血回流脾臟。

【治法】 寒則通之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18 天溪 

【穴義】 脾經之氣在此吸熱上行。 

【名解】 天,天部。溪,路徑也。天溪名意指本穴的天部之氣循脾經上行。本穴物質為食竇穴傳來的水濕之氣,在行至本穴的過程中不斷吸熱,吸熱後循脾經進一步上走胸之上部,故名天溪。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 循脾經上行胸部。

【功能作用】 生發脾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19 胸鄉 

【穴義】 脾經之氣在此流散胸部。 

【名解】 胸,胸部。鄉,鄉村也,邊遠之處。胸鄉名意指脾經之氣由此輸散脾經之外。本穴物質為天溪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水濕會含量較少,至本穴後,因受心室外傳之熱,水濕之氣進一步脹散並流散於脾經之外,如去到遠離脾經的鄉村之地,故名胸鄉。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 由本穴輸散於脾經之外的胸部。

【功能作用】 外傳脾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20 周榮←←←【脾土水濕在此大量蒸發氣化】【健脾】

【別名】 週營,週管。 

【穴義】 脾土水濕在此大量蒸發氣化。 

【名解】 周榮。週,遍布、環繞之意。榮,草類開花或穀類結穗的茂盛狀態。周榮名意指脾經的地部水濕大量蒸發化為天部之氣。

本穴雖屬脾經穴位,但脾經氣血因胸鄉穴的流散而無物傳至本穴。本穴物質的來源是本穴上部區域​​散流至此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因受心室外傳之熱的作用,地部水濕大量氣化上行天部,氣化之氣如遍地開花之狀,脾土也還其原本的燥熱之性,故名周榮。週營、週管名意與周榮同,營為營寨,管為管轄區域,皆指穴內的氣化之氣遍及穴週的整個區域。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 由本穴地部脾土中氣化後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 生發脾氣

【治法】 寒則補之或灸之,熱則瀉之或水針。

 

21 大包 脾之大絡。 

【穴義】 脾經氣血由此回歸脾臟。

【名解】1)大,穴內氣血涉及的範圍為大、為廣也。包,裹也、受也。本穴物質為大包穴上部區域​​流落​​下來的地部經水,因本穴位處肉之陷的低地勢點,地部的泥水混合物在本穴匯聚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內傳脾臟,氣血物質在此有如收裹之狀,故名大包。

2)脾之大絡。絡,聯絡也。本穴物質為地部經水匯聚而成,且為各經流散於經穴之外的地部水液,經水中包含眾多的脾土物質,並由本穴回流脾臟,本穴有聯絡各部脾土物質的功用,故為脾之大絡。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脾土微粒和經水和混合物。

【運行規律】 由體表回流脾臟。

【功能作用】 匯聚體表陰濁回歸脾臟。

【治法】 寒則通之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 知識學習健康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rudnss103&aid=132437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