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4/03/17 11:29:45瀏覽659|回應0|推薦0 | |
手陽明大腸經---[穴義] 、[名解] 、[氣血特徵]、[運行規律]、[功能作用] 二、手陽明大腸經 多氣多血。 手陽明大腸經多氣多血,氣血的變化為高溫之氣向低溫之液的轉化。 大腸經與肺經,互為表裡。 又大腸經與肝經,相通。 大腸經穴位圖: http://photo.xuite.net/rrxuiss103/7282846
1 商陽 井穴,屬金。 【別名】 絕陽,而明。 【穴義】 大腸經經氣由體內外出體表。 【名解】1)商陽。商,漏刻也,古之計時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觀形態如漏刻滴孔。陽,陽氣也。商陽名意指大腸經經氣由本穴外出體表。人體經脈由氣血物質的運行構成內外無端的循環,它分為體表部分和體內部分,體表部分運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層,也即是地之上部,體內部分運行在三部九候的里部,也就是地之內部。商陽穴它即是大腸經體內經脈氣血向體表經脈運行的出口。由於人體系統的重力場特徵,人體內部的溫壓場高於外部的溫壓場,因此大腸經體內經脈所產生的高溫高壓氣態物就會由本穴的漏刻滴孔向外噴射。商陽之名正是對本穴氣血物質這一運動特徵的概括描述,故名商陽。 2)絕陽。絕,斷絕也。陽,陽氣也。絕陽名意亦可釋為陰絕而陽,或曰純陽。如商陽之解,本穴的氣血物質由大腸經體內經脈的陰水所化,出體表經脈後化為純陽之氣,穴內無陰性之水,是絕陰化陽的過程,故名絕陽。 3)而明。而,語氣助詞,作轉折用。明,與暗相對,指可見。而明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可見之物。在中醫學中,物質可劃分為二大類,一類為陰,一類為陽,陰又為有形之水,陽又為無形之氣。有形之水可見,無形之氣不可見。穴名冠以而明,它正是對穴內的氣態物質處於特殊的可見狀態的描述。由於本穴物質由大腸經體內經脈的陰水氣化並噴射而出,成為了可見之狀,因而明白可見,故名而明。 4)大腸經井穴。井,地之孔也。因本穴的氣化之氣從地部孔隙而出,故為井穴。 5)本穴屬金。屬金,指本穴物質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內部外出的高溫高壓氣態物,水濕濃度大,出體表經脈後其變化為散熱冷疑,表現出西方之氣的秋涼特性,故本穴屬金。 【氣血特點】 氣血物質為純陽之氣,性涼。 【運行規律】 陽氣,由大腸經的體內經脈外出體表經脈,並循經傳於二間穴。 【功能作用】 氣化大腸經體內水液,向大腸經體表經脈輸送高溫水濕氣體。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血必淡、色必暗),熱則搖孔出氣,無見其血。 【藏象】 本穴的微觀形態有如高溫鍋爐的放氣閥,氣血物質則如放氣閥外噴的高溫水蒸氣,內部經脈中的經水則如鍋爐管道中的高溫之液。 2 二間 滎穴,屬水。 【別名】 間谷,聞谷,周谷。 【穴義】 大腸經氣血在天部不太高的層次冷凝化水。 【名解】1)二間。二,概數,在此表示較小之意。間,間隔、空隙也,指本穴物質所處為空隙之處。二間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位處不太高的天部層次。本穴物質為商陽穴傳來的溫熱水氣,在本穴所處為不太高的天部層次,二間之名即是對本穴氣血物質所在的空間層次範圍的說明,故名二間。 2)間谷、聞谷、周谷。間,間隔、空隙也。聞,聽也,指距離短近。週,範圍也。谷,兩山之間的空隙之處。間谷、聞谷、周谷名意皆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位處較小的間隙處。本穴物質為商陽穴傳來的高溫水氣,此高溫之氣因是由商陽穴的噴咀噴出,行至二間穴後擴散的範圍不大,如處於狹小的區域,故名間谷、聞谷、周谷。 3)大腸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商陽穴傳來的溫熱水濕之氣,行至本穴後,因散熱而有部分水氣冷凝而降,在地部形成細小的經水,故為滎穴。 4)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物質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商陽穴傳來的溫熱水濕之氣,在本穴變化主要是散熱冷降的變化,表現出水的潤下特徵,故其屬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大部分為天部之氣,同時地部亦有極少經水,天部之氣及地部經水性皆溫熱。 【運行規律】 天部之氣向三間穴上行,地部經水向商陽穴下行。 【功能作用】 大腸經經氣在此分清降濁。 【治法】 寒則補之或灸、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 3 三間 俞穴,屬木。 【別名】 少谷,小谷。 【穴義】 大腸經氣血在稍高的天部層次形成風氣。 【名解】1)三間。三,概數,與二相比稍大。間,間隔、間隙。三間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所處為比二間穴稍高的空間層次。本穴物質為二間穴傳來的天部清氣,其性溫熱,上行至三間穴後所處的天部位置較二間穴為高,故名三間。 2)少谷、小谷。少與老相對、小與大相對,皆言小之意。谷,兩山之間的空隙也。少谷、小谷名意皆指本穴物質所處的空間範圍較小。 3)大腸經俞穴。俞,輸也。大腸經氣血由於有二間穴的散熱冷降,在本穴處基本上無氣血物質的升降變化,本穴只是起到了大腸經氣血物質的傳輸作用,故為俞穴。 4)本穴屬木。屬木,指本穴物質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中的氣血物質由於基本上無升降變化,而在二間穴不斷提供氣血物質的情況下,穴內的氣血物質只是循大腸經向上部的合谷穴橫向移傳,表現出風木的橫向運動特徵,故其屬木。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橫行的風氣,性溫熱。 【運行規律】 穴內物質以橫行的風氣形式循大腸經傳向合谷穴。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4 合谷 原穴。 【別名】 虎口,容谷,合骨,含口。 【穴義】 大腸經經氣在此形成強盛的水濕風氣。 【名解】1)合谷。合,匯也,聚也。谷,兩山之間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腸經氣血會聚於此並形成強盛的水濕風氣場。本穴物質為三間穴天部層次橫向傳來的水濕雲氣,行至本穴後,由於本穴位處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肌肉間間隙較大,因而三間穴傳來的氣血在本穴處匯聚,匯聚之氣形成強大的水濕雲氣場,故名合谷。 2)虎口。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風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名意指穴內的氣血物質運動形式為風木的橫向運動。 3)容谷。容,容納、包容也。谷,兩山之間的空隙也。容谷名意指三間穴傳來的氣血物質在本穴被包容、聚集。 4)合骨。合,匯也,聚也。骨,水也。本穴物質為三間穴的水濕之氣匯合而成,所處為天部,其狀為雲,富含水濕,故名合骨。 5)含口。含,包含、容納也。口,脾胃之屬也。含口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有脾土的長養特性。本穴物質為三間穴傳來的天部水濕之氣,由本穴外傳時也是以風木的形式橫向外傳,但由於其水濕雲氣有溫熱之性,因而還有部分水濕之氣氣化上行於天,表現出脾土的長養特性,故名含口。 6)大腸經原穴。本穴物質由三間穴的水濕雲氣而匯聚,性溫、量大、所處範圍廣,可擔當起充補大腸經整條經脈氣血的作用,故為大腸經原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層次大範圍內的水濕雲氣。 【運行規律】 穴內的天部水濕雲氣一方面橫行向陽溪穴傳輸,另一方面不斷氣化向更高的天部層次擴散。 【功能作用】 推動天部層次的氣血運動,向天部層次輸送水濕雲氣。 【治法】 虛寒則補而灸之,實熱則瀉之,熱症涼藥水針良。 5 陽溪 經穴,屬火 【別名】 中魁。 【穴義】 大腸經氣血在此吸熱蒸升上行天部。 【名解】1)陽溪。陽,熱也、氣也,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溪,路徑也。陽溪名意指大腸經經氣在此吸熱後蒸升上行天部。本穴物質為合谷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此後吸熱蒸升並上行於天部,故名陽溪。 2)中魁。中,與旁相對,正也,指本穴氣血運行的路線是大腸之正經。魁,首也,與尾相對,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首為陽,尾為陰也。中魁名意指本穴向大腸本經輸送陽熱之氣。 3)大腸經經穴。經,動而不居也。大腸經經氣由本穴經過,故為大腸經經穴。 4)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合谷穴傳輸至此的水濕雲氣,水濕雲氣吸熱後上炎於天部,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徵,故本穴屬火。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之氣。 【運行規律】 穴內經氣由天之中下部上炎至天之天部。 【功能作用】 吸收天部之熱並向天部提供水濕。 【治法】 寒則點刺出血而後溫灸,熱則瀉針出氣,。 [註] :陽谿穴的陽氣,可上傳偏歷穴,補肺氣不足(治肺氣虛)。 6 偏歷 絡穴。 【穴義】 大腸經經氣,由本穴別走肺經。 【名解】1)偏歷。偏,與正相對,偏離之意。歷,經歷。偏歷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偏離大腸正經而行。本穴物質為陽溪穴傳來的炎上之氣,行至本穴後因進一步受熱膨脹並向外擴散,而由於肺經所處的西方之地天部之氣不足,所以本穴的膨脹擴散之氣偏行肺經,故名偏歷。 2)大腸經絡穴。因本穴有天部之氣偏走肺經,有聯絡大腸經與肺經氣血的作用,故為大腸經絡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熱之氣。 【運行規律】 陽熱之氣運行分二個方面,一是偏走肺經,二是循大腸經上行。 【功能作用】 向肺經輸送大腸經的陽熱之氣,改善肺氣之虛。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針出氣。 7 溫溜 郄穴。 【別名】 逆注,蛇頭,池頭,地頭,通注。 【穴義】 大腸經的陽熱經氣在此聚集並緩慢蒸散。 【名解】1)溫溜。溫,溫熱也,是對穴內氣血物質性狀的描述。溜,悄悄地走失也。溫溜名意指偏歷穴傳來的天部之氣在本穴悄悄地散失。本穴物質由偏歷穴傳來,為吸熱後上升於天之天部的陽熱之氣。氣血行至本穴後,因其所處為天之天部,外部環境對其的升溫作用少,氣態物質仍保留原來的餘熱而緩緩地散熱蒸發,散失的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故名溫溜。 2)逆注。逆,反也。注,灌注也。逆註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上行。注是對有形之物的形容,其運動方向向下。逆注即是與有形之物向下的灌注方向相反,而本穴氣態物的運行方向正是如此,故名逆注。 3)蛇頭、池頭、地頭。蛇,頭小身大之動物也。池,水池也。地,田地也。頭,首也。蛇頭、池頭、地頭皆是對本穴氣血物質總量與輸出量的比喻,意指輸出量小也。蛇頭與其身相比為小、池之頭與其池相比為小、地之頭與其地相比為小,故名。 4)通注。通,通過、通行也。注,灌注也。通註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不光有悄悄地溜走散失的變化,氣態物同時也不斷地散熱縮合如細雨之降歸走本經,故名通注。 5)大腸經郄穴。郄,空隙也。本穴物質為天部之氣,其變化為不斷地散失,微觀下的穴位四周如有眾多細小的空隙一般,故為大腸經郄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水濕雲氣,其性較乾燥。 【運行規律】 水濕雲氣以緩慢的蒸散之狀,循大腸經向上傳輸。 【功能作用】 散發大腸經氣血之熱,向大腸經以外的天部提供水濕。 【治法】 有餘於氣則瀉,不足則補,偏寒加灸。 8 下廉 【別名】 手下廉。 【穴義】 大腸經經氣位處天之天部,天之下部氣血廉潔清靜。 【名解】 下廉、手下廉。下,與上相對,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潔清明也。手,指本穴位於手部。下廉、手下廉名意指本穴下部層次的氣血物質潔靜清明。本穴物質為溫溜穴傳來的水濕雲系,此水濕雲氣在本穴所處的位置是在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氣血物質相對處於廉潔清靜,故名下廉。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水濕雲氣。 【運行規律】 水濕雲氣大部分散熱冷卻橫向下行上廉穴,小部分則橫向下行手五里穴。 【功能作用】 吸附並聚集天之天部的濁重之物並使其沉降。 【治法】 熱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寒則補針多留或灸。 【藏象】 下廉穴的天部之氣如同氣象學中所指的在西北方向剛剛形成的高空冷濕氣流,它的運行是不斷地從西北方的高空向東南方的低空移動,即是橫向下行。此高空冷濕氣流中的滯重部分它會快速地從天部的高位降至低位,即如傳至上廉穴的水濕雲氣,而輕質的部分它會在飄行更遠處才形成降水雲係並化雨而降,此即如傳至手五里穴才冷降歸地的水濕雲系。 9 上廉 【別名】 手上廉。 【穴義】 大腸經經氣中濁重部分,在此歸降地部,天之上部廉潔清靜。 【名解】 上廉、手上廉。上,與下相對,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潔清明也。手,指本穴位於手部。上廉、手上廉名意指大腸經氣血物質所處為天之下部,天之上部氣血虛少,潔靜清明。本穴物質為下廉穴傳來的水濕雲系,在本穴所處的位置是在天之下部,而天之上部的氣血物質相對處於廉潔清靜,故名上廉。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 【運行規律】 水濕雲氣繼續散熱吸濕並橫向下行傳向手三里穴。 【功能作用】 吸附天部的水濕濁物向下沉降。 【治法】 實熱則瀉之,虛寒則先瀉後補,寒則灸之。 10 手三里 【別名】 三里,鬼邪,上三里。 【穴義】 大腸經濁氣在此降地並覆蓋較大的範圍。 【名解】1)手三里。手,指穴所在部位為手部。三里,指穴內氣血物質所覆蓋的範圍。手三里名意指大腸經冷降的濁氣在此覆蓋較大的範圍。本穴物質由上廉穴傳來,上廉穴的水濕雲氣化雨而降,在手三里穴處覆蓋的範圍如三里之廣,故名手三里。三里、上三里之名意與手三里同。 2)鬼邪。鬼,與神相對,指本穴的氣血物質所處為地部。邪,指邪氣。鬼邪名意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的水濕。本穴物質為大腸經經氣中濁降於地的經水,脾土受之,脾土喜燥而不喜濕,今受之水濕,實為受邪之害,故名鬼邪。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和地部之水。 【運行規律】 天部的水濕雲氣沉降於地,地部的水液一部分滲入脾土之中,一部分氣化上行曲池穴。 【功能作用】 潤化脾燥,生髮脾氣。 【治法】 寒盛則補之或點刺出血,濕盛則瀉之,熱盛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 11 曲池 合穴,屬土。 【別名】 鬼臣,洪池,陽澤。 【穴義】 大腸經的濕濁之氣聚集於此。 【名解】1)曲池。曲,隱秘也,不太察覺之意。池,水的圍合之處、匯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地部之上的濕濁之氣。本穴物質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氣化而來,位處地之上部,性濕濁滯重,有如霧露,為隱秘之水,故名曲池。 2)鬼臣。鬼臣,風止也。鬼臣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無風的橫向運動。大腸經屬金,金氣為神為君,其所克的風為鬼為臣,且本穴物質由手三里傳來,在本穴聚集而無風木的橫向運動,風為死鬼,故名鬼臣。 3)洪池。洪,盛大也。池,水的圍合之處、匯合之所。洪池名意指本穴氣血物質名包含大量水濕。 4)陽澤。陽,氣也,指本穴物質為氣態物。澤,聚水的窪池。陽澤名意指本穴物質為富含水濕的天部氣態物。 5)大腸經合穴。合,匯合、聚合也。本穴物質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氣化而來,在本穴處是聚集之狀,為大腸經經氣最強盛之穴,故為大腸經合穴。 6)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物質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地之上部的霧露之氣,受脾部之熱而氣散於天,有土的不動之義和對金氣的長養之性,故其屬土。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之上部天之下部的水濕霧露,性溫熱,氣血場範圍巨大。 【運行規律】 水濕霧露吸熱蒸發上炎天部。 【功能作用】 轉化脾土之熱,燥化大腸經濕熱,提供天部陽熱之氣。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涼藥水針。 12 肘髎 ←←金生水的穴位 【別名】 肘尖。 【穴義】 大腸經經水由本穴的髎孔流入地之地部(骨部)。 【名解】1)肘髎。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髎,孔隙,指穴內氣血的運行通道為孔隙。肘髎名意指大腸經經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流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經水循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肘髎。 2)肘尖。指穴所在部位為肘尖部,無它意。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 經水循地部孔隙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 【功能作用】 將肺及大腸經上源匯聚的冷降之水注入骨所主的地之地部。 【治法】 寒則通之,濕則瀉之,熱則涼藥水針。 【注】 此穴為肺經、大腸經氣血與腎經氣血轉換的重要穴位,即是我們所說的金生水之穴,肺腎關係的失衡皆可通過此穴作出快速的調整。 13 手五里 【別名】 五里,尺之五間,尺之五里,大禁,手之五里。 【穴義】 大腸經濁氣降地之後覆蓋的較大範圍。 【名解】1)手五里。手,指穴位所在的部位為手部。五里,穴內氣血物質所覆蓋的範圍。手五里名意指穴內物質覆蓋的較大範圍場,且比手三里穴覆蓋的範圍要大。本穴物質由下廉穴傳來,下廉穴是水濕雲氣開始下降的過程,手五里穴則是水濕雲氣降地之所,下廉穴所處天部位置比上廉穴高,其所降之濁亦比手三里穴所覆蓋的範圍要大,故而本穴名為手五里。餘名五里、手之五里之意與手五里同。 2)尺之五間、尺之五里。尺,小也。五里、五間,穴內物質所處的範圍也。其名之意與手五里同,名中加尺,在於強調穴內雨降強度較手三里穴為小也,故名。 3)大禁。大,指穴內物質覆蓋的範圍場大也。禁,禁火熱之灸也。大禁名意指本穴禁火熱灸之。本穴位處西方之地,地性乾燥,而穴內物質為下廉穴天之上部所降的水濕雲氣,其覆蓋的範圍也大,雨降的強度也弱,脾土所得之陰不足,忌火熱灸之,故名大禁。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的水濕,量極少。 【運行規律】 地部經水由地之表部滲入脾土之中。 【功能作用】 為脾土提供水濕,消除脾土之燥。 【治法】 寒則補針多留,熱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無灸。 14 臂臑 手陽明絡之會。 【別名】 頭衝,頸衝。 【穴義】 手陽明經之陽氣交會於此。 【名解】1)臂臑。臂,指穴所在的部位。臑,動物的前肢,為靈巧、好動之意,此指穴內氣血物質為陽氣。臂臑名意指穴內的氣血物質為天部的陽氣。本穴位處臂部,穴內氣血由大腸經各穴中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陽氣充盛而使臂能活動自如,故名臂臑。 2)頭衝、頸衝。頭、頸,指穴內物質運行的部位和方向。衝,指穴內物質的運行狀態。頭衝、頸衝名意指本穴的陽氣上沖頭、頸各部。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經,本穴物質為大腸經各穴中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陽氣強盛,其運行為從天部層次直上頭頸,故名。 3)手陽明絡之會。本穴物質為大腸經各穴中上行的陽氣聚集而成,故為手陽明絡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陽氣。 【運行規律】 陽氣以沖行之狀上行頭頸天部。 【功能作用】 匯聚大腸經的陽熱之氣上傳頭頸天部。 【治法】 實則瀉針出氣,虛則補之、或微灸。 15 肩髃 手陽明蹺脈之會。 【別名】 髃骨,中骨井,扁骨,扁髃,尚骨,中肩,偏肩,肩尖。 【穴義】 大腸經經氣中的濁重部分在此沉降。 【名解】1)肩髃。肩,穴所在部位也。髃,骨之禺也。禺乃角落之意,髃所指為骨之邊緣。肩髃名意指在骨部的遠端所形成的小範圍水域。本穴物質為臂臑穴傳來的經氣所化,臂臑穴上傳本穴的物質為強盛的陽氣,至本穴後因散熱而冷凝沉降,所降之濁在地部形成小的水域,而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對腎所主的腰膝骨部來說它是處於較遠的邊緣之處,故名肩髃。髃骨、扁骨、扁髃之名與肩髃穴同,扁同偏。 2)中井骨。中,與外相對,指內部。井,地之孔隙。骨,腎主之水也。中井骨名意指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腎水相通。本穴物質為大腸經濁降地部之水,因本穴位處肩端兩骨間,有地部孔隙與骨相通,故名中井骨。 3)尚骨。尚,超過、高尚之意。骨,腎主之水也。尚骨名意指本穴經水為高處的腎水。 4)中肩、偏肩、肩尖。中,指本穴位於大腸經經脈之中部。中肩、偏肩、肩尖皆為對穴所處的位置的指示,無它意。 5)手陽明蹺脈之會。蹺,蹺健也。本穴物質既有大腸經由此上行頭頸部的陽熱之氣又有地部之經水,表現出蹺脈物質陰陽相濟的特性,故為手陽明蹺脈之會。 (陽蹺脈,即是保證人的陽氣充盛使人活動蹺健的血脈。古經書對陰陽蹺脈的記述甚少,只有其循行線路和所主之病,陰蹺脈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脈為病陰緩而陽急。以經書所記蹺脈之病反推之,則蹺脈在不病之時為陰與陽不急亦不緩,陰陽二物同時共存,而本穴氣血即有此特性。在天部,有大腸經上輸頭頸部的陽氣源源而行,在地部,有孔隙與骨部相通,經水有出處有來處,穴內物質陰陽相濟,故為手陽明蹺脈之會。)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量較少。 【運行規律】 循大腸經地部流向巨骨穴。 【功能作用】 導引大腸經經水回流骨部。 【治法】 寒則補之灸之,熱則瀉之或涼藥水針。 16 巨骨 【穴義】 大腸經濁降之氣在地部形成的巨大水域。 【名解】 巨,大也。骨,水也。巨骨名意指大腸經陰濁降地後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質為肩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流至本穴後,由於本穴位處鎖骨與肩胛骨之間的凹陷處,經水聚集於本穴,故名巨骨。 (若以地球坐標系的角度來看直立的人體,巨骨穴在高位,肩髃穴在低位,何以經水能上行?此是人體重力場的作用大於地球重力場的作用之故。在人體重力場中,外者為高,內者為低,故肩髃穴地部經水可流向巨骨穴。)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範圍巨大。 【運行規律】 地部水液一方面循大腸經內走天鼎穴,另一方面則循本穴的地部孔隙內註地之地部(骨部)。 【功能作用】 匯聚肩胛的地部水液內註骨部。 【治法】 寒則通之,熱則瀉之或涼藥水針。 17 天鼎 【別名】 天頂,天項,天蓋。 【穴義】 大腸經經水受熱氣化上行於天。 【名解】1)天鼎。天,頭面、皮部也。鼎,爐鼎也。天鼎名意指大腸經經水受熱氣化並上行於天。本穴物質為巨骨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後,受心部外傳之熱水液蒸發並上行於天,如鼎內之水被加熱一般,故名天鼎。 (從地球坐標係來看,天鼎穴在上,何以經水能上行,其理同巨骨穴氣血運行之解。) 2)天頂、天蓋。天,指穴內氣血所處的部位或運行的方向。頂,支撐也。蓋,外蓋也。天頂、天蓋名意皆指穴內物質為氣化之氣,對天起支撐或護蓋作用。本穴物質為氣化後上行於天的陽熱之氣,陽氣的存在,既是對皮部的支撐也是對皮下之物的護蓋,故名。 3)天項。天,指穴內氣血所處的部位或運行的方向。項,指穴所處的部位。天項名意指本穴的陽熱之氣從項部上行天部。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及經水的氣化之氣。 【運行規律】 地部水液在本穴全部氣化為氣並上行頭面天部。 【功能作用】 向頭面天部傳送大腸經的氣化之氣。 【治法】 寒則補之並久留針,熱則瀉之。 18 扶突 【別名】 水穴,水泉。 【穴義】 大腸經經氣在此吸熱上行。 【名解】1)扶突。扶,幫助、扶持也。突,衝也。扶突名意指大腸經經氣在外熱的扶助下上行天部。本穴物質為天鼎穴蒸發上行的水濕之氣,性滯重,至本穴後無力上行於天,是在心的外散之熱扶助下才得以上行,故名扶突。 2)水穴、水泉。穴名之意皆指本穴上行的水濕之氣為頭面天部的水濕之源,故名水穴、水泉。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性滯重。 【運行規律】 水濕之氣吸熱後上行頭面天部。 【功能作用】 為天部層次提供水濕,清潤肺氣。 【治法】 寒則補之,濕熱則瀉之。 19 口禾髎 【別名】 禾髎,長頻,長髎,長頰。 【穴義】 大腸經的冷降之液由此回流大腸經體內經脈。 【名解】 口禾髎。禾,細長之物也。髎,孔隙也。口禾髎穴名意指大腸經體表經水由本穴回歸大腸經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扶突穴與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後冷降歸於地部並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歸大腸經體內經脈,地部孔隙細長狹窄,如孔隙之狀,故名口禾髎。禾髎、長頻、長髎、長頰之名皆與口禾穴同。長指地部孔隙細長,頻指氣血的運行頻頻不斷,頰通挾,皆為對穴內氣血物質的運行或穴位的微觀形態的描述。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 【運行規律】 地部經水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流大腸經的體內經脈。 【功能作用】 導引大腸經的體表之液回流大腸經的體內經脈。 【治法】 寒則通之,熱則瀉之。 【注】 大腸經體表經脈的終結點在迎香穴,而其體表經脈與體內經脈的交接點則在口禾髎穴。 20 迎香 手足陽明之會。 【別名】 衝陽。 【穴義】 接收陽明胃經的五穀濁氣並向胃經輸送大腸經的清陽之氣。 【名解】1)迎香。迎,迎受也。香,脾胃五穀之氣也。迎香名意指本穴接受胃經供給的氣血。大腸經與胃經同為陽明經,氣血物質所處的天部層次相近,迎香穴與胃經相鄰,所處又為低位,因而胃經濁氣下傳本穴,故名。 2)衝陽。衝,直上也。陽,陽氣也。衝陽名意指大腸經陽氣由本穴上沖並交於陽明胃經。本穴為大腸經諸穴的最高穴位,大腸經循經上行的陽氣皆聚集於此,而本穴又與陽明胃經的氣血物質所處層次相同,因而本穴中的陽氣向上直衝交於陽明胃經,故名。 3)手足陽明之會。理同迎香穴、衝陽穴之名解。 【氣血特徵】 氣血物質為天部之氣。 【運行規律】 大腸經上行的陽氣在此交於胃經,而胃經的下行濁氣則在此交於大腸經。 【功能作用】 交換大腸經與胃經的天部之氣。 【治法】 寒則補而灸之,熱則瀉之。 |
|
( 知識學習|健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