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6/02/25 21:49:49瀏覽10440|回應0|推薦35 | |
《大秦帝國》系列觀後感(二)秦孝公何以能讓商鞅變法成功?高舉旗幟、引領導向的改革者 一個國家要向前走,標榜的旗幟必須很鮮明,導向的目標絕對很長遠。 向前走的時刻,如秦國在列強環伺而存亡危殆的關頭,如何擁有一位眼光犀利的領導者,率領果敢智慧堅毅努力的團隊,就可以改變原有的困境,進而走出屬於自己的道路。 因此,當千里馬出現的時候,手握韁繩的伯樂就是掌控大局的領導者。 一開始,領導者是秦獻公嬴師隰,率領秦國人民對抗外侮,但國窮民困的情況下,秦國只能傾舉國之力來對敵;後來的繼任者是秦孝公嬴渠梁,秦國在他的領導下,任用賢良的商鞅進行便法,最終國強民富,使得秦國轉而成為雄起的大國。 個人對於《大秦帝國》系列小說非常喜愛,同時,面對改編為電視劇的版本,第一部的拍攝手法也同樣使人讚賞。 《大秦帝國》第一部之所以有可看性,因為這齣電視劇在講政治改革的艱難、秦孝公推動變法的世族背景,以及商鞅面對列強環伺秦國的危難當頭,如何與秦孝公合作無間的各種努力。 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分析伯樂如何找到千里馬,最終將弱國變強的過程。 改革者,需要理解者和支持者。 秦孝公是變法的理解者,換言之,當衛鞅到了秦國,方能夠一展長才。 目前《大秦帝國》系列僅拍攝了電視劇第一部《大秦帝國之裂變》和第二部《大秦帝國之縱橫》,當我們觀察《大秦帝國》系列作品時,要探究一下原著創作的主旨。 《大秦帝國》(英文:The Qin Empire Ⅰ),又名《大秦帝國之裂變》,中國大陸出品的一齣電視劇,此劇根據學者孫皓暉先生創作的同名歷史小說改編,以秦孝公與商鞅的人物故事為第一部的主軸。 此劇劇情如史詩一般,學者孫皓暉先生亦為《大秦帝國之裂變》編劇,其創作的歷史小說《大秦帝國之-.黑色裂變》,是改編的第一個部分,原著分為六部,第一部《黑色裂變》之後,其餘依順序為《國命縱橫》、《金戈鐵馬》、《陽謀春秋》、《鐵血文明》、《帝國烽煙》等,故事闡述中國的戰國時代,秦國由弱轉強的過程,以秦國為主軸來展現戰國時代波瀾壯闊的稱霸風雲。 有別於其他同名小說與電視劇,此劇別稱《新.大秦帝國》,續作《大秦帝國之縱橫》開拍之後,此劇的正式名稱由此改為《大秦帝國之裂變》。 早在二OO九年,根據小說第一部改編的《大秦帝國之裂變》掀起觀賞熱潮,當時本人無緣觀看此劇,幸虧網友熱心告知,於二O一三年底將現有電視劇兩部曲和小說同時觀賞完畢;其續篇《大秦帝國之縱橫》同樣令個人喜愛,如今有了《羋月傳》,因為幾齣電視劇擁有共通的人物,題材和角度略有相左,不得不並列探討。 下圖是對照的真實戰國虎符 孫皓暉先生的小說《大秦帝國》,洋溢著一股有別於其他歷史撰述的味道,可以說將秦國崛起至稱霸統一天下,進行了系統性的描述與歸納;當然,演繹「老秦人」的勇敢、愛國、熱血情操之外,對於戰國時期的各國形勢,以及統治者的大無畏氣勢,並且論述諸子百家的思想是否在亂世有實際效果之際,也運用戰爭的殘酷場面,來表達並散發熾熱的人性光焰。 勇敢倘若沒有法度,為了爭奪而鬥毆,這份勇猛膽識,就成為了魯莽濫殺; 愛國可以有許多方法,若只想著自己的世族和氏族,則變為了分裂擾嚷; 熱血情操能感動人,假使沒有思考自己的所作所為,甚或任由自己的親友學生阻礙國家發展、社會安定,那就成為了國之蠹蟲。 用通俗的話說,這部小說為「虎狼之國」的「暴秦」翻了案,同時也讓更多人理解:原來變法這樣艱難,當政如此痛苦,而革新一個國家又是這般阻礙重重。 支持公子虔(嬴虔) 的公孫賈, 其實對仲公子嬴渠梁沒有偏見, 所以會為兩位公子說話...... 公孫賈在秦獻公時期頗受重用...... 《大秦帝國》系列知名的反派世族領袖甘龍,其實在秦獻公時期很受重用,而且很愛秦國...... 曾為西北大學教授的孫皓暉先生,據稱窮其卅餘年學養積累,歷時十六年,終於寫作完成了這部氣象萬千、說理透徹、故事跌宕的歷史小說。 既然是「小說」,難免有些史實中需要延伸或臆想的部分,例如商鞅的妻子,或者秦孝公的紅顏知己等,可以說,沒了感情戲的內容太過於單調,然,加油添醋在點子上,也能將雜蕪的佐料燴成一鍋好菜。 弱國的敗亡必然有些決定性的因素,而強國的歷史總能有些不得不詳細說事的成分,卻少不得剖析一個國家何以強盛的中心思想,這樣學識豐富的作品,長篇累牘的翻案過程,不免使個人回憶起二月河先生的清朝帝王系列小說,特別是可以對照雍正皇帝這樣的複雜人物,讓人不免要重新觀照一下「暴秦」之說再也無法立足的觀點。 既然有《雍正王朝》為雍正皇帝的真實作為翻案,自然,《大秦帝國》系列也為秦國這個戰國時代的國家翻了案。 為一個人物翻案已經相當困難,替一個國家,乃至於幫許多歷史人物翻案,最後架構形而上的國家精神,其難度可想而知。 《大秦帝國》第一部是勵志,是富一代的辛勞與艱苦,終於伯樂遇上千里馬,改變了一個國家。 第二部則是理解,講述富二代如何就自己父祖的現有基業,有效率地進行外交和軍事手段,運用才智之士完成雙重的智慧型擴張。 《大秦帝國》第一部的故事主軸為商鞅變法,描述一個貧弱老邁的秦國,在戰國初期列強環伺內憂外患下的蛻變過程,由於時代背景與近代中國頗為相似,而備受注目。 戰國初期,因魏文侯治國方略、吳起用兵如神,而使得魏國創建的魏武卒步兵得以雄視天下,其霸權傳至魏惠王而威風不減,加上魏國有公叔痤這樣守成的丞相當政,使得當時能人志士皆願投奔魏國,小國庶子的不得志年輕人衛鞅,則從衛國來到了大魏國,投入公叔痤門下,希望能獲得受到重用的機會。 公叔痤有沒有善用衛鞅呢? 沒有。 千里馬需要操練,並非從小就能夠奔馳千里,而是十里、百里、數百里……慢慢累進,沒有辦法一開始就堪得大任。 後來公叔痤老而將死,有沒有想過要給衛鞅機會? 有的。 正如同衛鞅這名年輕人想要功成名就,在衛國不能如願,而魏國不僅國力強大,而且商業發達民生富庶,還有公叔痤賞識他,企圖發揮長才,只需要等待時機罷了。 可惜,惜才的公叔痤告知魏惠王重用衛鞅,魏惠王認為一個小小中庶子不堪大用,使得衛鞅只能最終出走秦國。 公叔痤也曾經為魏國設想,覺得魏惠王若不用衛鞅為丞相,就該殺了衛鞅,但因魏惠王覺得衛鞅無甚威脅,就任由衛鞅逃離魏國。 衛鞅最初的選擇不是秦國,他周遊各國,最先挑選的是齊國。 相對的,那時的秦國則面臨政爭內亂,秦孝公請親信景監外出尋找可堪大用之人,終於找來了衛鞅。 本來國情民風與中原諸國差異大,各國皆以夷狄待之的秦國,對於有志之士,卻比其他國家來得徹底信賴和重用,這也是秦孝公作為當政者的風範與胸襟…… 秦國在艱困環境中,整體的政治氣氛因為秦孝公與商鞅兩人而徹底改變,他們不僅洗刷了從前老秦人失去國土的恥辱,更奠定了未來讓秦國東出郩山的基礎。 越過一汪海洋或許艱難,但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秦國僅僅是越過一座小山,就已經為自己的領導者奠定了歷史基礎。 從《大秦帝國之裂變》到《大秦帝國之縱橫》,秦國從單一對付魏國,到後來大破山東六國聯軍,更進而一方獨大的漫長歷程,說來是歷史長河中的一段簡短的數十年崢嶸故事,貌似無法與當今社會發生直接的勾連,卻可以對照思考:一個國家的圖強,必須擁有各式各樣的人才之外,其領導者所秉持的中心思想,還有根據這樣的思想旗幟何以能夠領導國家,邁向富國強兵的目標,真可謂是應對目前國際局勢的絕佳參考。 導演黃健中先生和製片等人,將《大秦帝國之裂變》拍攝得沉穩深刻,其黃鐘大呂之聲,震撼人心,對照磅薄的配樂和許多演技內斂深沉的好演員,更為這樣的好劇增色不少。 回憶起中國思想史上最為光輝燦爛的一頁,必然會使人遙想當年春秋戰國時代「百家爭鳴」的情況,既然有「百家」,也就表示這許多學說,主要在於能否符合時代需求,因此百家放言無忌、諸子縱橫天下,也不過就是為了替自己、自己的國家、自己研究出來的學說、自己的理想等,創造一番光彩。 可以說,中國自從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舉措之後,中國的哲學家與士子們,再未產生謀求發展更多能夠深刻影響世界的偉大學說。 既然是亂世,對於亂世中的戰國時代各個諸侯來說,怎樣可以運用一種法門來壯大自己和自己的邦國,就得以稱霸於天下。 因此,《大秦帝國之裂變》也就根據這樣的歷史橋段,描述主角秦孝公和衛鞅這對變法組合,怎樣能夠在諸子百家的學說中脫穎而出,進而影響《大秦帝國之縱橫》,使得後繼的主角秦惠文王與張儀這對擴張型君臣,可以有堅實的立國及軍事基礎。 《大秦帝國之裂變》於這樣的基礎上,很深刻地讓秦孝公緣何一定要變法的因素,在情節中慢慢顯現出來:秦國糧食生產因戰事而減半、人民窮困、兵源不足、土地兼併嚴重、各個氏族在封地爭端不斷…… 正由於秦國糧食生產因戰事而減半,耕種的貧苦大眾,這些無法翻身的佃農只能跟著井田制繼續困苦下去…… 由於人民窮困,秦國商業發展不良,經濟故而疲弱…… 上述兩大原因,使得兵源不足的情況更形嚴重,士兵上戰場都得餓肚子,哪能作戰…… 土地兼併嚴重的因素,更令無助的農民只能繼續勞苦,無法翻身的佃農自然沒辦法增加生產力,整體影響國家對外戰事…… 各個氏族在封地爭端不斷,例如搶奪水源,或者私下械鬥,上位者私心多有,普通的貧苦大眾還深受其害,秦國哪有足夠的人力去作戰…… 以上種種,怎麼能夠讓困頓的老秦人有希望? 又如何得以使得秦國氣象一新,奮勇面對亂世之中各國的壓迫和覬覦? 秦孝公決定變法,也就在這樣一個艱難的時空環境中。 不改變秦國,秦國必然被列強瓜分。 不改變秦國,秦人必然沒有足夠的兵和糧。 不改變秦國,秦人必然分崩離析,最後面對亡國的厄運。 這樣的秦國該如何走下去? 秦孝公必須變法,也只能找個可以信賴的有志之士來變法,最後他找到外國人衛鞅,還是來自於敵國、曾經在少梁戰場上歷數秦軍屍體的魏國幕府人員,衛鞅此人出身不高、職位不高、年齡不大、當官經驗不多、沒有太多的政治歷練,但秦孝公就是相信他、任用他、欣賞他,支持保護他到自己死去的那一天。 魏惠王聽公叔痤說衛鞅有才,就是不用衛鞅。 同為法家人士的慎到知道衛鞅有才,就是沒那個胸襟勸齊威王用衛鞅。 衛國無論知不知道衛鞅有才,但衛鞅連自己的母國都沒人任用他。 到了秦國,衛鞅得以發揮長才,真的是運氣好遇上了秦孝公,不然一匹世所僅見的千里馬可能就此困頓老死,根本無法為戰國各個諸侯所知、所恨、所畏懼。 衛鞅的知音只有秦孝公,但《大秦帝國之裂變》卻為了這樣的伯樂與千里馬能夠君臣相遇而知音眾多、反響強烈。 每當觀看《大秦帝國之裂變》,個人就會回想起《桃園明聖經》裡面有一段簡短的描述:「君使臣以禮,臣事君以忠。日用朝廷祿,當思補報功;報國臣之本,惜卒將之宏;不飾文臣過,不滅武將功。」 衛鞅對於秦國的「忠」,表現在各個層面:他率領秦軍打擊自己曾經為中庶子官銜的魏國,親身帶動自己的變法團隊如王軾、景監、車英、樗里疾等人,並且最後為了秦國而被車裂「伏法」而死。 《大秦帝國之裂變》這齣戲,劇中的改革和法治主題十分鮮明,或與時局有所對應,或跟學術思想有所探討,或對富國強兵有根本性的觀念闡述,使得衛鞅這個人「極心無二慮,盡公不顧私」的改革形象深入人心。 「公而忘私」的商君,對照的是同樣「公而忘私」活活累死的秦孝公。 大國自有大國的道,就像秦國圖強有自己的「法」,有根據這樣的道而秉持「法」的精神,還有擁護「法」而相與相善的秦孝公君臣。 秦國將自己的肌肉筋骨豐滿練好,或許那些氏族爭權奪利的小打小鬧還是不怕的,想對付大魏國也在最後變得得心應手,秦國這樣跟魏國邊打邊發展,就像人之健康需要各種程度鬆緊不一的鍛煉一樣,但卻藉由秦孝公全心全力支持的「法」,使得秦國最後整體國力超越了大魏國。 上下兩圖就是魏惠王仔細審視的《六國滅秦圖》...... 對於《大秦帝國之裂變》,個人的理解是…… 商鞅:「法」是國家根本,自己可以為「法」犧牲奉獻。 秦孝公:「法」是秦國未來一統天下的根本,自己可以為「法」犧牲奉獻。 秦國人:「法」很重要,「法」可以讓自己犧牲奉獻。 山東六國人:「法」讓秦國所有人犧牲奉獻,「法」應該很重要。 觀眾:秦國強了,勝了,並藉此統一天下、成就制度、創建朝代,「法」必然對古今所有人都很重要。 「法」在現代,其內容自然與《商君之法》有很大的差別,但現代人對於「法」的連結,就是「法治」,有「法」則國家人民得「治」。 這齣二OO六年在河南焦作拍攝的電視劇,很多氣勢萬千的場景,雖說看來畫面色澤有些黯淡,不過對照秦國一開始混亂黯淡的國運,很有些戰國時期弱國困境的氛圍。 商鞅變法以后,秦國進入新的時期。 但這齣戲告訴我們:沒有秦孝公,就不會有商鞅,而可能是衛鞅成為一個平庸的不得志士子,最後困死在某個國家的犄角旮旯。 《大秦帝國之裂變》高舉旗幟、引領導向,從秦孝公在戰場的獨特見解,到他堅持正確用兵和改革的導向,表現出他與秦獻公截然不同的態度:「法」是最基本的政治要求;「法」圍繞秦國中心、服務廣大人民;「法」團結秦國人民、鼓舞民心士氣;「法」要以正面宣傳為主,多加油鼓勁;「法」成風化人、凝心聚力;「法」善於做人心工作,獎勵耕戰,增加生產和戰鬥力;「法」澄清謬誤、明辨是非;「法」真實無隱,敢於直面社會醜惡,並且導正秦國各個氏族;「法」聯接內外、溝通君民,「法」從秦國最後走了出去,做秦國和諸國人民溝通的橋樑紐帶。 這樣的「法」讓秦國強了,也使得秦孝公起始當領頭羊,後面所有的領導人也承繼了「法」的精神,最後秦國統一了天下。 「法」極端重視人民的工作和生活,這是一位國君如何領導人民的一項重要工作,是治國理政、定國安邦的大事。 怎樣方能做好這項工作? 領導人對於「法」的全力支持。 當一位領導人要全力支持一個國家的變革,就必須樹立鮮明的旗幟,在這方面,秦孝公做得極好.他適應了秦國內外形勢發展的變化,從國家主體的工作全局出發,把握「法」的定位,堅持商君之「法」的領導,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堅持以人民所需要的「法」為中心的工作導向,創新方法手段,切實提高「法」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 有關輿論導向,「法」沒有秦孝公的支持,秦國人民沒辦法從衛鞅的努力推廣中,得知「法」和秦國普羅大眾如此息息相關。 與其說「法」讓秦國強了,不如說,衛鞅在秦國推動「法」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都要秦孝公堅持並支持正確導向。 各級單位、秦國官吏要講導向,地方官員、軍隊和民間也要講導向;秦國的「法」導向何處,秦國的時政導向何處,秦國的軍階升等、社會發展也要講「法」的導向;秦國的氏族要講「法」的導向,秦國對外的國際外交也要講「法」的導向。 例如: 1.秦國的軍階以戰果來論,不管氏族地位多高或是否為奴隸,軍階要看斬首和軍功而論,只要有戰功,奴隸可以翻身,平民可以有封地和爵位。 2.秦國的農民,只要耕作成果優良,可以獲得褒獎。 3.秦國的度量衡,對於山東六國不同的丈量方式,採取統一的計算方法,如此一來可刺激貿易發展,各國商貿往來秦國也不會由於不同的計算單位而有任何損失。 以上三個相關範例,讓「法」從秦國推展起來,特別是對於耕戰雙方面的推動及有效果,積極獎勵能使得想要改變自己人生的人民,只要能上戰場,絕對拚死都要獲得軍功,報效國家之外,「法」的豐厚獎勵具備強大的正面意義。 「法」的競爭關鍵是人才競爭,「法」的優勢核心是人才優勢,在戰國時代各諸侯國爭霸,想要在強國之間爭得一席之地,如何運用大量的耕戰人才,說明了「法」的基本要旨。 「法」在秦國加快培養造就一支堅定、精湛、優良、人民放心而樂意參與的軍隊,這樣的作戰隊伍上了戰場,人人奮勇殺敵,自然是「法」的背後利益所趨。 當然,「法」也提供了秦國一群堅定、精湛、優良、人民放心而樂意參與的耕種部隊,這些農民平日努力種田,只要能提高生產量和生產品質,就會費盡心思去進行,人人辛勤耕田,同樣是「法」的背後利益所趨。 獎勵耕戰造成了秦國根本性的改變,但「法」同樣也造成了秦國的隱憂。 例如有關「法」的懲罰方面,秦孝公時期就造成不少政治事件,《大秦帝國之裂變》原本支持變法的公子虔(贏虔),就由於擔任太子傅(太子的老師),當太子嬴駟恣意領兵殺人,連坐的兩名太子身邊的人,縱然地位如嬴虔這樣高居秦孝公的長兄,也要被割去鼻子,施行了大失顏面的劓刑,從此還讓嬴虔恨上了商鞅。 但嬴虔有反對「法」嗎? 沒有。 孝公千方百計要保護商鞅,為的就是擔心商鞅一死,秦國的「法」就沒有作用了。 可商鞅死了,秦國的「法」消失了嗎? 沒有。 上圖是戰國時期的秦國青銅劍...... 「法」對於秦國的好處甚多,秦孝公知道,商鞅知道,秦國人民知道,自然嬴虔也深知這層道理,所以「法」不亡,不像其他變法者那樣,人死政亡,甚至是國家都要跟著亡。 比如吳起變法,或者申不害變法,前者締造了魏國和楚國的強盛,後者為韓國吏治改革一新,然而這些人的失敗,與當政者沒有持續長期施行其「法」,而「法」的內容沒有深切為統治者所理解,也未能深入民心所致。 當然,除了利益受損的氏族和世族以外,秦國人民從上到下都支持秦國的「法」,倘若沒有秦孝公這般放手放權,完整讓商鞅率領行政團隊施行「法」超過廿年以上,很難達到如此深入民心的效果。 當秦孝公影響了自己的母親和妹妹熒玉,彼此想法設法都要保護商鞅時,那是私心;然,當商鞅推行秦法成為了秦國圖強的唯一道路,那「法」就成了公道,甚至於是成為了後來秦孝公之子嬴駟繼位時,嬴駟對抗氏族和世族最有力的罩門。 有關加強和改善秦國人民從上到下對變法工作的領導,秦孝公的努力,損耗了他的健康,甚至耗竭了他的生命力,造成了秦孝公的壯年病歿。 回顧《大秦帝國之裂變》前面幾集,秦孝公本人膂力過人,除了曾在少梁戰場上率領雜牌輕兵、獨力大膽生擒魏國丞相公叔痤、解了嬴虔等人受重重包圍於魏武卒的困境,秦孝公更是常常習武,這位耍劍虎虎生風、武功凜凜生威的健壯漢子,本來雙眼炯炯有神,然而這人擔任了秦國的國君之後,變法的許多瑣事一一煩憂於心,最後使秦孝公病得失了人形。 秦孝公是給活活累死的。 他強調,加強和改善秦國軍民對商君變法工作的領導,是秦國的「法」能順利發展的根本保證,所以秦孝公常常在劇中出現的場景,是夜深了他忙著閱覽竹簡,或接見臣民,或要求各級人員自覺承擔起政治責任和領導責任,或消彌許多秦國氏族與世族對於商鞅的偏見及反感,更多的則是他與商鞅等人秉燭夜談來解決國政外交等問題。 一位領導者,當然要身先士卒,變法時同樣得身體力行。 秦孝公對於商君的領導幹部,努力增強他們與氏族和世族打交道的能力,盡量提升這些能人志士的官階地位,讓這些人可以在戰場上得著功勳,使這些人善於運用政令宣講「法」的政策主張、瞭解社情民意、發現矛盾問題、紓解社會情緒、動員人民群眾、推動「法」的實際工作。 例如,對於爭奪水源而私自械鬥激烈的地區,放手讓商君派能幹的官吏前去推動「法」,消彌了秦國的「老秦人」之間沒有道理可言的對立與仇恨。 又好比「老秦人」雖然愛國,但彼此之間對於官吏隸屬的氏族卻因利益所趨,不免私下結黨成派,譬如甘龍曾經被杜摯批評為「不是老秦人」,或有許多世族因變法而攻擊「衛鞅禍國」,或有公子虔受劓刑,或有太子嬴駟受到放逐,或有太子傅公孫賈受黥面而意圖報復衛鞅的種種,可能商鞅不免身死於許多政敵之手,但秦法始終沒有被這些人所消滅。 秦孝公繼位時與齊威王、楚宣王、魏惠王、燕文公、韓昭侯、趙成侯並立,這些諸侯都在試圖改變自己的國家,但他們無論如何任用賢能,或試圖變法,成果顯著卻有限。 秦國為何能夠變法? 民之所需,政之所導。 秦孝公緣何能夠變法? 任用賢能,躬行其是。 只要看完全劇,秦孝公變法的時代背景交代清晰,變法的原因明白可知,秦國為何除了變法圖強沒有別的道路可行。 沒有秦孝公,縱有商鞅又有何用? 缺乏秦孝公堅定的信念,縱有商鞅又有何用? 若非秦孝公勉勵支持到最後,保護到最後,獻身到最後,縱有商鞅又有何用? 《大秦帝國之裂變》告訴我們最重要的人物,或許是千里馬如衛鞅此人,可能是心胸狹隘的丞相如公叔痤此類,也可以是平庸愚昧的人物如公子卬、魏惠王之類,亦或是想要稱霸卻招攬諸子百家而沒有圖強之中心思想的齊威王那樣,戰國群雄沒有哪個邦國可以似秦國這般大地驚雷、英勇奮起,其關鍵人物只有一個,那就是秦孝公。 沒有秦孝公的秦國,內亂外患頻仍,但治國沒有章法,僅能憑藉「老秦人」的悲哀拋撒頭顱和熱血。 沒有秦孝公的秦國,氏族與世族把持朝政,沒有官僚願意改變國家,吹起革新的號角,也沒有人有膽量高舉旗幟前進。 沒有秦孝公的秦國,人民缺乏希望,戰士毫無方向,整個國家積弱難振,只有盲目抵抗外來的侵略,並且承受失去國土的羞恥。 有了秦孝公的秦國,方能以開闊的胸襟及才智,讓有能力的人得以在位當政,使有志之士可以謀求更多的發展,因此秦國氣象一新,有了改革的契機,同時扭轉了戰國初期秦國的頹敗之勢。 有了秦孝公,或許纔能夠有《大秦帝國》後來的許多故事。 有了秦孝公,使得秦國奮發強盛,那麼,承繼秦孝公遺志的秦惠文王等雄主,方能率領秦國軍民,一路越過郩山,朝向中原問鼎而去。 有了秦孝公,秦人得以擺脫自己悲哀的命運,取回了故土河西之地。 秦孝公是一段傳奇,也是血與汗寫下來的變法傳奇。 有了秦孝公,《大秦帝國》系列歷史纔得以傳承下來,記錄了變法的艱辛和成果。 也正由於有了秦孝公,中國纔能有唯一一次變法成功的歷史。 我們因而得以從《大秦帝國之裂變》之中,得知秦孝公為了讓國家富強付出了哪些代價:與長兄公子虔交惡,放逐了太子,失去了世族和氏族的支持,造成了家庭及宗族的紛爭,乃至於連國家都差點由於內部離散而分裂。 然,秦國有分裂嗎? 公子虔有反出秦國嗎? 太子嬴駟有反對秦法嗎? 氏族和世族有被剿滅嗎? 家庭及宗族有因此破碎嗎? 沒有。 這樣既保護了國與家,也實現了自己的抱負,更給了才智之士空間的領袖,秦孝公嬴渠梁對於秦國的功勞無可附加,也帶給日後秦國許多國君一個對於強秦的追求。 還有秦國君主們焚膏繼晷戮力變革的努力,一切皆由秦孝公而來。 可以說,秦孝公奠定了秦國的富強基礎,也使得秦國後繼者為此追尋了他變「法」的政策主張,並且一路持續高舉「法」的旗幟傳承下去。 《大秦帝國》系列所探討的歷史,無疑地,秦孝公改寫了自己國家的命運和歷史。 |
|
( 創作|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