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22 02:38:32瀏覽1450|回應9|推薦88 | |
在大陸,文壇已經是年輕人接棒的態勢。 所謂的「年輕人」,也就是「八O後」,這次我見過的競爭對手中,聽說除了兩人(含本人)為七O年代出生之外,全都是卅歲以下的青年作家,這些人有思想、有創意、敢爭取,而且都已經佔據了社會中堅地位。 下圖的照片左右兩位,就是手機小說比賽的一、三名得獎者,我和首獎得主的子夜歌(左)聊過不少話題,他從事編劇工作,其他參賽者不是作協名人,就是和文壇有些關係,各個都不是省油的燈。 八月十六日頒獎之後,那天中午我們到文匯大樓的樓頂,參加聚餐活動,席間談到兩岸的文學,文匯餐廳的美味食物和對話印象,讓我實在難以忘懷。 這個應當是無心插柳的小競賽,隨著溝通的時間增長,往不同的層面、話題,在同一個的地域空間裡,奇異地蔓延出一種友好而競爭的氣氛。 我覺得內地年輕作者的作品,非常值得觀察與探討,也是參賽迄今最重要的成果。 左邊是從事導演工作的入圍者,這位女導演還兼任編劇,非常了不起,年紀也只有廿幾歲。 對於台灣的觀感,女導演瞭解得不多,大約就是台灣偶像劇,以及在她們眼中很吸引人的「台妹」;無論男女,這些內地作家最欣賞的都是桂綸鎂、陳意涵、劉若英,特別是後者,而從前者在內地的廣告量來說,就看得出內地朋友對於「台妹」的熱愛。 此外,她最喜歡的還有台灣的鳳梨酥,我準備的櫻桃、蔓越莓內餡鳳梨酥,她連續吃了幾個,覺得台灣的小點心非常美味。 在頂樓,除了吃飯之外,我也隨手拍了幾張玻璃落地窗外的上海景色。 攝影技術不佳,因此鏡頭顯得模糊了些,不過還是可以看出,上海威海路一帶突兀的場景;一邊是高樓大廈,另一邊則是低矮的小樓房,聽說未來這些小房子都要逐漸消失,將上海點綴為另一個與天比高的國際大都會。 建設中的大樓很多,壯闊的俯瞰景觀,可以發現上海的改變,從綠化開始。 或許路邊的法國梧桐已經不稀奇了,大樓頂上的空中花園,或者是逐漸增加的太陽能面板設計,已經改變了過去對上海的粗略印象。 上海一直在改變,鳥瞰說明了一部分的事實,硬體與軟體的加速更新,使人咋舌。 上海同樣也有各式各樣的新穎建築風格。 或許,創新纔能滿足上海人,無論是廿一世紀的「海派作家」,或者是目前許多竄高的地標大樓,上海已經產生了一種趨勢,那就是「創新」。 身處於四十幾層樓之上,我忽然回憶起當年,第一次上了台北的某個地標頂樓。 文匯大樓絕對不是最高的一棟,不過,總有些高樓大廈一直爭取往上發展的機會,除了一棟棟愈來愈高的建築,上海好像什麼都不缺。 幾位上海人很自負地告訴我:上海要走在中國的前端,所以什麼都需要一個「最」字。 最新、最高、最大、最文藝、最驃悍……上海永遠在尋找能強化那個「最」字的新創意。 餐廳內部不算特別,但牆面上的古體字拼貼,倒讓我相當喜愛。 因為,我從中看到了文化。 圖中的彩陶、黑陶、青銅器和文字等等,都在簡單的架構裡,可以看出一種追求歷史文化的感情。 唯一的缺憾,就是燈光不夠明亮,但是骨董的幾十年老舊燈架,依然有歲月的氣息。 沐浴在滄桑感十足的柔光裡,彷彿也感染了屬於文學與時代的一種異樣情調。 另一邊的牆面上,同樣是中原地區的古地圖拼貼,可惜光線黯淡,不能體現創意與歷史之美。 或許,忙著用餐的文人與學者,都看膩了這樣的圖案,只有我這外來的訪客會如此驚艷。 很多菜色來不及拍照,頒獎典禮耗得太久,大家都有些餓了,我也僅能拍幾張自己喜歡的菜色。 譬如這碗山藥燉雞湯,口感很像台北家裡的味道,忽然間,我想起了余光中的《鄉愁》。 同桌的內地作家告訴我:他也在課本上讀過余光中的這首詩。 最喜歡的是下面這道魚翅四物湯,雖然很久沒吃魚翅,但確實相當好喝。 可惜照片沒拍清楚,不過,這碗湯的滋味相當爽口清淡。 對照起上海菜重鹹、重甜、重口味的特色,料好實在,將食材燉得香而甘,真的讓我嚐到另一種美味享受,好像魚翅都在嘴裡化了似的,特別推薦。 前菜還好,本來不想貼上,擺盤差強人意,但勝在新鮮清淡。 搭配紅酒有些奇怪,或許主廚沒考慮太多,倘若換成白酒,更適合這樣的餐會。 會後去了上海書展,還有合辦的簽書會,另外也有世博的行程,有空我會一一貼上。 認識上海人是有趣的,認識上海這座城市,同樣也顯得精彩紛呈,即便只是一些年輕文人的聚會,從這樣的飲食開始,也算是一種難得的經驗。 因為上海永遠能帶給我新鮮的感受,由對話和食物進行著。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