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12/03 08:06:17瀏覽50900|回應4|推薦46 | ||||||
前幾天逛了一個作家的網頁,只有簡單談到「骨董」和「古董」這兩個詞,由於這位作家是老師,針對這兩個詞似乎頗有疑惑,我便主動簡單回覆並解釋了這樣的差異。 先來說說個人對於不同辭彙的感想。 對於用詞,在許多小說或者文章裡面,很多人覺得「通用」就好,殊不知中國人所創造的辭彙,簡直可以說是文化藝術的極致,而四大文明古國,或者是全世界使用象形文字,還能流傳至今的,只剩下一個中國了。 漢字之美,不僅在於文字的創造本身,每個字都有其獨特的意象,然而最了不起的,就是我們中國人在五千年的文化傳承之中,將每個字串連成各種辭彙,進而訴說了屬於我們自己的歷史。 到底「骨董」和「古董」的差異在哪裡呢? 或許很多人不知道,也很容易誤用,到了現在,「通用」使得兩者之間的差別,已經很少人曉得了。 (一)「骨董」的來源和使用 「骨董」兩字,重點在於那個「骨」字,對於中國歷史瞭解的人,就會知道真正的金石之學,在唐朝書法興盛之時,已經有許多文人拓印古書和石碑,建立書帖的範本,而在從前,竹製簡冊之外,尚且還有商朝的「龍骨」,可惜史籍並沒有出現相關記述。 「龍骨」說的就是後來大量研究的「甲骨文」,並非到了清朝時期纔讓劉鶚或者王懿容所發現,「龍骨」兩字多次出現在醫藥相關雜書之中,甚至最早可以追溯至《史記》張晏集解的諸多文字,比如《封禪書》和《河渠書》,都在描寫「龍骨」的模樣或者傳說,但缺乏相對資訊。 所以「骨董」二字,最可信的就是唐朝已經普遍使用,當時便已稱之。 宋朝時期的朱敦儒,在《西江月》其中的《窮後常如囚繫詞》就寫道:「寺鐘官角任西東,別弄些兒骨董。」 當然這兩個字,也因為古音的關係,被當作狀聲詞,例如唐朝孫棨的《北里志》就描述說:「住住終不捨佛奴,指階井曰:『若逼我不已,骨董一聲即了矣。』」 還有清史稿《骨董說》十二卷,也對於這個詞進行了相關的研究與解說,另有《文明小史》的一段敘述:「西卿自去招呼僕從,捲字畫,藏骨董。」 這些,都是這一個辭彙從唐朝至今,讓中國人使用了最少一千多年的記錄。 (二)「古董」的來源和使用 「古董」兩字,若是去查詢所有的中國歷史文件,可能有人會發現,在范瞱《後漢書》之中,關鍵字會出現「古董」兩字,然而去查詢《後漢書》的《郡國司隸》一篇,就會發現:原來全文是「古董澤」這個地名,所以「古董」兩字經由我的查證,開始使用是在三百多年前的清朝初年。 我個人相信,「古董」二字,應該是滿人開始的「通用」說法(要說是滿清時期這些王公貴族皇帝宦官都沒把中文學好也可以),因為查證《清史稿》裡面的《職官志》,就會發現有個「古董房」,這是清朝宮廷裡面的宦官所管理的倉庫之一,由此可證。 另外,其他的佐證,還可以查找到許多清朝時期的文學作品,比如曹雪芹的知名小說《紅樓夢》,就在使用這個辭彙,而很有可能是描述康熙年間的小說,或者是根據文史資料之中,後金時期(此時尚未入關,要等到皇太極開始纔稱「大清」)努爾哈赤的子孫如豪格、代善的居所,也有所謂的「古董」,而沒有使用「骨董」二字。 這兩個辭彙的混淆,必然與語言有關,由於兩個詞的語音相同,冒用或者誤用,都算是難免的,即使是至今公認的偉大作家曹寅,也犯了這個小缺點。 例如《紅樓夢》裡面有一段敘述:「原來這周瑞的女婿便是雨村的好友冷子興,近因賣古董,和人打官司,故教女人來討情分。」 同樣地,「古董」二字也有了不同的意義,比喻不合時代潮流,頑固守舊的人。 像是清朝知名作家孔尚任的《桃花扇》故事,就寫道:「古董先生誰似我?非玉非銅,滿面包漿裡。」 這兩段都是清朝時期的文人所使用,因為辭彙的使用習慣,會跟著時間進行些微的變化,所以中國人至今對於這兩個詞的「通用」,事實上存在著許多誤舛,寫作或校對上不可不慎。 由此可知,上面所講的「骨董」,或者是現在通用的「古董」,其實在基本意義上是有所差別的,不能說哪個纔對,而要視所寫的前後文詳細內容而定,所以使用上請大家自行注意。 |
||||||
( 創作|散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