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棍子魚」
2024/06/18 17:17:13瀏覽192|回應0|推薦6
鬼迷熟人


我從小在眷村長大。村裡的家家戶戶,幾乎都是「生活清苦,勤儉度日」。餐桌上極少見到雞鴨魚肉這類的葷菜。我家偶爾餐桌上有魚肉,孩子們都歡喜異常,搶著吃。在那個時代,吃魚是一種「奢侈」。我們家最常吃的魚,名叫「棍子魚」。它體型細長,看似梭子,又像棍子,長約二十到三十公分,是有魚鱗的海魚,也是市場魚攤上最便宜的魚種之一。


我的母親料理棍子魚,都是稍微油煎後再紅燒。佐料包括:蔥薑醬油鹽巴砂糖醋。當時的佐料全部就這些,不像後來生活比較寬裕了 ,佐料還包括:米酒,大蒜,辣椒,胡椒粉之類的「額外配料」。飯桌上一家七八口人,很快就槍光了魚肉。剩下的湯汁,拌著白飯,也是美味。除了紅燒,在冬季,偶爾母親會做「魚凍」。這是母親的「家鄉菜」,比較費功夫。就是把棍子魚初步煎熟後的魚肉剃下來,去掉魚骨頭和魚刺,紅燒,多加一點水,燒好後,放在大碗內。冬季天冷,加上魚本身的膠質,它大約半天功夫就凝固成了「魚凍」。魚凍,是我家頂級佳餚。直接入口,微酸微甜肉細汁美;拌著熱的白飯彷彿就是魚肉的滷肉飯。


我的父母來自「魚米之鄉」的江南,愛吃魚。魚,很貴。每次吃魚都是「不尋常的日子」。吃魚,彷彿有個「儀式」,就是媽媽經常會說「唉,鬼迷熟人」。這個「鬼迷熟人」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對我有「終身」影響。我經常想到這句話,而且隨著我的成長,對這句話有很多層次的感悟。


母親「鬼迷熟人」的故事,大致如下所述。我們的村子很大,有一個菜市場,蔬菜水果肉類魚類,甚至手工燒餅油條,各種日常需求,可以說應有盡有。在魚鮮攤位有三家魚販,其中一個是母親口中「何排副」的攤位。何排副,是我父親的軍中同袍,也算是下屬,有些交情。排副,意思是「副排長」相當於「准尉」,通常是資深士官長升級為軍官的階級。他退伍後,賣魚為業。每天半夜騎著腳踏車去十幾公里外的桃園魚市場,批購魚貨,清晨返回他的販魚攤位,這個攤位通常是由何媽媽照顧。他們家的生活也相當辛苦。母親每次買魚,都不會向其它兩攤位買魚,而是向何媽媽買魚,沒有例外。原因是「排副是你爸爸屬下,他家很辛苦」。


久久才一次,我們家晚餐吃魚的時候,母親時常很感慨的說「鬼迷熟人啊」。因為,母親覺得魚的鮮度不夠好。母親說,每次想吃魚,經過魚鮮攤販,「不得不」向何媽媽買魚。三個魚販,只有這家是熟人,不買熟人的,於情說不過去。母親偶爾也感慨的說,何媽媽經常給母親「次等」的魚。母親「知道這家不夠好,仍然還是會去買」,這就是母親家鄉的俗話「鬼迷熟人」。我們孩子聽了,就常跟母親說:「妳以後不要跟她買就好了啊」!母親每次都是尷尬的回答:「就算我們幫忙他們吧」。有時母親也會說「你若是她,大概也會這樣做啊。差一點的魚賣給別的客人,客人就不會再來了。賣給我,她知道我還是會來買魚」。


母親的「鬼迷熟人」這句「家傳名言」對我而言,受用終身。長大後,我經常想起這句話。這句話隱藏了很多「哲理」。用現代的語言,這是「情緒勒索」。母親之所以接受「情緒勒索」,不是因為她笨,而是她心中有善念,能夠體諒對方,為對方設想。在「人生哲理」這個層面,無疑地,我的母親「意境高遠」。 我若是何媽媽,我會把最好的魚給母親,這樣才能攬住常客。但是,現實生活裡,芸芸眾生不乏「何媽媽」,在「人生哲理」的層面,還在「初階」,也因此「善待路人,而忽視友人」。


「鬼迷熟人」這句話,給了我非常深遠的影響。隨著歲月增長,每隔十年,它讓我一層又一層地體會人生哲理,看待人情世故。母親這句話的核心,就是「善念」。它不假外求,就在你我之心。


圖片取自網路。
( 創作散文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ose2132006&aid=180728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