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4/05 12:25:18瀏覽1462|回應1|推薦20 | |
金融海嘯創傷逐漸療癒,全球對經濟前景轉趨樂觀,尤其東亞新興國家更呈現一片榮景,但中華經濟研究院長蕭代基持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新興國家雖然成長快速,但未來充滿挑戰。東亞國家的成長模式必須改變,因為美國市場需求減少已是長期趨勢,新興國家不能繼續依賴外銷推升成長。而氣候變遷與能源、糧食、自然資源的匱乏,將造成價格上漲,這是新興國家必須面對的威脅,必須妥善因應。
蕭院長直言不諱,他指出,大陸與台灣都未好好因應以上威脅,譬如,大陸為拉動內需,大肆興建高速公路網,並推動汽車工業,實已違背Green New Deal理念;而台灣能源價格過低,造成低能源效率與高二氧化碳排放後遺症,違反了現代國家以節流面對能源不足的原則。
蕭院長對東亞經濟發展模式的見解已引起對岸的重視,已應邀在即將舉行的博鰲論壇中發表論文,與來自全球的政治家、企業家和經濟學家對話。
以下為訪談全文:
問:亞洲經濟在中國率先復甦引領下,似已轉危為安、恢復動能,您認為中國的領先復甦及其意義為何?
蕭:我懷疑「轉危為安」的說法。今年年初,我們中經院發表了一個2010年11個重要議題,其中很多都是跟風險有關,如通貨膨脹、資源安全、能源安全、亞洲資產泡沫、國債、國際資本移動的管制等等。這次經濟危機的起源是「資源危機」,也就是能源不足的危機,能源不足主要是需求高速增加,造成供給小於需求。需求的增加主要是來自新興國家中國和印度,能源需求增加有一半的量是來自這兩個國家的需求。因為其高速經濟成長帶動能源的需求,因而造成能源不足,於是價格提高,通貨膨脹,再加上美國次貸風暴,而有了金融危機。
次貸風暴源起於2001年網際網路的泡沫化,歐美政府採取低利率等貨幣政策,因而造成2001年到2007年,另一個經濟的泡沫化。這次經濟泡沫的時間非常的長,因為美國政府一直不願意調高利率,想用次級房貸的方式來增加需求,就跟台灣以前房地產的泡沫一樣,大家都不擔心借的錢能不能夠還,因為房價會繼續漲,就可以抵償房貸,甚至還可以賺錢。即便沒錢,銀行還是鼓勵借錢,這是低利率時代、寬鬆貨幣政策所養出來的一個泡沫,英國、歐洲也都採取同樣的政策。
★全球經濟危機未遠離
另一方面,歐美的泡沫,也造成亞洲國家經濟高速的成長,因為歐美買了很多東西。經濟成長就導致資源需求增加、能源價格上漲。像中國10%的成長率是非常高的,這種成長率只要7年經濟規模就會加1倍。如果能源的需求也是7年就加1倍,能源的供應如何跟得上。油價從2007年高速成長,2008年到達最高峰,能源、糧食價格高漲,通貨膨脹來到,各國只好提高利率,於是泡沫就破了。
各國對於金融危機的弊病、銀行的弊病,會用法律來解決,修改金融監管辦法。但是另外一面,資源、能源的不足,還是永遠存在,資源包括很多的能源、金屬礦物,糧食都是存在的危機。
問:能源資源的不足,以及氣候變遷所造成的糧食危機,對未來經濟的影響為何呢?
蕭:我們現在使用的是主要是化石能源,是古獸的化石變成煤、石油、天然氣,這些資源用完就沒有了,是不能再生的。至於各種金屬礦,只要有足夠的能源,就可以回收再提煉、再利用。前提是只要有能源,因此能源是關鍵。
現在的能源不足,有一個觀察到的現象,石油的生產有一個高峰,橫軸是時間,縱軸是產量,此高峰前是增產,過此高峰就會減產,因為生產的成本愈來愈高,直到產量為零為止。無論是一個油田、一個國家或全世界,生產的高峰就快到了。但是對能源的需求還是快速增加,OECD的國家,能源的需求量是在緩慢的下降,維持在一個高原平盤。但是新興國家都是高速增加,於是全世界的需求都是高速的增加,但供給無法相應增長,因此就造成油價高漲。
問:即便在全球經濟危機的影響下,中國經濟仍維持高速的成長,中國經濟的成長,放在長期的架構下來看,對世界的意義在什麼地方?
蕭:這次經濟危機中國經濟也受到很大的傷害,因為他們是出口為重的經濟體。外國市場沒有了,需求不足,工廠倒閉。因此他們也採取各國都在做的「擴大內需」刺激政策。中國「擴大內需」的成效會較其他國家好的利基有二:第一、他們還是開發中國家,還有很多基礎設施值得去做。第二、財政盈餘高,中國政府的稅收大於財政支出,所以有充足的銀彈可以進行擴大內需、補貼人民消費等刺激經濟措施,不像其他國家多是舉債來做。
但是補貼的作法是不能常態持續。至於公共建設,有些大陸的教授則認為很多也是浪費,做得太早,需求還沒出來,效益自然無法發揮。蓋了一條馬路,結果沒有車子走,也是浪費。
目前大陸有兩個政策:大力發展高速公路以及鼓勵汽車下鄉,結果會導致汽車的需求增加,從能源危機的角度來看,這是不應該做的。因為這次危機是經濟危機加能源危機,因此各國均會特別小心能源的部分。聯合國就提出「綠色新政」(Green New Deal),亦即刺激經濟的財政措施必須兼顧「綠色、環保、節能」。
因此透過汽車工業來帶動經濟的成長,同時也會帶來大量的能源消耗。大陸汽車工業每年製造1千萬輛汽車,對帶動經濟成長確實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但是,為了保持經濟成長,不顧其後果,這是有問題的。
至於中國能否帶動世界經濟,畢竟他現階段是用補貼來帶動內需。中國要像歐美有一定的消費能力,人民所得恐怕還不到,傳統的觀念還是要儲蓄,社會安全網還不夠好,因此消費力短期內很難大幅提升。
★經濟泡沫之惡性循環
問:目前世界各國又製造另一個泡沫來刺激經濟成長,製造後一個泡沫來取代前一個泡沫,世界經濟可否說是一個惡性循環?
蕭:世界經濟一直都是這樣子的,用一個泡沫來取代另一個泡沫。重點在於刺激方案如何退場,以恢復到正常的狀態,但這都非常困難。
大陸還不是一個泡沫,房地產價格的高漲,但一般的人民還不至於大量去追逐商品。過去世界經濟是靠美國這個火車頭,即美國人民的大量消費來帶動。有一本書《富裕流感》,就描述美國人民的生活型態,買了一大堆沒有用的東西,於是亞洲就拼命製造賣給他們。金融危機之後,美國開始儲蓄,世界經濟就萎縮,想要靠中國增加需求,要中國人民像美國人民那樣大量的購買,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問:全球經濟是一種失衡的關係,美國也開始倡導再平衡,減少消費、增加儲蓄、減少赤字跟逆差。美國追求經濟再平衡的過程中,對亞洲經濟的影響與挑戰為何。
蕭:過去我們負責製造,美國人民負責消費。如果他們的人民開始儲蓄、不再買那麼多東西,政府也不再用赤字來救經濟。自然需求會減少,製造就減少。有人主張靠區域貿易來取代,東亞、東南亞、南亞等區域之間能夠變成更自由的貿易區域,他們有一些共同的習慣,高儲蓄率、消費習慣接近。過去美國的赤字經濟,透過家庭赤字與政府赤字來帶動全球經濟的模式是不能持續的。在亞洲則是政府和人民都高度重視儲蓄,因此,亞洲區域間的貿易,就不會有泡沫式經濟之虞,相對之下,是較健全的總體經濟環境。 問:相較於過去領頭雁日本帶領亞洲四小龍的雁形經濟發展模式,中國崛起之後,亞洲經濟區域化,是否會有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出來,其內涵如何?中國又將如何因應?
蕭:若能在資源和能源的條件限制下,來發展經濟,那麼過去的錯誤就比較不會再發生。新的經濟發展需要建立健全永續的經濟環境,需求的高速成長,造成資源不足,因此要減少對能源資源的需求。
在台灣和大陸用低價的能源、土地,去刺激經濟的方法必須要改變。包括糧食的價格都是人為的過低,因而造成浪費,也就存在改善空間。這些改變並不會影響到我們的經濟成果,反而可以刺激更新一波可以發展、投資的方向。台灣與大陸的廠商為了跟國外競爭,因而要求政府維持一個低的能源價格。但是事實上,歐美的廠商資源價格那麼高,反而更有動機去改善、提升它的生產力。當面臨能源危機時,他們的抵抗力與競爭力也就比較強。
以低價增強產品競爭力的方式,不能夠再長期維持,這是失衡的,需要有新的模式來取代。
★亞洲區域經濟整合
問:建立新的經濟發展模式,除了您剛剛提到的應該提高能源和資源的價格外,還應該包括哪一些呢?
蕭:易剛在3年前就已經提出,要放棄以GDP為主要考核指標的體系,能源價格要與國際接軌,課徵物業稅以抑制房地產價格。擴大內需,支持消費的政策,如抵押貸款、消費信貸,進一步開放市場,擴大商品和服務業的進口。對外投資,要城市化、要環保、保障勞動者的權益、社會的保障等等。過去為了經濟成長而犧牲的地方都必須要補強。
基本制度必須調整,過去一切為出口的作法,都是扭曲的,所以要放棄以GDP為主的考核指標體系。十一五規畫裡面其實已經這樣做,它有二個硬指標,一個是能源、一個是環境汙染,規定每一個省長、直轄市長,都必須做到能源效率的提升,如能源密集度指標、空氣汙染硫氧化物還有水汙染的指標要降低多少。這是寫在十一五規畫裡面的硬指標,要求各省市長簽約做到。
★ 提高能源資源價格
問:大陸從今年開始要推動的經濟改革,比如外銷導向轉變成內需導向,未來大陸的經濟面向會有什麼樣的變化。
蕭:大陸經濟有4大失衡,內外需的失衡、投資與消費的失衡、經濟與環境資源的失衡、城鄉社會的失衡。因此十一五規畫的目標,就很明確的揭示經濟成長方式的轉變與和諧發展,進行結構的調整、維護生態環境和資源,促進經濟合作,都是抓到了重點,這個方向是正確的。
我個人認為根本的問題還是在生態環境和資源,高速經濟環境的成長都是要大量資、能源的投入。大陸目前資源、能源存在浪費,主要原因是價格。低價是傳統社會主義的思想,馬克思主義認為天然資源是沒有價值的,勞動才有價值。資源本身就有價值,因為它是有限的,從長期的角度來看,無法應付長期的需要。他們現在正在朝提高資源價格的方向改正,如增加資源稅。
問:請問大陸應該怎麼面對氣候變遷的問題。
蕭:北迴歸線的北邊,都是糧倉,如果說這邊雨水不足所導致的糧食不足將引爆糧食戰爭。像這次中國西南部的旱災,其實早有專家提出預期。像這張由英國氣象局繪製的地圖,台灣是北迴歸線經過的地方,這條線經過的地方都是沙漠地區,是由赤道來的乾燥的熱風所導致。台灣南部與中國南部沒有,是因為季風的關係。
氣候變遷以後,赤道來的熱風下降到南北迴歸線會更大更熱,所以沙漠範圍會更擴大。這是一條長期的沙漠化趨勢,中國西南部與台灣都是位於這個帶上。中央研究院環境變遷研究中心主任劉紹臣教授即指出台灣南部已出現沙漠化的現象。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沙漠化影響,後果將會非常嚴重。目前大家都在努力,研究耐旱作物,維持耕地,不要都改成建地、開發區,還有水資源的維護。
各國都在關注氣候變遷的調適,主要的問題是兩大塊:一是海平面的上升,海岸城市都會面臨淹水,大城市都在海邊,這是一個大的議題。二是水資源的不足,影響農業、工業的發展。這些都應該及早未雨綢繆。
問:台灣正面臨三大挑戰:能源糧食的匱乏、經濟區域化的趨勢、亞洲經濟模式的改變。請問台灣應該如何面對?
蕭:一般的認為就是節流跟開源,我個人認為節約、節流應更重於開源。因為如果沒有節約,而只是開源,那麼需求會一直增加。開源只是滿足需求,會使得大家以為沒有問題,因此需求就繼續成長,這樣是非常的危險。因此我一直認為節流重於開源,不要用開源蒙蔽節流的必要。
但目前各國的政策都把重點放在開源。事實上,節流並不難,過去一年汽油的價格跌到最低又漲了一倍,大家也都還可以調適接受。2008與2009年能源的需求下降許多,這是靠價格上漲達到的。能源需求靠著價格提高節省了許多。當然廠商會抗議,但是事實上,大家都可以做得到。
能源要節流最好的作法就是價格政策,因為開源政策通常都是用補貼去開發新的能源,這是不對的。糧食這一塊,難度比較高,想要自產自足,可以往新的農業科技的研發採用來努力。
★積極融入區域整合
關於區域化,就是一定要融入,一定要參與區域經濟。障礙要排除,第一步就是跟大陸簽訂經濟合作協議,然後再來就是跟其他的國家。這過程的最大障礙還是在我們自己,因為我們期待陣痛少、只有好處沒有壞處。比較理想、比較快的作法是我們自己自由化、先開放,不用別人給的自由與開放。
對大陸的開放,在人口勞動力、產業方面台灣有一些疑慮擔心。我認為可以用試點的方式,如自由貿易區,但是範圍要大,以一個縣或市作為一個自由貿易區,以整個城市為自由貿易區,效果才會出來。我們的自由貿易區應是對全世界,就像香港一樣。
至於第三個問題,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就是不要用出口來帶動經濟,而是要一個比較平衡的貿易。另外在社會、環境保護、資源方面都要平衡。過去失衡的作法,都要調整過來。
在資源的價格上,水價、電價、能源的價格都太低,這是我們應該要調整的。水價、電價變成政府的包袱,這是制度的問題。歐洲各國將水電自由化之後,就不會是政府的包袱。能源市場自由化一定要加上民營化,否則最大的石油供應商仍然是寡占。政府的角色只是課稅,能源價格變成是市場的問題。
台灣該要民營化的有水公司、石油公司、電力公司。新經濟模式的調整必須是整套的,所有配合出口政策而制訂的相關配套措施,如能源價格,都要調整。GDP成長都來自出口,內需不斷萎縮,這趨勢是無法改變的,像新加坡、香港等小型經濟無法靠內需,都是靠外銷。若不靠製造業出口,就得靠服務業出口,如觀光休閒,還有海外長期居住(long stay),台灣非常適合退休居住養老的地方。台灣氣候、景觀相當於美國的加州、佛羅里達,佛羅里達的觀光養老產值是非常大因此可以比照加州模式,成為退休人士的天堂。大陸很多人到海南去買房子作為避寒、度假的地方,台灣可以往這方面努力開放。
台灣有潛力往工業高價值、低汙染、低耗能產業發展,但是首先必須給壓力,如提高能源價格。
(整理:燕珍宜)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