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7/10 04:55:46瀏覽1620|回應6|推薦37 | |
7/5貼出「尊重運動的人,是社會品質的表徵」,沾惹一身塵埃,兩天23則回應,多數對我的觀點不以為然。 其中一位"biker"非常坦率地評論:「本篇文章的出發點是比較自私的,反而是回應的文章裏面反應很多行人的心聲。」。 Holycat則說:「要別人尊重,得先尊重別人。」 還有一位署名"車就是車"的格友說:「有些搞時尚的人, 腳踏車騎在車道上, 還刻意騎在車道中央, 不知道是宣(炫)耀什麼?車子值好幾萬嗎? 騎單車很神聖嗎? 誰管仔家有錢當凱子買得起上萬塊的單車?我們要問的是, 是車, 也是慢車, 就請按交通規矩騎在慢車道好嗎?」。 看完回應,心想,真是沒事討打。 其實,在道路上,每個人都有雙重身份,既是行人,也可能開車或騎機車,隨著政府推動節能減碳,騎單車的人會愈來愈多,大家既然具備多重身份,汽車、機車、單車、行人應該是互相體貼的關係。 但人性總有黑暗面,我必須坦白,年輕氣盛時,碰到貨櫃車欺負汽車,汽車欺負機車,機車欺負行人時,總恨不得自己開坦克車。知天命後,就溫柔敦厚許多。近年騎單車,偶而為了競速,也闖過紅燈。此外,我還算是遵守交通規則的人、尊重行人更是第一守則。 我和大多數人相同,對兩岸關係解凍後台灣競爭力何在?有一點焦慮。我完全同意韓良露「台北生活者的旅行」所述,台北生活對大陸人極具吸引力,台灣的多元文化與人民素質是優勢,但放在世界的格局,我們真的有優勢嗎? 我幾乎每天清晨都在街頭,不是跑步就是騎單車,對道路禮儀問題感受深刻。交通壅塞時人難免心浮氣躁,但清晨時光就充分反映了用路人的公民素質了。很明顯,台灣不太及格。 這是我在聯合報元氣週報寫「尊重運動的人,是社會品質的表徵」的背景。但我犯了一個錯誤,不應該把放在大眾媒體的評論,原封不動移植部落格,以個人經驗最為評論基礎,在強調小眾溝通關係的部落格中是大忌。 雖然惹了一身塵埃,但看了格友Share的留言,我完全釋懷,我同意他(她)的觀點: 「您的部落格今天真是熱鬧...哈哈
|
|
( 時事評論|媒體出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