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9/06 03:17:24瀏覽1962|回應13|推薦16 | |
今年亞太經濟合作會議即將在 媒體曾報導,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是適當人選。 但站在國家戰略高度,馬總統應該考慮親自出席APEC領袖會議。 APEC於1989年成立後,認為兩岸三地必須同時入會,才能產生有意義作用,因而巧妙設計為以經濟體而非國家為會員的經貿組織,台灣與香港終於在1991年和中國同時加入,並平等參與各項活動。但1993年各會員國為提升溝通功能,加速推動亞太地區自由貿易發展,決定於部長會議前,先舉行非正式領袖會議,由各國元首參加。 大陸認為領袖會議與國家主權有關,反對台灣參加。經過多國穿梭協商,最後終於達成妥協性結論,主辦國平等邀請台灣總統與會,但總統謙辭,改派派經貿人士代表參加。 從1993到2000年,台灣由經建會主委蕭萬長、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經建會主委江丙坤及央行總裁彭淮南代表總統參加。2001年APEC會議由大陸主辦,陳水扁總統希望形式上有所突破,乃派李元簇前副總統為代表,但違背由經貿人士為代表的共識,大陸不予理會,台灣失去了一次參加的機會。2002年起,台灣改由非官方身分的李遠哲、林信義、張忠謀、施振榮為代表。 台灣雖然在形式上與其他會員體平等參與,實質上卻極不公平,對總統不公平,對台灣人民更不公平。不僅總統本人失去每年一次與亞太地區國家領袖對話的機會,領袖會議中,台灣無論由經建會主委或民間企業領袖代表參加,畢竟只是分身地位,多半只能扮演儀式性角色,不容易就雙邊或多邊共同關心議題,與相關國家總統或總理實質溝通,對台灣人民的利益當然有不利影響。 譬如,東協十加三問題,台灣如果繼續被排擠在外,出口商品不能享有平等優惠關稅,將大大失去競爭力,馬英九總統如果能參加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即可立刻與相關國家元首面對面協商,尋求支持。 APEC並非以國家而是以經濟體為會員,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是經濟體領袖的會議,馬英九以中華台北經濟體領袖名義與會,尚符合兩岸一中各表的共識。何況香港歷年來均可平等參與領袖會議,為何台灣獨嚐閉門羹? 大陸全國台灣研究會副會長許世銓日前發表文章,對台灣國際空間問題,有一些善意表述,有關官方的國際組織問題,許世銓認為,台灣可以「不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一部份」意涵的變通名稱平等參與。他並併建議兩岸應設法努力修正相關國際組織的章程,讓台灣有機會比照奧會模式平等參與。APEC現狀完全符合許世銓提出的原則,兩岸應有協商空間。 馬總統就任已逾百日,兩岸經貿關係改善雖有作為,但尚無具體成效。外交休兵策略則引起深淺綠的疑慮。馬總統如能參與APEC非正式領袖會議,不但是兩岸關係的突破,也是台灣國際空間的突破,更是確保台灣全球競爭力的重大突破,不但對島內凝聚兩岸和解共識有幫助,對當前低迷的投資前景,也會是一大鼓舞。 府院黨應全力以赴,爭取兼具改善兩岸關係、提升台灣國際空間及振奮廠商投資意願三重效益的大作為實現。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