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8/14 14:09:00瀏覽3114|回應6|推薦15 | |
最近經常出現四類新聞,顯示了一些政治動向: 1. 撤綠官,包括一些形象不差的事務官,只因被懷疑有綠色背景而被迫離職 2. 體制外決策,事務官無所適從 3. 以國營事業董座酬庸政治人物 4. 修正扁政府去中國化行動,實質形成去台灣化氛圍. 這些新聞出現多了,不禁令人懸念,馬英九的政治理念,是否被放棄了? 疑慮不是沒有依據。 馬英九擔任國民黨主席時,即有「親新黨」、「遠親民黨」、「攏絡本土派」三策略,馬與宋楚瑜始終維持若即若離的關係,但憑著個人的光環,吸納了親民黨所有選票。2008年立委選舉,實力派候選人紛紛重返國民黨,選舉結果,親民黨果然邊緣化。 但總統大選前,吳伯雄號召泛藍大團結而與宋楚瑜結盟,馬英九則以濃濃台灣意識爭取中間選民支持,並透過國民黨本土派與李登輝建立了似有似無的連結。馬果然以史上最高得票率當選總統。 當選後,馬就職演說表達了一個外省族群深厚的台灣意識,人事佈局也包含了藍綠平衡的想像,後來更主動撤回所有選舉控告,釋出朝野和解的善意。他的確努力回應中間與淺綠選民的期望。 但馬英九大和解之路,在黨內受到愈來愈嚴重的批評與抗拒,媒體也頗多評論,但馬英九並不以為意。考試院與監察院人事同意權案,馬英九依然忽視親民黨,國民黨終於強烈反彈,不僅綠色背景提名人馬失前蹄,馬英九的政治聲望也大受打擊。此後,我們看到行政院一連串的酬庸、妥協及去扁政府痕跡行動。 深綠團體見獵心喜,迫不及待發動一連串嗆馬活動,獨派宣稱將發動25萬人走上街頭示威,台聯也號召抗議兩岸經貿過度開放。馬英九團結了國民黨,也刺激了在野勢力擴大抗爭。 反對黨的抗爭會形成馬政府的政治危機嗎? 誠然,馬英九的民意支持度確實不夠高,給了綠營抗爭的誘因。但放眼全球民主國家,政治領袖去魅力化是普遍現象,美國、英國、法國、日本政治領袖的民意支持度都偏低,馬英九民意支持度不夠高,並不是嚴重的問題。 扁政府兩岸鎖國八年,馬政府得到人民選票認可後,改採開放措施,至今不過二、三個月,目前僅觀光客來台、包機直航及我方可片面開放項目先行實施,至於需兩岸協商開放項目,尚待海基、海協兩會重啟協商。兩岸經貿關係從重重管制,到開啟一扇小窗,為時仍短,而公共政策要產生效果,至少需半載到一年時間。現在論斷兩岸開放成敗,為時過早,人民內心對經濟前景固然焦慮,尚不至於苛責馬英九。 若論兩岸政治交流的擴展與深化,馬政府更不必擔心,選民已授權新政府採取新政策,不是嗎?深綠團體嗆馬,只具有相互取暖作用. 馬政府需要擔心的是,如果民眾普遍質疑: -用人只問顏色,不論專業,文官被迫選邊 -體制外決策,事務官無所適從 -國營事業充斥政治酬庸 -以粗魯無文方式修正扁政府的政治錯誤 這才是馬政府需要擔心的。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