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6/25 19:37:44瀏覽680|回應0|推薦0 | |
依台灣目前的總體情勢看來,在可預見的幾年內,人民實在沒有信心靠政治人物所把持的政府能讓台灣走出當前的諸多困境。更深一步觀照,台灣所面臨的問題也不是祗靠政府或國家機器的力量就可以克服;甚至單祗靠台灣現況內部力量的格局恐怕也不可能解決。 且略看台灣現況的困境: 1.政治──國家認同與兩岸關係、國際出路不明確 2.經濟──產業轉型與區域經濟發展定位處被動態況,傳統產業失去競爭力,高科技產業也多是二手科技 3.教育──教育目標與資源分配失焦、人才培育目標失焦 4.生態環境──持續結構性的破壞台灣島的生態 5.社會文化──社會倫理價值混亂,個人道德意識低落,治安問題惡化嚴重 解決台灣困境的努力和質疑: 1.政治改革──對立的矛盾,顧此失彼 2.經濟發展政策──頭痛醫頭、缺乏創意遠見、政治干預 3.教育改革──有心努力,但對問題之解決無方 4.環保意識的甦醒──局部努力,大氣候難成 5.社會文化──仰賴政府人民力量沒有發揮、重視「土地的母親」而忽略「文化的父親」 綜觀而論,台灣社區生命體的病,是整體的病,單從各別系統的努力是解決不了的。就像一個全身各個器官和生理系統均有毛病的生命體,即使同時針對所有毛病各別治療,也很難使之痊癒。必須能讓該生命體的生命力全方位的提昇,產生夠強大的自癒能力,纔有希望。 台灣在二十一世紀所面對的不僅是個別自求生存的問題;台灣更大的挑戰是──如果不能成為新世紀全球不可或缺的角色,就有可能被替代、被邊緣化乃至被稀釋掉。若台灣還祗是依賴二手科技(新格局關鍵技術在別人手上)、二手產業(代工)做為生存之道,則台灣的前途宿命已定。 二十一世紀是創新挑戰決勝的世紀,誰能夠有在固有的領域有新格局的創新突破,誰便有可能成為該領域新世紀中的領航者。台灣祗有一條路,就是努力成為全球第一。全球第一,不是全球最大最強最了不起,而是台灣要為二十一世紀的地球村做一些事,這些事可以影響地球村未來的發展,乃至決定未來地球村永續生存的命運。簡單地說,台灣若能夠為二十一世紀的地球村所遭遇的困境開出一新格局的解決平台,則台灣就可以擠身世界第一。對於台灣出路的思考不是在台灣內部,也不祗是兩岸問題,更不是「國際問題」;而是在弄清楚二十一世紀的地球村最迫切的需要是什麼?然後傾全台灣之力,推動建立解決這個問題的可行機制,並爭取全球其他社區的認同與協助。 但如果我們完全不考量中國大陸的觀點和可能的做為,也是不切實際的。因此,在現況的國際政治環境中我們要有創意的提出更有視界與格局的全球互動理論──「地球村文化社區理論」。這個新理論主張現代主權國家觀念和國際關係的現實,是近代歷史中特定政治理論和事件互動產生的結果,但時至今日,這些理論和現實運做方式,並不能解決地球村的諸多問題,甚至造成全球各地的紛擾與戰爭;有必要加上一些新世紀的視界和演化中的新觀點和理論以補其不足。 地球村文化社區理論是更能夠精確描述現況地球村各個政治實體互動實情的觀點。「文化社區」和國家是可以並存甚至重疊於不同層次的兩個概念。以眼前的世界,多數的文化社區是以國家的型式和名稱出現,一個國家以其主權統轄其境內的諸多層次的社區,而成為一完整體的政治實體,此時該國家就是一個文化社區。但若站在地球村的觀點,有時一個國家內部可能有幾個不同的文化社區,或不同的幾個國家,可以是相同的文化社區。十九、二十世紀存在的侵略國家和分裂國家是其中較明顯的例子;但也有許多是更長遠的歷史發展過程的諸多因素造成的。此外歐盟的成立和運作,也給這個理論提供了觀察參考的實例。 更精確的說,國家是在文化社區的生命機體上加了國際上承認的國家主權約定而成立的。但即使沒有所謂的國家主權的國際承認,祗要有一客觀的社區生命實體,產生內部一致的總體文化社區認同,不論其是否在國際社會上被認為是一獨立的國家,都可以是文化社區。不要認為不被承認為國家的文化社區就沒有所謂的獨立性,國家是國際互動的「法實體」,而文化社區則是地球村內的「有機生命實體」。國家的存在若沒有文化社區的生命體的內涵,則所謂的國家則祗是套上一件綉上特定記號制服的形體衣架。而文化社區如果沒有國家的身分,則是沒有穿特定制服的生命實體。國家認同和文化社區認同有微細但明顯不同的差異。文化社區是體,國家是表;國家認同是虛(政治權利的形式),文化社區認同纔是實(人民生活的實質內涵)。 台灣做為地球村的一份子,在當今的國際現實中,應完全超越國家觀念的傳統框架(超越並不是放棄),改以「地球村文化社區理論」的觀點,在為台灣在地球村積極找出自己的定位。在地球村的現實中沒有不變的絶對國家主權,所謂的國家主權祗是地球世界歷史階段中一些政治實體間因應問題的解決而產生的契約力;這個契約力,在未來的世界裏一定會改變,而且改變的方向必然是朝以文化社區為組成單位的地球村的趨勢發展。 台灣當前的處境是,對內有國家認同和族群的矛盾,對外則有國際承認的壓力;若要解決當前的困境,不是在兩相(或多方)衝突的競爭中選擇優勢者(如此最終將難免於武力解決),而是要找到含攝性更大且更接近實際的觀點或立場,將兩個或多個衝突點化解。好比,在同一平面上兩條或多條不平行的直線,一定會有交點(衝突點),但在一個三度空間的多條直線即使不平行,也不一定會相交,而且相交的機會甚小(除非這些直線剛好在同一平面上)。台灣的現況以「國家」的觀念或理論和以「文化社區」的觀念或理論來論述並做為發展的主軸,那一個可以得到較大的成長空間和最大利益的可能,有識者應可以深思評估。 台灣內部的問題解決了,兩岸的問題也可以採用相同的理論來解決。擱置國家主權的高能消耗,維持現狀;從兄弟文化社區的平等立足點,經濟共榮、經驗與人才交流;共同為促成地球村大同世界的目標努力,讓中華民族在二十一世紀成為地球村的中流砥柱。調和了兩岸問題,則急迫性要面對的是「如何擺脫台灣傳統以來庶出文化或二手科技產業的困境並有一創造性的突破,並在全球化的潮流中能積極的參與和貢獻」。為此我們需要推動「地球村台灣社區總體營造」。 台灣發展方向共識建立的機制不應祗是政府機構與學者專家來決定,從社區總體營造的觀點來看,應該要有公民整合的意見參與,甚至主導;公民的意見不是像現在經由民意代表來代言,而是要建立更直接的民意平台,來凝聚表現台灣社區主人的意志。這個民意平台的建構要依循全民自發性的原則和方式逐漸長成,而且可以不祗一個;在達到最大共識的凝聚之前,不輕易勉強決定方向共識(有機生命不會此而休眼,它會在內部諸多前進力量中,集合出前進的向量;祗是當內部的人民的集體意志是相競合的,則社區生命體的成長發展會因此而停滯甚至生病老化)。在討論中可將諸多民意的期待目標層次化系統化,以便發現不同民意平台的不同意見,可能祗是在更大共同目標下因關注不同的重點而產生的差異;祗要這些討論在所有的公民都被尊重有平等發表對台灣社區未來發展看法的權利的前提下進行,民意的力量自會逐漸形成多數認同的目標,這一有層次系統的共識,就會是未來一、二個世代台灣人民希望的生活方式和台灣成長發展的方向。政府相關單位和民意代表便有責任義務按人民的期望進一步提出配合的施政計畫和相關法令的修訂。 如何建構民眾意志凝聚的平台並且讓這個平台具有展現民眾力量的機制?從有機生命體成長發展的現實來看,祗有人民自己的意志和共識纔有可能讓這個平台開始形成。所要注意的是,當這個平台或機制開始孕育成長還尚未穩定成熟前,有可能受到來自因為不瞭解或害怕權力受到牽制的某些團體或個人的打壓;這是社會有機成長的必然現象,並不一定是壞事,這考驗一個社區內的新系統組織是否真的必要存在的過程,若人民共同的意志力是這麼易容就因為被打壓就退縮,那就表示這個社區尚未成熟到需要人民的共同意志作主,那就讓管家集團繼續當家也是合理。但祗要民眾真正意識到管家集團必須接受一個開放而具有凝聚力量的民意(真正的當家)之指揮來管理家園,這個機制終會在人民的決心和行動中落實。 如果祗是一個空架子的平台而沒有原初的內容,這些平台恐怕也沒有讓大眾參與的吸引力,建構台平者不妨先提出一個有機的版本(是可以發展成長的),讓有興趣的參與者有對象可以開始討論,不管是接受或給予意見;這也可以表現台平建構者的用心和誠意。這平台應該包含所有可能的形式:電腦綱路平台、小型論壇、平面媒體、大型講演、以及各種可以想到的資訊傳播方式。 當然,這個平台發展到一定階段,其中的某些觀念、想法、方法逐漸受到多數人民的認同,會進而發展到有結構性有組織的整體社區力量。如果其中的系統結構是關於台灣總體發展和全民福祉,乃至台灣在地球村生存的重要關鍵,而且已得到相當比例的人民的認同支持,則它自然有力量要求行政單位的全力配合,依民意而為。這不是由下而上的力量,因為人民共同的意志力在台灣社區內並不是處在下位,而是前提、是指揮的力量。主人決定要吃穿什麼,然後讓管家去準備;而不是任由管家掌控家產,讓主人吃穿什麼主人就吃穿什麼。台灣人民當家作主,就要從這個台平的建構與落實成長開始。 這個平台和政府行政部門的關係並不需要特別訂定法律來規約。法律或法令乃至憲法,都是為了維持國家機器正常運作而設計來規範政府和個別人民或團體行為的。以人民總體意志力凝聚為目標的平台,纔是一個民主國家一切憲法、法侓力量之真正源頭,是民主社區的生命之根。這個平台的本身就是社區生命力的化身,當社區的有機生命真正恢復健康了,生命本具的自癒能力和氣機,會讓政府相關的部門自然地導入健康社區的正軌。若以法律來規範這個平台,則必然產生主從的異化,終導至又回到政治人物和法律解釋者掌控國家機器的老路。可期的健康社區狀態是,行政機器(政府)在法律和有力量的人民共同意志下,配合整個社區人民的需要使文化社區朝最合適在地球上生存發展的方向有機成長演化。 什麼是台灣社區最適合發展和在地球村扮演的角色?思考這個問題必須要有前提,就是現住在台灣的每一個人以及每一種人們可能頼以生存的工作機會,都必需被包含。做為眼前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總目標應該要符合以下七個價值原則:全民參與、產業共榮、文化提昇、生態永續、環境改善、兩岸和協、全球格局。這七個價值原則,是當前台灣社區最重要的課題,祗有能夠同時在這七個課題上有解,纔能夠真正凝聚所有在台灣的人民。這些價值原則並不能以各別的計畫執行機制來包含(從一個整體分為七個面向,各分配一部份的力量去執行);而是必須全方位有機的同時正向成長,也就是當台灣社區總體營造的發展目標得到民眾認同,並且開始啟動之後,以上七個台灣社區發展的價值,自然也必然會同時逐漸落實。台灣有機會朝這個方向蛻變嗎? 曾經幫助台灣創造經濟奇蹟的勞力密集的加工業,看來已無能再支撐台灣的經濟;傳統農業自然也不同易創造太大的總產值;高科技工業,乃至金融或其營運服務業,己是資本密集的產業,即使可為台灣創造高的經濟產值,但財富祗會愈來愈集中在更少數的有錢人身上,並不能讓絶大多數的台灣人過好生活。台灣在全球經濟、文化的發展大勢中,還有什麼角色是足以讓我們二千三百萬人有尊嚴而且滿意的生活在這裏? 「文化創意產業」是廿一世紀唯一可能成為台灣主要經濟骨幹的產業。文化創意產業不應祗是如政府在扶持文化創意產業時所界定的內容;而是凡能在即既有產業的基礎上,加入或提昇具有文化內容創意的新維度,使現有產業的產出不祗在物品的價值,還要加上創意文化的價值。對消費者而言,文化創意產業是在原有的生活商品中得到各種不同文化體驗的滿足。因此,食、衣、住、行、育、樂和士、農、工、商的傳統產業或角色都可以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主角。也就是說,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和現階段台灣既有的產業完全相融,除了可讓現有產品創造更大的價值 (文化創意本身就是價值),也可以提供相對低創業資本額的新產業領域。文化創意產業是台灣所有人都有機會投入的產業。近來各界流行的藍海策略,強調創新的精神,若能更普遍地運用到每個產業乃至行政部門,然後再深化到全方位新的生活文化層次。則文化創意產業是真能讓台灣在地球村持續成長發光。基於這樣的體認,台灣應該朝「全球文化創意產業中心」的方向發展。「全球文化創意產業中心」的藍圖和評準是: 一. 全球「文化創意產業」最重要人才養成訓練中心 二. 全球「文化創意產業」最大最主要的高階創意人才庫 三. 全球「文化創意產業」的消費者都嚮往並樂於前來消費的地方 四. 全球「文化創意產業」產值密度最高的地區 台灣在朝向達到這個目標的過程中,前述的七個價值評估原則,會有可能都同時符合滿足。 有什麼方法策略可以讓台灣朝「全球文化創意產業中心」前進? 一個社會(文化社區)要全方位的提昇轉型,就像是一個生命體要產生躍生的基因突變一樣,需要有一個穩定而有效的「社區基因轉換酵素」。未來的台灣社區需要全方位的提昇,而且又是要朝全球產業新趨勢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更需要一個有相當高程度的文化社區創意基因的發酵劑。這個發酵劑要能夠和台灣生命體內部的每一個角色、每一個組織(個人、團體)都產生作用,並且在每一個領域產生發展目標方向清楚的開展可能性。社區基因轉變的酵素,是一個創意的觀念、是一個透過創意觀念而產生的想法、是一套能夠落想法的計畫、是一組或一系列計畫施行的社會傳播活動、是社區內每一人個對新的未來的共同期待、是每個個人可以在台灣社區作主並承擔責任的機制。當然有效的酵素可能不祗一個,但能產生最大正向效果的必然也會產生最大的影響力。至於讓台灣社區生命有效轉型的基因酵素是不是有可能存在,且請看官也一起讓您的學養和創意活起來,一齊動腦一齊用心;畢竟台灣是大家的,所的台灣人都有義務和權利共同來探索。 在台灣、愛台灣的有心人,大家一齊來研發可以讓台灣改頭換面提昇的關鍵“酵素”。透過平台、透過討論找出最有效可行且獲得最高共識的配方,然後和著台灣發展的目標種子撒向台灣每一個角落、每一個人心田上。祗要這個酵素是對的,就必然會開始作用,每個人心中會有一個相同且昇級過的新台灣意象逐漸成型,這就是台灣認同的落實。到這時,士農工商可以仍是士農工商,但大家都己經知道為了什麼而努力,大家都知道自己的努力會收獲到什麼。這樣豈不是比把整個台灣的前途和民眾的生活福祉交給政治人物的決策和依賴少數行政官僚的能力更讓人民踏實一些?讓政府機構的責任負擔減輕一些,中央到地方的管家(政府單位)回到真正管家的角色做管家該做的事,而主人也要負起主人應有的責任;如此,人民當家作主的目標也纔算開始落實。
|
|
( 時事評論|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