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06/24 05:07:31瀏覽303|回應0|推薦0 | |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是晚清吳趼人的章回小說,它和《官場現形記》都是十九世紀末期對當代政治和社會的諷刺及針砭之作。個人在90年代返台工作,從當年在美國大學任教的旁觀者,轉成台灣高等教育的參與者,二十年間目睹了許多怪異現狀,雖然教育並非個人的專業,但親身的經歷讓我至少有發言的權利。 如果有人問台灣高等教育最大的危機是什麼,少子化造成學生人數逐年遞減,許多大學面臨學生不足、可能關門的危機。內政部和經建會難道沒有台灣人口出生率的趨勢統計?當然不是,但政府卻為了討好地方的利益團體及缺乏對抗來自部分立委的壓力,造成高等學府快速成長,不僅升學率居高不下,甚至出現招生不足的情況,讓許多學生並沒有意願、又沒有興趣、有些甚至缺乏應有的能力或訓練,但卻有足夠的機會就讀大學。 這引發了另一個問題,就是不少學生受制於環境,又承擔來自父母的期待,儘管家中經濟情況不允許,還是借了助學貸款或是打工來支應昂貴的學費。不過,由於台灣的大學文憑早已不具過去的價值,結果儘管混到畢業(私校不太願意嚴格把關,將衣食父母送出門),卻沒法找到合適的工作,或是能夠有效還清貸款的待遇。 私校學生中,來自弱勢家庭的比例不少,卻需擔付較為高昂的學費,而國立大學的學生則大多來自中上階級。這些學生的家長,讓他們在中小學生時就參加了各樣的才藝班,或是海外的短期留學,在甄試或申請時占盡優勢,也順利進入了學費低廉的國立大學。過去,我國的教育雖然不見得是在立足點一定平等,但在公平的聯考下,弱勢孩子至少還有一搏的機會,如今他們所面臨的不利狀況益加嚴峻。如果我們將台灣頂尖的國立大學改成私立大學,而私立大學改為國立大學,前者照樣可以招到學生,後者則更能符合公平正義的原則。 美國的許多頂尖大學都是私立大學,學生願意以超過州立大學三倍的價錢接受高質量的教育。我國教育部一方面限制公私立大學的學費漲幅,造成許多學校為彌補財政不足而廣設在職進修班,一方面又要求學校重視研究、追求卓越。不在頂尖大學內的學校等於被判了重刑,結果大學學術行政主管忙著要求教授們申請各樣的研究計畫、與國外簽訂了無法有效執行的交流計畫、約聘行政人員忙著準備永無止盡的評鑑資料、系所舉辦了為數過多但參與不足的研討會及座談會,學生們抱怨老師關心的是論文的篇數、個人的升等及研究獎勵,而忽略了教學及對學生的生命關懷。 增設在職進修的碩士班後,許多頂尖大學必須依教育部規定要求學生撰寫碩士論文,但在教授人數不足、需要指導論文的數目太多、並且還要忙其他研究、教學和學術行政,很難兼顧論文的品質,結果是論文不僅品質不佳,許多甚至連基本格式都不符合,但卻在沒有嚴格把關的情況下,一一獲得學位。(個人過去三年僅有一位學生的論文是我在口試後當場簽字通過的,其餘都要確認完成修正才放行)。 如果學習僅是為了取得學位,而非對學位背後的學術內涵及專業知識有所追求或尊重,而教授們也不願捍衛學術專業,讓文憑僅是一張缺乏說服力的文件時,教育部僅需檢視這些碩士論文就可判定那些被評鑑為頂尖大學的明星學府,是否真的是在追求卓越。 (作者為政大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
( 即使我下筆再委婉,也掩飾不了教育界一團團怒火。 舉幾個例子,雲林縣府計畫在古坑國中設「人本教育實驗班」,民眾強烈反彈,鬧到校長請辭。熟知內情者都明白,這個乃十二年國教一系列動作之一,但倒楣的竟是處在被動地位的校長,反之,從中央教育部到地方教育處,官員無一人究責。 類似的情形一而再、再而三,教育部訂教師工作守則草案,要求老師公布電話,並在工時外多出六小時無薪待命,接聽家長電話,這讓人又見識到內閣施政品質的粗糙與霸道。教育部稱此守則「不具強制力」,根本就是在為自己卸責,一旦地方政府將之納入聘約,仍免不了有公務員違失問題和國賠官司。 亂象處處可見,除非是下課鈴一響,就收書走人的教書匠,不可能麻木不仁。所以,十二年國教將引發的街頭抗議尚在醞釀階段,又因教育部所謂「藝術才能班修正案」引起軒然大波,在臉書連署赴教育部靜坐。教育部想握權力,卻不給經費,又干涉地方自治,為了推行十二年國教,竟要葬送整個藝術教育。 近日,開南大學要求教授各科「當率」須低於一成,部分課程開一百五十人的大班,學生不滿教學品質差,向監察院陳情,該校教師更連署要求校長下台。問題是,開南大學這些怪現象,在台灣的大學間其實很普遍,教育部有何作為? 日前,美國商會發表白皮書,痛批台灣教育失敗,培育不出人才,當時,吳敦義即將被馬英九宣布為競選搭檔,竟表示,「七分上大學」代表台灣教育普及,將之誇耀為政績。令人搖頭的是,幾天後,主管機關宣布,今年大學指考推動「不倒扣」政策,實施多年的答錯倒扣走入歷史,理由是「七分進大學」讓台灣成為笑柄,新計分政策可「避免台灣高等教育在國際上丟臉」,主管機關真的抓到問題所在? 民怨無處宣洩,必然反映在選票上。教育界對公部門缺乏信任,口耳相傳,執政黨在首投族的行情怎麼高得起來?選戰對決激烈,選民不可能不評判政府的內政政績,馬英九與其忙著到各校和學生比賽跑或比炒米粉,不如多聽聽民意,一旦等到民眾相繼走上街頭,恐怕就為時晚矣!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