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4/25 21:54:47瀏覽2206|回應15|推薦218 | |
無求
「人到無求品自高」,是清文學家紀曉嵐的先師陳伯崖撰的一副聯書,原文是:「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無求品自高」。這裡說的「無求」,是告誡人們要捨棄滿腦子的功利與浮躁,不為外物所羈絆,從而獲得一種超然物外的自在與寧靜。 論語.述而篇記載: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貴,於我如浮雲」。意思是說:吃粗糧,喝白水,彎著胳膊當枕頭,也樂在其中,用不正當的手段得來的富貴,對於我來講就像是天上的浮雲一樣。因此,一個正人君子要想達到高尚的精神境界,首先要做到不受外界物質環境的誘惑,進一步擺脫虛榮的惑亂,在艱苦的生活環境中以苦為樂。 無求,應是帶有某種矜持與孤傲,也是人生品格的體現,超然於世俗之上,無求的平凡孕育著一種剛毅之氣,此「氣」則近乎「仁」。所以說「無求」,它不是人生的不思進取和漫不經心,也不是心灰意冷和垂頭喪氣,更不是一籌莫展和難掩煩悶的消極態度和庸人哲學。而是告誡人們要擺脫功名利祿的羈絆和困擾,不必強求,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求」,須合於「義」與「仁道」,違此而獲,則被視如過眼雲煙之不足取。 先賢「無求品高」的例子不勝枚舉,皆是因人的際遇不同而各異,例如:陶淵明的無求是「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范仲淹的無求是「心曠神怡,寵辱皆忘」、楊慎的無求是「白髮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林則徐的無求是「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齊白石的無求是「人譽之,一笑;人毀之,一笑」。都能夠遵循人格的要求,有所為,有所不為,能夠「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無為而無所不為,有所不求才能有所追求。這才是「無求」的最高境界。 |
|
( 知識學習|其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