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7/18 15:53:19瀏覽1333|回應1|推薦7 | |
低油價時代一去不回頭,缺乏石化能源的台灣幾乎是驚慌失措的面對高油價伴隨的高物價時代來臨。在人民所得沒有相對提高的情況下,除了鼓勵人民「節能」、「環保」,政府也拿不出什麼有效的作為。脫掉西裝只穿襯衫,或者冷氣調高兩度,對於目前我們所面對的困境,都不可能達到任何立竿見影的功效。 相較於巴西早於十多年前即開始強制車商研發使用生質能源汽車和大眾交通工具,以及德國、北歐等國家大幅運用再生能源,更缺乏天然能源的台灣幾乎沒有任何大規模、更能治本的能源政策。以致當油價一飛沖天的時候,政府和人民只能坐以待斃。儘管有些節能、環保的替代性選擇,也淪為有錢人才能享用的「奢侈品」,對一般日子更苦的民眾來說,根本不能夠算是一種「選擇」。 舉交通運輸工具為例:一台油電混合汽車大約是一般汽車價格的一倍,若以價格高出六十萬元、一年約可省下兩萬元的油錢計算,大約得開三十年才可能把油錢「賺回來」;加裝瓦斯桶的油氣雙燃車似乎是另一個選擇,但僅限五年以下和少數車型可以改裝,且加氣站極少,開著舊車的民眾,必須為了省錢「買了新車滿街開找加氣站」,豈不荒謬至極? 再舉住家省電節能為例:目前能夠運用最兼具成熟、穩定的再生能源發電技術不過就是太陽能和風力發電,台灣較適合的,又只剩太陽能發電。根據估計,要裝置足夠一個家戶發電所需的太陽能發電板,大概需要六十萬元之譜,就算能夠做到「完全不用電」,一年省下的電費,了不起也是兩、三萬元,同樣也是二、三十年後才能「回本」。這還不計這段期間內太陽能發電板維修、更換的成本。 「節能」固然是為了環保的考量,但「永續發展」畢竟不能當飯吃,假如對一般民眾缺乏足夠的誘因,不能把「節能」和「省錢」結合,絕大多數的人民還是只能選擇縮緊褲腰帶,坐視自己像是被冷水烹煮的青蛙一樣,讓自己用「不環保、不節能」的方式慢慢被越來越沈重的經濟負擔壓死。 |
|
( 時事評論|公共議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