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7/08/18 02:12:03瀏覽547|回應0|推薦5 | |
插曲一:砲彈還是鉛球 走訪鐵板社區時,發展協會的陳先生很熱心的帶我去看重建的當地寺廟「大王宮」,也因此有了這段有趣的遭遇。 介紹完大王宮和祂有六百多年歷史的石碑,我忽然瞥見一旁的沙地裡有個露出三分之一的圓形金屬物體,我一邊將它挖出來,一邊問「這是什麼東西?」 陳先生輕描淡寫的說這是一顆鉛球,「去年整建大王宮時,從地基裡挖出來的。」 挖出金屬球,發現表面已經鏽蝕得很嚴重;掂了掂份量和大小,再加上陳先生說是從地基裡挖出來,越想越不對勁,忽然閃過一個念頭,「不會是古砲彈吧?」 順口就把這個想法說了出來,沒想到陳先生說竟然表示,當地過去的確有兩門古砲,現在陳列在其他地方,印象中口徑大小「確實和這顆金屬球差不多」。 這下子陳先生可樂壞了,直說「撿到寶了」。他隨之甚而重之的把金屬球捧起來,拿去收藏。我不忘提醒他找人來鑑定一下,順便在附近挖一挖,「說不定還會挖出其他東西」。 當然,是不是真的古砲彈我也沒把握,但假如真的是,那這趟的成就感,可就不只限於去了一個我沒去過的地方玩耍而已了。 不過說來也怪,在一間古廟地基挖出來的東西,怎會被認為是「鉛球」哩?難道他們會以為一百年前有人在那擲鉛球? 插曲二:誰說馬祖只有人口外移? 到南竿的第二天,晚上在「依嬤厝」吃飯。發現這家餐廳賣的雖是道地的馬祖菜,但老闆卻是娶了馬祖人的台灣人,而且還是高科技產業的工程師哩。 說起這「依嬤厝」也頗有來歷,老闆說這是光緒年間的建築,算來有一百多年歷史,要是在台灣大概已經被列為二級或三級古蹟了。無論外觀或內部,都是傳統的馬祖建築,外石內木,且格局不小,還有樓中樓設計。 外圍有一堵石牆,上面有用紅漆寫的阿拉伯數字。老闆解說才知道,這堵牆曾經重建過,為了保持原貌,所以當初把拆下的石料一一編號,以免弄錯了次序。 老闆姓施,七十五年在馬祖當兵,還娶了北竿的姑娘。後來回到台灣,在竹科工作,最高幹到公司的副理。八十九年公司要派他去大陸設廠,他老兄沒答應,辭職後反而帶著老婆跑回馬祖,在酒廠工作。 酒廠工作沒幾年,他又把這棟老房子租下來,開了餐廳,還和當地人打對台賣當地的菜。而且依我看來,生意還不錯。 至於這家餐廳賺不賺錢?據說只是「勉勉強強」而已。不過看到老闆悠閒的招呼來客,還和街坊聊天,或許賺不賺錢,已經不是最重要的事了吧。 插曲三:奇妙的訪客 在我決定搭上前往北竿的班機上,最後走上來一批有些怪異的旅客:三名外籍的彪形大漢,身著一樣的黑色POLO衫,提著方方正正的行李箱--看來不像是裝衣物、倒像是筆記電腦箱的放大版。與這三人同行的還有幾位台灣人,看來實在不像是來觀光的。北竿下機,我們又搭上同一班渡船:原來也是要到南竿,因為南竿機場停飛而做出和我一樣的決定。 在機場無意間聽到外籍人士和台籍人士交談,提到他們要去縣府開會、簡報,職業病讓我開始猜想他們到倒是要來洽什麼公。第二天當地「馬祖日報」揭曉了答案:原來他們是交通部請來評估南竿機場改善方案的專業技術人員。 看到這個消息我笑了:他們經過這個班機停飛、轉飛又搭渡輪的波折,應該對於機場的改善有更深的體認吧。假如果真如此,那麼那天南竿機場的關場,說不定還算是做了件好事哩。 不過後來我想得更多的是,這幾位外籍人士都是老美,而且外表看起來實在不像上班族,以老美的慣例,來到馬祖這樣的機場做設備改良,說不定會加上一些我們都不知道的「設備」也未可知。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