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那錨定效應…總是與邏輯思考相抗衡?
2013/04/25 10:31:13瀏覽272|回應0|推薦0

錨定效應?在不自覺中常常會被人們應用。比如,我們有時會特別在意和誰在一起做事,我們在公眾場合亮相時,誰和我們在一起。因為所有這一切都會影響到別人對我們的評價,我們身邊的<錨定>,成為他人評定、或自我評量個人價值的基準。

 

這就是成語:物以類聚。

 

錨定(anchoring)是指人們傾向於把對將來的估計和已採用過的估計聯繫起來,同時易受他人建議的影響。當人們對某件事的好壞做估測的時候,其實並不存在絕對意義上的好與壞,一切都是相對的,關鍵看你如何定位基點。基點定位就像一隻錨一樣,它定了,評價體系也就定了,好壞也就評定出來了。

 

1973年,卡納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們在進行判斷時常常過分看重那些顯著的、難忘的證據,甚至從中產生歪曲的認識。例如,醫生在估計病人因極度失望而導致自殺可能性時,常常容易想起病人自殺的偶然性事件。這時,如果進行代表性的經濟判斷,則可能誇大極度失望病人將自殺的概率,這就是人們在判斷中存在的錨定效應。

 

最近在讀些錨定效應的篇章忽然拎起了這個故事。

 

兩位工人修理老舊的煙囟。當他們從煙囟爬出來的時候,一位很乾淨,另一位卻滿臉的煤灰。

 

「請問誰會去洗澡?」在課堂上,愛因斯坦問。

「當然是那位滿臉滿身煤灰的工人會去洗澡嘍!」一位學生搶答。

 

「是嗎?請你們注意,乾淨的工人看見對方滿臉的煤灰,他覺得自己夠骯髒。另一位看到對方很乾淨,以為自己也是了。現在再問你們,誰會去洗澡?」

 

「噢!我知道了!乾淨的工人看到骯髒的工人時,覺得他自己必定也是很髒的。

但是骯髒的工人看到乾淨的工人時,卻覺得自己並不髒啊!所以是那位乾淨的工人跑去洗澡了。」一位學生很興奮地說。

 

現場的學生都同意這個答案。只見愛因斯坦慢條斯理地說:「這個答案錯的。兩個人同時從老舊的煙囟爬出來,怎麼可能一個會是乾淨的,另一個會是髒的呢?這就叫做『邏輯』。」

 

當一個人的思路受到牽絆時,往往就不能分清明地找尋到一切事理的根源---邏輯。

 

要想找到邏輯,就要:跳出「習慣上的桎梏」,避開「思路上的陷阱」,逃離「認知上的迷霧」,擺脫「性情上的執著」。要想尋找邏輯,就要脫離一切人為的佈局。

 

那麼人為的佈局,不就是所謂的錨定效應嗎?

當人們需要對某個事件做定量估測時,會將某些特定數值作為起始值,起始值像錨一樣制約著估測值。在做決策的時候,會不自覺地給予最初獲得的信息過多的重視。

 

所以錨定效應與邏輯思考相抗衡?我想想去….

 

 

 

 

 

( 創作其他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rainannie&aid=7541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