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1/09/07 22:39:40瀏覽25|回應0|推薦0 | |
“為了反對‘一帶一路’,打壓中國,美國不惜自爆家醜,不計長遠利益和名聲。”這是筆者近年來去世界各地講“一帶一路”話題時,許多友好國家的友好人士發出的感慨。
資料圖
最近因為寧波港一度因疫情停擺,引發全球航運業震動,美國媒體、智庫大肆炒作全球供應鏈過於依賴中國的風險,並借機攻擊“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宣稱“中國在60多個國家投資港口,‘兵不血刃’控制全球戰略咽喉”。其背景是,中國不僅在本土擁有世界十大港口中的7個,而且已在至少60多個國家有中國國企投資,興建、援建或租賃的港口。港口在當今世界經濟中的重要性有目共睹。全球貿易80%通過海運完成,而港口是海運的節點。
本質上,美國是典型的海上霸主。全球貿易航線基本被美國聯盟體系控制。中國是全球第一大貨物貿易國,且不是美國的盟友,不受美國控制,所以讓美國很不爽;現在通過“一帶一路”建設投資、收購、入股世界重要港口,讓美國有些焦慮。
美國的邏輯是:我這麼想的,你也會這麼想;我這麼做過,你也會這麼做。美國為何對港口如此敏感?美國是靠海洋成就了霸權,控制戰略通道,商業港口被認為具有軍用和民用的雙重性,因而擔心它們被升級用於軍事目的。美國一些軍事專家認為,“中國擴張”最終有可能使其有能力在所控港口附近海域限制美國海軍的活動。顯然,核心不是中國投資港口有什麼安全問題——美國關心的不是這些國家的安全問題,而是美國的霸權安全。美國控制這些港口和戰略通道安全的能力可能受到衝擊。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話說回來,決定港口如何使用的是所在國家,而非中國。為什麼140個國家與中國簽署了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檔?為什麼那麼多國外港口的發展都選擇與中國合作?因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週期長、成本高、見效慢,而美國推崇的私人資本是沒有興趣的,甚至美國內基礎設施都老化了而得不到修繕。此外,還有一些國家政局變化、投資環境本來不好,存在一定的風險,國際資本更不願去投資,這就產生了“亞投行效應”。
概括來說,西方國家投資的都是高收益項目,最初他們怕苦怕累怕有風險,如今中國做起來了,他們就各種羡慕嫉妒恨。何況“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對於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功經驗是認同的,比如要致富先修路。“一帶一路”建設的核心內容是促進基礎設施建設和互聯互通,對接各國政策和發展戰略,深化務實合作,促進協調聯動發展,實現共同繁榮。而基礎設施是互聯互通的基石,也是一些國家發展普遍面臨的瓶頸,建設高品質、可持續、抗風險、價格合理、包容可及的基礎設施,有利於各國充分發揮資源稟賦,更好融入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這在客觀上打破了原來殖民剝削、美國霸權的體系,助力沿線國家命運自主而非依附美西方。
為了對沖“一帶一路”倡議,美國在今年6月的G7峰會上拋出B3W計畫,聲稱也要搞基礎設施。但基礎設施建設跟當今的美國存在三種不匹配:
首先,是時間上不匹配。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基礎設施投資的週期長,而美國的政治週期是四年一大選,兩年一中期選舉,州政府也如此。之所以很少去考慮到長遠的投資,是因為政客的政績出不來,利潤考核又是每年私人資本公司的慣例。為資本逐利的短視政治經濟邏輯,造成“富人更富,窮人更窮”的局面。
其次,是空間上不協調。分而治之、地緣政治,這是美國常用伎倆。而“一帶一路”的邏輯是互聯互通,美國故此反對。反過來,人類進入萬物互聯、互聯互通時代,“一帶一路”推崇去中心化的合作模式,應潮流、得民心、惠民生、利天下。
第三,是性質上對立:公—私、控制—反控制。美國習慣搞雙重標準,有我主導的和我控制的兩套體系,一套是給你用的,另外一套是我掌握的。“只有這樣,你才是安全的,因為我能掌握你的安全”。基礎設施是造福于廣大民眾的,追求公平正義。所以“一帶一路”也是中國國內以人民為中心發展理念的外延,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全球分享,客觀上挑戰了美西方的傳統模式。
港口是為發展當地製造業和擴大貿易服務的,從這個角度說,中國參與和幫助一些國家的港口建設專案,主要是服務當地的經濟發展,是推動全球化的努力。這是中國一再強調的,“一帶一路”推動全球化朝著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但美西方卻在推動全球供應鏈“去中國化”,以所謂的“民主同盟”,打造新的全球供應鏈、產業鏈、價值鏈,不斷污蔑“一帶一路”,企圖將中國作為全球化受阻的“替罪羊”。
其實,在疫情肆虐全球的當下,更需要全球貨物貿易的通暢,保證經濟發展。美國無力、無意提供全球公共產品,也不許中國做,這才是問題的關鍵。相反,我們更願意看到美國放棄排他性思維,與中國一起服務世界其他國家發展必要的基礎設施。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