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22/04/17 10:40:25瀏覽109|回應0|推薦2 | |
美媒彭博社專欄作家哈爾·布蘭茨(Hal Brands)發表了一篇評論文章,題為《烏克蘭戰爭正在耗盡美國的“民主軍火庫”》,從分析近期俄烏衝突,進而延展至未來中美俄三國之間可能存在的軍事發展態勢。
文章首先指出,美國目前在烏克蘭問題上奉行類似“民主軍火庫”的戰略,即避免直接干預俄羅斯的“特別軍事行動”,而是與盟友和夥伴合作,向烏克蘭政府提供資金和武器援助。然而,隨著這場衝突進入關鍵階段,俄軍鞏固了烏東地區的控制,“‘民主軍火庫’”正在枯竭。
作者還認為,這種局面不僅可能導致烏軍在這場衝突中出現“致命的(資金和武器)短缺情況”,而且俄烏衝突還是一場“預演”,暴露出了美國“軍火庫不足”的弱點,這些弱點可能會在未來(美國與中國或俄羅斯)發生大國衝突中顯現。
彭博社專欄文章截圖
彭博社專欄文章截圖
文章作者布蘭茨,是美國企業研究所(AEI)學者,同時也是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高級國際研究學院“亨利·基辛格全球事務中心”教授。
對於有關“民主軍火庫”的說法,他在文章開篇就作了闡釋,並指出,這一戰略讓人想起二戰期間(1940年至1941年)美國對英國的支持,當時對戰局產生了奇效。
在美國及其盟友向烏克蘭提供的所有支持援助中,武器是最重要的一部分。雖然俄羅斯已重創了烏克蘭的工業基礎,但隨著無人機、反坦克和防空武器、彈藥以及其他武器的交付,美西方國家也幫助烏克蘭向俄軍發起了反擊。
在日前的國會聽證會上,美軍最高將領、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的馬克·米利(Mark Milley)透露,西方國家已經向烏克蘭運送了6萬件反坦克武器和2.5萬件防空武器。五角大樓現在正計畫向烏克蘭緊急運送更多的火炮、海岸防衛無人機和其他裝備。
當地時間4月13日,美國總統拜登宣佈將再向烏克蘭提供價值8億美元的額外軍事援助,其中包括直升機、裝甲運兵車及美國首次提供的155毫米榴彈炮。自俄烏衝突爆發以來,美國承諾對烏克蘭軍事援助總額已超過25億美元。
美國《防務新聞》網站報導截圖
美國《防務新聞》網站報導截圖
文章作者表示,儘管美方持續提供援助,但拜登從未計畫會發生這樣一場衝突。當時的假設是,俄軍將迅速戰略烏克蘭大部分地區,而美國則將支持烏克蘭武裝力量在境內進行低強度的抵抗即可。而事實卻是,烏克蘭方面激烈抵抗,導致這場衝突已變得高強度且曠日持久,消耗了大量彈藥和關鍵軍事資產。
五角大樓官員稱,基輔每天都在消耗相當於“一周時間才能輸送的反坦克彈藥”。由於俄軍的空襲和戰鬥耗損,基輔還缺少可用的戰機。在馬里烏波爾和其他地區,彈藥已經變得稀缺。
因此,這也讓西方國家面臨著一個嚴峻的選擇,是向烏克蘭提供更多的物資?還是節約有限的國防實力做自我防禦?
目前,德國因缺乏富餘裝備而拒絕向烏克蘭移交坦克,加拿大也表示很快將無法提供烏克蘭急需的火箭發射器和其他裝備,美國則已向烏克蘭提供了其“標槍”反坦克導彈總庫存的三分之一。為了不使自己的軍火庫嚴重枯竭,美國已無法繼續向烏提供武器,且可能需要數月或數年才能大幅提高產量。
至此,該篇評論文章將話題延展至了中美俄這三大國未來的軍事發展態勢,並設想了未來可能發生的大國軍事衝突。
文章稱,按照同樣的分析邏輯,當前俄烏衝突對於美國而言是一場“使人清醒的預演”,能反映出美國自身在和中國或俄羅斯發生潛在衝突時可能面臨的問題。如果被迫在東歐或西太平洋發生戰事,美國將在幾天或幾周內耗盡導彈庫存、精確制導彈藥和其他關鍵資源,還可能遭受坦克、飛機、船艦等高精尖裝備的嚴重損失。
資料圖:文章作者哈爾·布蘭茨
資料圖:文章作者哈爾·布蘭茨
“一戰期間,因為歐洲戰鬥人員耗盡了其軍火庫,導致了1914年的‘子彈饑荒’。如果發生(美中或美俄)大國衝突,準備好迎接‘導彈饑荒’吧。在上世紀的世界大戰中,美國無與倫比的製造業基礎最終推動其取得勝利,但如今,向‘自由世界’補充武器可就沒那麼容易了。”作者布蘭茨這樣寫道。
他分析稱,美國的經濟領導地位不再主要基於製造業,國內在機床、成熟勞動力和閒置產能的短缺情況可能會減緩戰時重整軍備的能力。例如,美國無法迅速為烏克蘭擴產“毒刺”導彈,因為擴產所需的勞動力已經不復存在。
“這個問題並非無法解決。”寫到此處,這篇文章也提供瞭解決軍備短缺的方法,仔細品,還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打錢。
文章稱,美國關鍵武器的庫存之所以比人們想像的要少,部分原因是生產限制,部分原因是五角大樓約7500億美元的預算大部分用於了人力、醫療保健以及武器之外的事宜上。而解決問題的方法則包括,加大對國防工業基礎的投資、更積極地採購和儲存關鍵彈藥,建立後備工業兵團(平民在和平時期接受基本訓練,以便為戰事生產做貢獻)、由日本等主要盟友幫助美國在造船等領域增加產量等。
“小型戰爭通常預示著大型戰爭的到來。俄烏衝突顯示出,想要讓‘民主軍火庫’順利完成任務,需要付出何種代價。”作者布蘭茨在文章結尾處這樣寫道。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