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3/01/05 23:20:06瀏覽376|回應0|推薦2 | |
仁與君子 【里仁第四】 子曰:「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白話: 孔子說:「富貴,是人人都想要的,若以不正當的方法獲得(不當得而得),君子不會想擁有它;貧賤,是人人都厭惡的,若是不當來卻來了,君子安然面對,不會用不正當的方法去擺脫它。君子離開仁道,如何能被稱作君子呢?君子無時不遵行仁道,即使在吃一頓飯的片刻時間也不會違背仁道,倉皇失措時固然如此,困窘狼狽時也是如此。」 阿Q曰: 這一章的重點在「仁」,仁是什麼呢?在《論語》裡,仁字出現一百多次,但孔子從未給仁下過一個明確的定義,只是一會兒說具有那些美德就是仁,一會兒說做了哪些好事就是仁,總之,我們只知道仁是一種最完美無缺的道德總和,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所在,從修身齊家到治國平天下,都離不開一個仁字。 孔子認為君子之所以稱之為君子,是因為君子能堅守仁道不須臾背離也。君子視不義的富貴如浮雲如敝屣,貧賤不得志時則安然處之,不改節操,不怨天尤人,即使陷在惡劣的困境中也能禁得起考驗。照孔子這麼說,做一個君子可不是簡單容易的事,我們普通人做得來嗎? 「富貴是人之所欲也」,世上每一個人都嚮往富貴,也許包括孔子在內,除了白癡。但富貴之獲得需要要靠光明正大的方法,才能心安理得的享受,不然良心如何過得去?況且「死生有命,富貴在天。」即使有人想用不正當的手段謀取富貴,也是人算不如天算,枉費心機,白忙一場,甚至因此賠上一條性命也說不定,為何?因為「富貴由命,不由人」,是無法強求得來的。 「貧賤是人之所惡也」,世上每一個人都厭惡貧賤,也許包括孔子在內,除了白癡。為何貧賤人人討厭,覺得不舒服呢?散文家思果先生認為有四個理由:第一是面子掛不住;第二是營養不良;第三是沒錢接受教育,第四是無法享受生活。但說來奇怪,有些人卻反過來甘願過貧賤的生活來實現他底偉大的人格和理想,像誰呢?阿Q姑且舉三個人出來吧,一個是陶淵明,一個是聖方濟各,另一個是印度聖雄甘地。他們三個人各有各的窮法,各有他們窮的理想。看到他們,才知道做這種窮人不容易,跟做聖賢、英雄一樣不容易。 聖方濟各呢?他愛貧窮,把貧窮當新娘一樣的愛,把貧窮當福氣來享,他一心要追隨耶穌,所以要過窮日子。因為耶穌有名訓,說要做完人,就得變賣所有,分給窮人,然後跟隨他。聖方濟各的窮是窮得不能再窮的,只有一件褐色破爛的僧衣,一條粗繩,一條褲子,此外再也沒有其他東西了。每天靠討飯度日,討到什麼就吃什麼,別人都無法忍受這種非人生活,可聖方濟各甘之如飴,快樂的不得了。 甘地呢?他是有錢人家子弟,留學英國,本可以享福發財的,可為了爭取印度脫離英國獨立,他選擇了牢獄和貧窮。他的生活和聖方濟差不多,自己紡紗織布,身上纏一塊腰布,披一塊方巾。領導印度人民以非暴力的公民不服從、不合作、不抵抗,拒買英國貨,終於屈服了英國人,得到了自主權。 這三個人為了理想,都拋棄富貴投向貧賤,可他們的人格卻因此昇華了,備受後人景仰,孟子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三個偉人真無愧是大丈夫啊!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