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第11屆水煙紗漣文學獎小說決審作品初論
2013/01/20 12:38:16瀏覽1512|回應1|推薦11


  2012年我受邀擔任三個文學獎的決審,我思考著,每一回擔任評審,也許會有誤讀的可能,同時,每一位參賽者也許想聽聽評審怎麼說。我不是個很老練的評審,但我願意公布我對參賽文章的淺薄的、初步的看法。
文學獎評審是極其主觀的事,其結果也是評審說了就算。所以,有志參賽者,恐怕心理得有一些準備,不符預期,幹聲之後請繼續捲袖,低頭創作,別被評審打敗了!

 

  第十一屆水煙紗漣文學獎決審作品初論     

  我選擇標準的參考點是:評審文章幾個基本參考點:
一、實驗性:5%
二、創意(題材、版面):10%
三、文字精準、流暢度:35%
四、小說基本要素的掌握(合理性、邏輯性):50%
包括:1.主題設定 2.敘述觀點的選擇 3.時間、場域的設計運用
4.人物的設計、發展與連結 5.事件的設計、發展與連結 6.結局的效果與合理性


一、〈濃〉
這是一篇結構簡單、事件安排簡單、人物設計簡單、感情卻複雜地在熾烈與壓抑的兩個極端掙扎拉扯的文章。文章敘述一個交換生何音曉(北方男生)來台就讀,因人生地不熟的疏離感,使他安於閉鎖在自己的世界,終日盲目與寂寞。直至他遇見、受吸引與開始熟悉班上的一位男生陸家永之後,校園變得開始有了色彩與溫度。因為彼此相互傾訴透露身世、成長經驗的自我救贖與交心感動,也因為男孩在音曉眼疾時的挺身相助,讓何音曉感動卻又驚覺自己的感情已經踰越了自己生長經驗與教育的範圍,理性的曖曖幽光,最終還是召引了他痛苦地終止這份情感,但直至他離台返陸前,何音曉勇敢的表達了自己的情感。
作者以「我是一條河」作為貫穿全文的譬喻,寓喻何音曉的奔波流動與驚濤不止;也暗喻情感的世界中,邂逅、停滯眷戀與最終去向,如河流一般,再多的故事,再濃的情感,陸家永終就是岸上一棵樹,觀望與無能為力於何曉音的離去與身不由己。

1)作者謹慎的隱藏(不是欺瞞)何音曉是男生的身分(對讀者而言),直到情感明確後以「北方男生」製造讀者驚奇與訝異,使得這個同性之愛,也有了異性戀的自然發生與遠比異性戀多太多的無奈。高明!
2)以「下雨」、「傘」、「淋雨」,作為開始與結束,文氣前後呼應層次感營造的很好。暗喻了相逢與散離,一切都改變不了原有的秩序。立意不俗。
3)單一觀點與第一人稱的視角掌握很好,使得這一篇散文抒情語言流暢鋪陳的小說,在情感的詮釋上發揮的淋漓盡致。主角情感的濃郁、歡愉與感傷、掙扎的脈絡細微可見。
4)密集的以河流作為事件發展與情感狀態的輔助敘述(11次),讓結局不致脫軌,但也過早洩漏狀態,削弱結局可能的暗示性。另外,P.5-24「…我只是一條奔波不止的河……我平靜容納…驚濤駭浪只是短暫,波瀾無紋才是生活的常態……」語意情境與真實意象矛盾。
5)章節之間的斷裂感不明顯,分章段落太正式的區「第一章……」實屬雞肋。
6)「濃」無法凸顯這一篇文章在情感上的流動性與不可預測性,若改為「我是一條河」,應可適時點出情感上的奔流、迴旋與終至離去無法回頭的宿命。

 

二、〈團圓飯〉
故事從大年初一燉鍋豬肉的廚房場景,展開一個女人(淑芬)嫁入夫家五年,每年初一隨先生回婆家團員與家庭成員彼此互動的情形。文章在冒煙的電鍋、黃魚的腥味、磨碎的鹹蛋黃與油亮的米飯中,沾醬著小男孩偉偉沒有母愛的落寞與退縮、兄弟間沒來由的猜忌、姑媳間的落井下石與阿嬤(先生的祖母)無時無刻的控制慾、佔有慾,使得文章在看似細碎平凡中有了錯綜的肌理與多重的口味。
作者偶而微慍,又冷眼旁觀地適時介入淑芬意識,去呈現以阿嬤意志為主的家庭生活,點出傳統閩南(?)家庭掌權的婆婆「自己女兒是金,別人女兒是土」的態度,最後在大年初二團圓飯上淑芬負氣離開,作為對此宿命般難以甩脫的、荒謬的觀念一種嚴正、深沈與無言抗議。

1)以廚房備食開場,恰巧呼應「團圓飯」的意味,暗示著事件的發展與廚房廚藝有直接的主要關係。開頭的鋪陳自然不做作,直接點出淑芬所扮演的角色,與阿嬤的性格。作者對食材的準備觀察細膩,也使得小說的畫面有更多的細節,實屬高明。
2)文彬點出過往事實,並指控阿嬤是整個事件的核心,加上淑芬在飯桌上的負氣離開,使文章進入一個高潮,直接反諷「團圓飯」在這一家所呈現的壓抑與不協調。
3)人物的對話與作者的旁白敘述容易混淆,適度的形成一個段落是必要的。p.17-25 p.20-1,9, p.21-14,26,32
4)部分段落出現與前後不連  貫的斷句,形成文氣、語意斷裂的現象。p.21-18,28 p.22-13
5)開頭,「有時文彬來不及接他,會託文正來幫忙,所以偉偉與淑芬相處親暱」,結尾,「偉偉,別哭啊,我們回板橋。」文政從台北板橋回來,文彬住那兒?為什麼要帶偉偉回板橋?
6)結尾略顯倉促,淑芬完全消失,離開的聲音或身影由小孩一語帶過,完全削弱淑芬在這文章中心的位置,殊為可惜。

 

三、〈阿添伯母〉
作者以旁觀與略帶後設意味的姿態,敘說著一個客家宅院內六、七十年興起衰落的庶民日常生活。主角阿添伯母嫁入已然敗落的黃家大戶公子哥阿添伯,終日辛勤持家養育子女,任由阿添伯鎮日遊盪市集嬉戲博奕閒樂以及拳腳相向。她的含辛茹苦,不但穩固了家庭維持住家計,養育五兒一女有三人當醫師,這結果為她博得好名聲與尊重,也為她建構了強烈的自信與優越感,卻仍然改變不了阿添伯冶遊嬉戲與動則打人的習性。故事最終在阿添伯、伯母兩個加起來180歲的老人激烈的衝突中做了轉折;阿添伯離家失蹤,子女警覺家譽可能毀於一旦,協調搬回家輪流照顧逐漸失智的阿添伯母。
故事沒有太大的企圖,作者文筆順暢無礙,在流利客語的聲韻下,生動地呈演客家族群的家庭主婦知命認命的韌性與街坊鄰里間的互動關係。

1)事件安排合理,傳統小說敘述形式熟練,角色對話與作者敘述脈絡分明。
2)平凡題材,處理的中規中矩,無明顯缺失,人物得設計與安排自然合宜。

 

四〈車禍〉
文章以醫院的家屬等候區一角作為場域,作者以第一人稱的單一觀點,設計「我」以及另一個與之對話的未出聲聽眾(孩子發燒的婦女)作為鋪陳整個故事的核心,全程以近乎獨白的形式生動呈現一場車禍的發生、官司過程與結果。作者語言輕快,時空轉移調度適度,將「我」幼時一場車禍的過程以日後的官司糾紛細膩的呈現,也對整件事發展的荒謬與家人的矛盾情緒作了反思,另外對於「我」自頭至尾刻意配合大人編謊的罪惡感,適度的抒發與自我克制。

1)節奏輕快爽朗,時空調度自然、流暢。
2)結尾處理稍嫌粗造,「那就……走吧」以及「先生您好。」以下幾句,人物混亂不明。

 

五、〈兒時的情人〉
對個人的閱讀習慣而言,這是很少公開的題材。
小說中的「我」,對兒時性經驗的啟蒙者的記憶、找尋與質問,似乎是作者鋪陳這一篇小說所欲探討的(或者評審個人的解讀),關於同性別老少之間身體的接觸,究竟是單純的好玩,或者是「戀童僻」(當然,作者並沒有使用這樣者控字眼)或者「性侵」;而這樣的行宜對於一個成長少年在他日後性取向的選擇,以及對性愛的觀念與態度有無影響。故事敘述中的少年時期出現了兩個人,分別表達了「我」對這事的「不知排斥」所產生的微妙戀人關係,及日後對他家人的愧疚不安;以及因為有了經驗所產生的厭惡、輕蔑。
作者以「秘密」定調他與「兒時的情人」與「可恨之人」之間的性接觸經驗,因此通篇便呈現了一種對女孩,對家人,對社會的遮掩的情慾,暗喻著社會對於始終存在、始終持續進行的男子同性間性愛的一種刻意忽略與視而不見的憤懣,以至於「我」嘲諷秘密的詛咒,作為對世俗觀感的無力抗議。作者面對當今已然改變的性別觀念,藉著「我」必須遠離兒時情人的沈痛感慨:「……世界已經改變,改變又是改變了誰……」,提出他對性別議題備關注的懷疑與期待。

1)題材新穎,作者著重在內心層面的迷惘、眷戀,對於抒情、寫景有一定的功力,減少了肉慾橫流的畫面可能帶來的不舒適感。(對評審個人而言)
2)段落間插著不同文體(標楷體)的文字,在文本畫面上也許有營造「硬插」的意象與暗示,但審視個段文字的前後關連,其實有的與前段的文氣語意相通,應可併入作為本文。有些段落文字顯得突兀,如有說明作用者,可以括弧文字敘述。作者對於段落的處理應該可以多些練習。
3)本文表達的題旨與效果看來,「秘密」的真相與暗喻,反而強過「兒時的情人」所能提供的標題效果。
4)第一段第一句的時間與畫面描述出現非常嚴重的錯誤。「清晨四點半的陽光照進市場,地上的濕氣便開始蒸騰」在台灣是不可能發生的。台灣地區一年最早的日出時間是在北部,時間在6/5~10之間的清晨5點03分,以清晨旭日直射的溫度要達到水份蒸騰的狀況需要三、四十分鐘後。

 

六、〈光與影〉
內容是以保險業務員月珠為主軸,作者以全知觀點、視角,描寫月珠因為丈夫車禍喪身後需獨立撫養三個子女,而投入保險業,從一名才貌均遠不如同事的中年矮胖婦人,積極的改變自己努力自我進化,靠著誠懇打動了客戶,終於簽下了一張鉅額保單的過程。這個時期,月珠面臨事業瓶頸受同事客戶奚落欺負,回家又必須面對三個子女生活上的種種壓力。所幸,車禍喪身的丈夫國棟時長守在身邊打氣鼓舞,讓月珠得到精神上的慰藉,而子女的體恤窩心,也讓日常多了些色彩,令月珠重拾生活的熱情。
作者揣摩月珠的情緒,並刻意營造一種「第六感生死戀」的,靈俗間隔世的愛情溫度,使文章呈現光與影交揉的、緩沉的、溫婉的、愛戀的氛圍,是很不錯的嘗試。

1)對保險業同仁間的觀察與描述細膩,客戶間給予月珠的屈辱感描繪有臨場感。
2)「魂魄」作為文章主要人物之一,使小說呈現了一點魔幻寫實的味道,但是「魂魄」的呈現過於具體、實境,反而造成失真,減低了「靈」「凡」之間因距離、朦朧、模糊、夢幻所產生的美感,殊為可惜。

 

七〈冇影人〉
文章開始以全知觀點敘述即將十九歲的K,如鳥或影子般巢居樓頂,夢囈般的回想起十七歲時與擁有一雙粗造雙手的人的同性間的性關係。而後以一則簡短報導引出21歲的凱,以即將走出城市的預示拉開後頁。觀點隨即改以「我」的觀點敘事,而後交錯著「我」與全知的觀點運用,彷若「我」與「K」都被引入一個兩者戶涉的世界,「我」娓娓道出K如夢、如光、冇影的內心思維與彼此關係,連帶呈現「我」的家庭記憶:冇影的父親、拾荒且憂心「我」性別取向的母親。
「我」與「K」分隔時差七小時的兩地,除了真實的性愛記憶與等待,只在夢境中同向遠方離去。

1)文章無法解釋「我」是如何介入「K」的內心思維與觀察私密行動的細節,觀點跳躍缺乏一個合理性。
2)譬喻的適切性。雨落沙漠的聲音究竟是什麼聲音?
3)第71頁,母親的拾荒者……她的髮廊……第72頁,我握住你的話(兒?)放不開?


八〈FM117.3〉
本篇是以電台錄音室為場景所抒發對自我感情的回省、眷顧與釋懷。通篇以線上說話、播放音樂、與讀者在塗鴉牆的直接對話,作為每一個段落主要的發展軸線。以固定三拍的節奏,娓娓道出自己一段感情的邂逅、發展以致最結局的過程中,內心情感與期望的流動狀態。使得聽似熱鬧喧嘩的電台「實況」呈現,也難掩了小說創作藝術裡,那些看起來極為自然平常的,而骨子裡卻是精心設計,引人入甕的技倆。
第一段以讀者簡訊:我是為愛永遠不低頭的薔薇……,直接呼應第一首歌曲〈野薔薇〉,暗示自己的感情態度,並在後面的自我意識的敘述中說明與一段感情開始的可能。以此類推,第二段以歌曲〈寶石〉呼應在線上自己回答聽眾關於分手的處理態度,表明無論結局如何都希望能作自己。第三段回憶認識的最初,特別是「自己」對音樂、小說的喜愛態度。第四段以「專業」「跨界」作為開頭,並以〈不要停止愛我〉,暗喻自己對這份情感的掙扎與渴望,並以塗鴉牆上:不行,真的不行……碰撞的驚叫聲,還有一連串看似無意義、細瑣又暗示對方工作志向與態度的廣告,鋪陳一個情感危機事件的發生。第五段以〈那些年〉的歌聲為襯景,以覺悟的姿態述說各種食物的味道,道出自己對情感上不可避免酸甜苦辣的掙扎,既迷惑貪戀又難以掌握,以致最終反而感到乏味而猶豫著。第六段述說第一次的約會,以貓的習性註解對方的特質,並深深反省這份情感的本質,了解到彼此的不同,段尾的對話作「單身與貓窩」了暗示。末段的結語,以〈100分的吻〉作為祝福,祝福聽眾、祝福電台、也祝福愛情。

1)題材處理高明,作者熟練電台作業與主持人聲腔,實境效果佳。
2)場面調度自然,文字流暢老練,全文首尾相連一氣呵成。
3)看似喧嘩嘻哈,刻意營造一股汨汨細流的情韻,低調卻真實、深刻。
4)標點符號的運用嬰再加強,引用部分,以變字體表示即可,無需引號。單引號或雙引號運用應一貫性。

 

九〈某個角落〉
一個沉鬱、略有自閉傾向、喜歡塗鴉畫畫的少年,在父母高度期望下,歷經艱苦的求學歷程,而終至證明他除了塗鴉、胡思亂想,根本無法適應與接受「求學讀書」這回事。升上國中後這少年更孤獨以及更不適應的課程下,老師安排了一個女孩敏珊輔導課業,而他也認識了唯一的朋友,王。不料輔導課業並沒有改善他的課業,反而牽連敏珊以至轉學,也讓他母親開始轉變晚歸,而後在考高中時父母離異,母親改嫁遺留下他一個人。故事的結尾,以少年近乎無意識的情況下,任由身體感覺牽引,差一點演出跳天橋輕生的戲碼。
作者明白表示這是一個躲藏於世界某個角落的人與故事,似乎企圖表達這一類對社會、對全世界來說根本是無足輕重的細瑣記憶,對某個卑微人物而言卻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一段。

1)文、題相符,娓娓道來平實無華,不賣弄、不虛矯。
2)父親的角色比重安排不盡合理,從83頁至87頁的篇幅描寫與父親的互動,可見是極重要的人物,卻在母親改嫁後,父親這角色完全消失。
3)第一頁主角的時空位置描述有問題:「電話響著的時候我正在洗澡,(父親來的電話)……」,這個「正在洗澡」的時空位置是在「現在」。但作者顯然是指國小後與國中前的某個時間,然後進入一個插敘狀態敘述父親的過往,並由此回溯小學到國中的時間軸,鋪陳他先前的一段經歷記憶。因為,一開始沒有標示出「時間」的位置,所以就沒有辦法「回到」一開始(洗澡)的時空狀態,往後「順敘」情節。
4)段落似乎出現問題,86頁第一段,理應銜接84頁第一行,而後完整呈現父親的情節,85頁最後一段細理應接到86頁最後:「……成績平平,沒起什麼波折。」之後,使形成一個更完整的敘述段落。
5)向狡猾的獅子揮揮手……的具體意義是什麼?

 

( 創作文學賞析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uma0913&aid=7240315

 回應文章

大海(穿新衣)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謝謝
2013/01/21 10:47
跟上一篇一樣,值得一讀的珍貴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