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5/02 10:33:07瀏覽35205|回應2|推薦2 | |
今年新加入的第10個病安工作目標:「加强住院病人自殺防治」之主要策略之一,即是"自殺風險評估"。 不知貴院的或是全國性的病安通報系統(TPR)中,到底有多少案例被通報出來?或許是因為有攀升的現象,而被納入新目標? Joint Commission(TJC)也是將Inpatient Suicide Prevention,訂為NPSG #15A並適用於醫院評鑑,但並沒有强調使用任何一種特定的工具(Specific Tool)。 不管背景原因為何,台灣人口每年每10萬人口的自殺率,似乎都還比日本、韓國、香港及大陸低,但每年至少有3,000人的數據,也的確是個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 在較大型的醫院裡,幾乎每年或每隔幾年,都會碰上防不勝防的跳樓、上吊或點滴裡加藥(醫護人員)的異常死亡事件。 自殺可視為是一種被「逼死」的狀態,但主要動機及原因則是"百百種",或千差萬別,包括發生在住院中的案例,也不見得只是因為罹患絕症等健康問題,往往有很不單純的背景原因。 自殺者的性格不能一概而論,有些是極端的完美主義者,有些人是不成熟的、衝動型的、孤獨的、反社會的"怪咖"或激盡份子,也有因為喪失財物、家破人亡而耽心前途茫茫,或遭家庭暴力甚至性虐待等,各種挫折而失去價值感、自暴自棄的人,或遭人責怪究責而想不開的人......唉!尬真悽慘 ~ 站在病安工作的立場,我們除了(協助)强化軟硬體安全設施,及建立通暢的轉介制度以外,就是希望能於住院中的正確時間點,運用適當的風險評估工具或量表,查出有自殺「預兆」,或診斷出「自殺前症候群」的病人,並適時給予介入,以防不幸。 本文以下介紹的評估工具,是醫界已沿用近三十年的"古早味"Screening Tool,早期只是針對醫學院學生,為了讓他們"好背"而設計的Mnemonic(簡易記憶法),叫SAD PERSONS Scale或Score (Patterson et al, 1983)。 上述工具曾被廣用在很多文獻報告,看來簡單實用,但並不代表可100%預防自殺,事實Prediction of suicide is never easy!林口長庚的急診醫師Bullard(外籍)也曾在1993年强調:SAD PERSONS Scale在急診可能低估自殘病人的自殺風險。 以下是原始工具所强調的10大危險因子(Risk Factor)、評分法及針對得分之建議。 *性別:Sex(如是男性,給1分);事實自殺未逐者女性居多 *年齢:Age,基本上20歲以下或46歲以上;但25-34歲, 35-44歲, 65歲以上較好發 *憂鬱狀態:嚴重的Depressed Mood,研究報告顯示有80%已罹患精神病 *有企圖自殺的病史:Previous suicide attempt *酗酒:Ethanol abuse *欠缺有理性的思考能力:Rational thinking loss,如精神病及器質性腦障礙(OBS) *欠缺社會資源的支持:Social support lacking *有經過熟慮的自殺計劃:Organized plan for suicide = a well thought out plan *沒配偶(含分居、寡婦、離婚):No spouse *生病或不健康的狀態:Sickness , medical or physical illness如慢性病 符合以上10個之任何一個Risk Factor,每項可得1分,總分在: 有「家醫科」學者,於2004年建議修訂以上工具,並增列一個危險因子,即Availability of Lethal Means,意思是「獲得或具備可致死的東西如毒藥或刀槍等武器」,取其第一個字母A,並置放於PERSONS的N與S之間,唸成PERSONAS,所以剛好是"Persons"這個字(複數)的西班牙語(=Personas),對稍懂西班牙語的格主,更好記住共11個。 總而言之,院內自殺是病安警訊事件,任何一個案例,都必需召開RCA討論,以防類似情形再發生。雖然預防自殺的目標,並不容易達到,但醫院總是要有政策規範包括準則(Guidelines)的訂定,以及上述的評估工具,以供第一線人員(又稱守門員Gate Keepers)使用。 根據美國NPSG 2011的規範,原則上Suicide risk assessment for patients with secondary Dx or secondary complaints of emotional disorders is encouraged BUT NOT REQUIRED.
|
|
( 知識學習|科學百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