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1/17 23:20:36瀏覽5500|回應8|推薦13 | |
民進黨的兩岸困局,如此令人同情!那是因為,這才是民進黨考驗的新起點。 兩岸路線的「調整」對於民進黨來說,之困難,幾乎等同「難產」!任何人腹中計畫要去努力修正的兩岸定位,幾乎都會面臨「夭折」! 幾乎可以說,民進黨原有對於兩岸的「意識型態」,必須要整個「死去」!然後重新投胎。而這就不只是政治上單純的一種「抉擇兩難」;甚至民進黨內部恐怕也很難有人甘冒大不諱,願意一腳跨出、大聲疾呼! 2012年敗選後,儘管民進黨內部無論在中央或基層,尤其是中生代之間,普遍要求黨中央一定要好好檢討「兩岸路線及政策論述」。 然而,「兩岸」這兩個字的名相定義,相對於民進黨傾心尊崇的所謂「本土」,基本上是「鬼魅」與「神主」之間的不共戴天之別。 而這一切,都已經繫之於民進黨的「黨綱」了! 當年與其說是為了「反對國民黨」所成立的民進黨,倒不如說,民進黨最初已經明確界定了一個「永遠的假想敵」,那就是徹徹底底被視為敵對,且不放棄武力攻台的「中國對岸」! 民進黨當年成立時所面對的「中國」,也確實被視為是一個對台灣「充滿了導彈與敵意、統一就是想要併吞、示好就是存心不良」的對象!而民進黨過去一路以來,也因此屢屢在支持選民的激情呼喊中,無情的「手刃『兩岸』」! 直到這次台灣民眾2012年大選的選票,第一次明確告訴民進黨:「兩岸,是台灣今後發展的重要因素,甚至是正面因素」!這個結果,令民進黨愕然的必須接受失敗。 如今的民進黨,彷彿被他們心目中,這個當初自己親自手刃的「兩岸嬰靈」日夜纏縛,此刻全然矛盾無力,不知該怎麼「消滅它」或「超渡它」! 儘管台灣的主流民意,這些年早已經驅策著台灣社會逐漸靠向兩岸;然而,民進黨內部出現的各種「基層責備壓力、派系弄權壓力、獨派反動壓力」,其實從來未曾中斷。這些也可望在2012年敗選、蔡英文請辭之後,重新開始慢慢的釋放出來! 這些向來不是綠營中「理性平和路線」的喧嘩聲音,一旦重新發出不滿怒吼;民進黨在這次選舉過程中,好不容易才開始出現些許「修正路線」的兩岸主張,是否會從自身內部先行「夭折」? 而這也就意味著,無論是民進黨內部的有志之士,外部包括執政的國民黨體系,乃至北京對台關係的決策體系,都應該要懂得好好「守護」這個民進黨「兩岸政策轉型的契機」!而不能像藍營中許多膚淺的評論意見,充滿「幸災樂禍」或「兔死狐悲」的觀點。 兩岸關係,今後必然要在台灣內部逐步「大面積的正常化」,才能避免許多兩岸政策的拖延和拉鋸。 因此,如今兩岸政策取決的關鍵,並非「藍營支持者」,而更清晰的是指向「蔡英文的支持者」!當中那些願意擱置「舊有意識型態」的綠營民眾,其中願意逐漸不再反對「兩岸經貿合作」或「民間交流往來」的族群比例。 但究竟如何才能逐步取得台灣基層原本「反中」的民眾,願意開始對兩岸關係逐漸「側目、關注,到聆聽」呢? 民進黨內部對於「兩岸政策」欠缺信任基礎而難免鬼影幢幢,如今成為兩岸關係今後正常化的最大挑戰。 若要降服這股勢力的作祟,乃至有機會逐漸超渡這個「兩岸嬰靈」,恐怕不能等民進黨自己慢慢的摸索蛻變;而必須要由裡到外,至少祭起「四面大旛」,兩岸今後的發展才有機會出現「全新階段」的具體突破: 首先,今後四年的兩岸交流推動,要有「具體的項目,及時間表」! 民進黨以及背後45%的台灣基層民意中,長久以來的「反中情結」,這次是因為「兩岸關係=經濟發展」的順利連結而落敗。於是這也具體點出了,倘若未來四年期間,國民黨執政或北京方面的政策取向,無法在今後逐步驗證這個「兩岸更好,台灣生活更好」的假設;台灣基層民意「由綠到藍」的不滿必然將會重新反撲,反對力量也將會具體倍增。 這就牽涉到,如何讓兩岸交流的推進,必須「有感」!不只是做生意的企業集團們有感,最重要的是基層民眾必須有感!而在基層民眾之中,如何讓綠營支持的台灣中南部基層民眾也都「有感」,將是最需要好好動腦設計之處! 其次,「兩岸政策」的宣導成效不及格,必須立即改善! 兩岸交流開放乃至「ECFA」的成效,嚴格來說還是處在「只聞樓梯聲」,而沒有「步步踩在基層民眾的心頭上」。 北京方面其實在對台農業採購的策略上,這些年儘管在台灣幾個鄉鎮做得非常漂亮;大陸各省及地方率團訪問且進行大規模的採購,早先也頗受矚目!但坦白說,這些「出錢、出力」的動作,卻缺乏在台灣基層「有系統、有深度、且持續性」的進行宣傳!當中尤其欠缺「指標性」的成功人物或案例,產生口碑擴散力。 事實上,國民黨自己本身對於自身兩岸政策或ECFA的宣導,同樣也是「風一陣,雨一陣」的稀稀落落。這種對於兩岸交流的「碎片」概念,只能累積「印象」,而全然無法「抹除疑慮」乃至累積「信任」! 第三,兩岸應迅速搭建各領域的「民間交流平台」,尤其是「青年交流平台」。 過去台灣參與兩岸交流的各種協會或民間組織,大多著眼於「利益」,一方面把持兩岸交流資源,另方面趁機轉型成仲介或排他的商務角色。這些單位,往往串連了少數「台商、民意代表、國民黨工」,成為壟斷兩岸交流的最大勢力。事實上,這也是「兩岸往來」經常相對封閉、無法具體在民間擴散的主因! 這是馬政府在兩岸政策推動本身,各部會必須開始注意的現象!不能「貪圖方便」,總是把兩岸的預算與項目,「永遠只是給那幾個民間機構單位來承辦」!應該要廣納各方領域的「交流創意」,尤其是所有「兩岸青年交流」的創意項目,從基礎上累積兩岸交流應該「超越於私人利益」的初衷與目標。 這方面,北京對台決策體系尤其應該更慎重於此!兩岸今後的「民間文化交流」絕對不能總是在那些「老掉牙」「成員平均年齡六十五」的台灣民間機構中打轉,而應該更著重於「教育、文化、媒體」的青年族群與創意型態,累積出當代且全新的兩岸情感。 最後,北京方面應當更為鼓勵開放「民進黨成員登陸訪問」! 近十年來可以說,所有曾經陸續訪問大陸的民進黨中央與地方人士,幾乎都「更能面對兩岸交流的現實」,而超越過去傳統的意識型態。中國大陸本身經濟發展的速度與地方建設的規模,對於民進黨訪陸人士,無不「眼見為憑」!至少帶來對中國大陸或者兩岸關係的「省思」。這也應該是北京方面於2012年大選後,進一步籌劃「如何結構性的、系統性的,與民進黨進行各方的往來」,乃至北京方面應該大膽的思考:「如何參與民進黨執政縣市的特定項目的建設與交流」! 馬英九這次以「兩岸牌」取得連任的主要民意依恃,一旦選民投完票,也就意味著所有的期望,「蜜月期結束」了。 馬政府必須記得當初2008年勝選之後,不到一年間,台灣民意支持率快速下墜、馬英九聲望跌入谷底的主因,就是對於包括兩岸議題在內的施政成效「基層沒有感覺」! 因此,「兩岸政策」固然對於民進黨或許是難度奇高的「嬰靈纏身」,卻也不見得對於國民黨來說就是「諸神讚嘆」! 事實上,「兩岸」十多年來發展至今的真正定位,已經再也不是一種「意識型態的法理論辯」,而更應是具備兩岸各種領域「交流往來的具體政策」的總和。 所謂「兩岸」的意義價值,也不再是簡化於「國、共」或「民、共」的政治關係,而應該具體進入「兩岸基層人心與社會現況」的全面檢視。 「兩岸關係」及相關政策的設計,牽涉之深廣,如同涵括過去、現在、未來的大輪迴;絕對不能只是啥的「專案小組、學者分析」主導一切;無論朝野都應該大氣魄的,向各方徵集各自所屬台灣內部「最強、最好的頭腦」,分工提出各種「路線、施政、進展」的全方位戰略、戰術才行。 民進黨,當然首先需要找到「超渡兩岸」的一切門道才是! 而國民黨自身,也同樣需要儘快備妥所有「修行兩岸」的經驗智慧才對!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