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8/31 08:25:47瀏覽7431|回應9|推薦22 | |
台語「輸到脫褲」,是非常寫實的說法,形容賭博失敗到一窮二白的地步。 但這次看到監察院公布政黨政治獻金,藍、綠兩黨只有這區區幾千萬到一億多的獻金捐款;這才讓人驚覺,原來如今的「選舉」早已不是當初,大家都能遍灑鈔票的時代了。 除非候選人自己「金銀彈」雄厚,否則各政黨從上到下,幾乎都是「勒緊褲帶拼選舉」! 仔細算算,少了「黨產」、沒有啥「海外投資」的藍、綠政黨手上的銀兩,真的很少很少! 讓人不免擔心,到最後,會不會他們全都「選到脫褲」?而台灣的政治生態,會不會「窮到只剩下選舉」? 包括政治獻金法在內,很多法令後來修正看似「正義」,但政治正義背後,還確實「掐住了財神爺」。 如今個人不得超過新台幣30萬元、營利事業不得超過300萬元、人民團體不得超過200萬元的額度,最高興的應該是原先面臨白道勢力,必須成為捐款主力的「企業」。 政治獻金無論大額來自企業,或者小額來自個人,藍綠陣營的獻金收入比例中,可以看出各自的族群學問。 而政治獻金往往主要還是流向候選人「個人」,除了展現出各自的政商人脈實力,某方面也可以說,只是從「政黨的帳面」流向個別的候選人而已。 印象中,並沒有認真的「政治+財經」記者,把每年選舉的各黨從中央到個人的政治獻金,好好加減乘除一下,算算到底選舉的「總金流市場」有多大。 但政黨本身的政治獻金減少,畢竟就是黨中央手中的銀兩少了!其實也意味著包括政黨造勢、廣告文宣,以及對某些候選人的補助,相對變的有限。 這也無怪乎如今地方上到處可見的宣傳海報,幾乎都是「蔡主席+候選人」或「朱立倫+候選人」對路過眼球買一送一;一方面是知名度加持,另方面也是宣傳海報省錢多多。 李登輝時代那種動輒「調度給候選人」幾億競選經費的傳聞,今後肯定是永遠不可能發生了! 倘若做每件事,都應該要精算「收入、支出」平衡的話,如今台灣每年遍地的選舉,應該是最入不敷出的事。 或許這也就是為什麼這些年,許多知名的藍綠政治人物,一旦連任選輸了,就從此銷聲匿跡;當中傳出積欠債務,生活事業無以為繼的,更是多如牛毛。 但為何參選人政治生涯「倒閉」頻傳,台灣的大小選舉本身,卻始終不曾傳出減少或停止呢? 最主要的原因還是在於,過去封閉與禁忌的時代,選舉,是政商關係發揮淋漓盡致的時刻;當政治本身,主導了社會運作一切的結構勢力,「選舉」是企業老闆必須從政策去得利而必須購買的「入場券」。 如今制度進化與媒體發達,讓這一切成為透明;政商關係的密切,逐步更走向檯面下;但各類陽光法案卻又不死心,繼續向下追殺這些密切的利益關係。 當政治,不盡然是企業財團非買帳不可的選項時;尤其執政者又不是阿扁時代,那種「不給錢就搞死你」的寒蟬效應,如今的政治獻金,確實是不容易收到錢了! 但倘若不是靠選舉,「權力」來源本身,又有什麼可替代? 因此固然政治獻金可以因此少捐一些,但選舉本身,終將不會因此而有所停頓,將會繼續的循環與進行著。 坦白說,各大小政黨內部,到底有沒有專職的「募款部門」,好像並不明確! 台灣政治從中央到地方、從上到下都已經習慣了「舉債文化」,就把預算編出來唄!反正最終「上頭都得買單」! 就算選舉是極其花錢的項目,並且每年頻繁無比,但畢竟台灣政治文化的訴求中仍講理念與道德的高度,是很難見容把「募款(業務)工作」,等級順序放在最上面、最前面。 選舉花錢總數之鉅、項目之細;並且包括廣告、花店、餐廳,甚至各家媒體本身,也都仰仗選舉季節一到的各路「預算」之賜,帶來相當的收入呢! 過去選後屢屢有「催討費用」的消息,甚至民進黨都曾發生遲付電視選舉廣告費的例子,一度搞的關係很緊張呢! 眼下乍看,實在是難以「收支平衡」的台灣選舉,本質上是否都只是一場「政治的賭局」? 這場權力的賭局,基本上是由「政治慾望」做莊家;而底下無論選輸、選贏的人,其實最終都要把人生與財產繼續押注在上? 而且無論選輸、選贏,也並不是公務員身份,可以在政壇上混來混去,然後領退休金;到最後從「數字」上來看,是否怎麼選來選去,都是輸? 真不知今後的台灣,會不會都將是「勒緊褲帶拼選舉」?是不是一不小心都變成「選到脫褲」?以及台灣的民主政治變遷,最後「窮到只剩下選舉」! |
|
( 時事評論|政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