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3/15 16:42:20瀏覽5271|回應6|推薦22 | |
上海市最悠久的虹橋機場,3/16即將展開全面的新里程。 原先在歲月中早已破舊落後,也只飛行大陸「國內線」的功能,將在一夜之間全部移往新建完工的第二航站。至於原先老舊要命的第一航站也將重新大翻修,今後銜接包括日本、韓國、香港及台灣等部分亞洲航線。 我這趟在中國大陸採集我「ECFA的庶民閱讀」之旅,變胖型男飛行日記的足跡,恰好在今天下午飛抵上海,意外參與了這座機場的生涯轉折。 經常出差旅行的人也都知道,想要看一座城市或一個國度的「文化現況」,從「一座機場」的層次脈絡深深的看進去,是最清楚的依據。 除了香港,和許多人的經驗印象一樣,「北京、上海」機場是進入中國大陸的兩大入口。 北京與上海在「奧運」與「世博」的加持下,國家「門面」的改建規劃這幾年當然是大破大立,一下子就到達歐美國際的規模水平。 但在大陸各城市飛來飛去的這幾年,看著其它地區機場改建的變遷速度,還是令我十分震驚。相較之下,也難怪桃園機場會被視為一座相對冷清又陳舊的機場了! 整體而言,中國大陸各地機場過去因為動線不清造成的「人潮擁擠」,區域規劃沒概念造成的「視覺雜亂」,乃至安全檢查過關的人力服務「素質水平」,幾乎整個大翻新! 「明眼人」都可以看見,在機場無數的環節與角落,都有各項重建的「標準作業流程(SOP)」引入其中! 人口眾多而容易紛亂的中國大陸,究竟要如何管理與導引?這是到大陸發展,或者要在台灣迎接大陸市場,所必須共同面臨的議題。 而從一座機場的變化就可以看見,正是因為在方方面面導入更多、更清晰的「SOP」,才能使得整個進步的動能與方向,更為明確了! 繼北京、上海之後,包括深圳、鄭州、武漢、杭州這些二級城市的變化,可以清楚看見中國大陸過去的「經濟動能」,如何在進步之餘的這幾年又繼續推動出「後續能量」。 追求經濟成長,最初從企業財團的結構開始噴發,一路像熔岩熾熱的奔流向社會底層大眾。 而一旦整個社會的經濟律動,與「人性貪婪」或「追求更好」的心理期待相結合,社會推進的力量將會更加無比壯觀驚人,如同一整片草原上無數奔馳的脫疆野馬。 然而,國家的「經濟政策」配合著「政治控制」,在法律未臻完善,文化未足成熟的當口,必然還是要展現出一個結構性的巨大力勢,並掌控著成長動能。 在這個必然要促使奔騰而非壓抑推進的環節中,能夠真正在各方細部發揮作用的,確實是要透過一種「管理作業程序」的建立與完善,才能達到如同大腦神經元,細微且準確的控制四肢的作用。 以這個模式來描述中國大陸的「進化」結構,是比較簡單清楚的。 早先有機會透過一位機場高階的領導,與我分享他所管轄的地方機場改建經驗。 除了機場各方外觀、硬體的設計規劃,他提到為了改善機場之中「每一個有人的角落」能納入合乎現代水平的管理,他們在此之前,走遍了全世界優秀的大小機場去觀摩。 中國大陸的沿海城市、省會二級城市、內陸三級城市,進出地方機場的人口特質與屬性都不同。 他告訴我,如果非要簡單歸納,最終他們參考的是「日本機場的流程概念」以及「香港機場的管理效率」,然後「以中國人的聰明,修正出兼容並蓄的新特性」。 看著這位領導得意的神情,我們多年的交情原本足以讓我對他略微嗤之以鼻。 但直到他帶我參觀了機場內部的「管理」與「監控」的環節,我才真正明白那些「官腔用詞」背後的意義。 中國人確實是非常聰明的民族,或許「原創力」不足,但「學習力」與「模仿力」驚人。 比如在機場動線最容易塞車的「安全通關檢查」,如今都重新律定了所有人員的「檢查程序」,金屬探測器如何由左到右、由上到下,並且還要求一定要在「每名乘客平均處理速度」的規範內完成。 如今在大陸各地機場,已經很少能看到過去開放初期,機場人員們一副「悠哉慢拖」的神態,如今幾乎都是人人如臨大敵的「緊繃模樣」;因為他們背後,還有部門長官透過攝影鏡頭在「即時監控」,而部門長官的監控背後,也猶有更上一層的某些監控。 全世界包括機場在內,對於所有「服務與管理」的SOP,日本是公認思想設計最為考量詳盡的民族。 日本人尤其對於「品質,風險」的分層控管,尤其遠勝過歐美方面的思路。 大陸機場在全盤吸收日本「專業管理SOP」之後,直接將過去本身強大的「監督控管體系」替換導入!機場人員早已習慣的「服從與執行」的心理狀態,對於流程結構的全盤調整不會有抗拒,而完全可以撇除人為因素,直接「升級套用」! 人員素質的改善,是一種流程管理的「密度」,這些原本都是要靠「教育訓練」來逐漸完成。 但中國大陸機場各環節改建提升的教育訓練,卻幾乎完全沒有「體制適應的難度」。這些來自政治社會文化中,沿自原有管理權威結構的「指令碼」並無須更替,只要能夠徹底執行別人都已經嚴密的設計好了的「操作動作、管理表格、監督架構,反餽機制」,只要照做即可! 與國外相較之下,像是最近在歐洲各地陸續傳出的「員工罷飛」「機場罷工」,毫無疑問應該「死也不會在大陸發生」! 除了管理的「密度」,從大陸一座地方機場的所有環節,去看進步「速度」的提升,是最為明確的。 在文化特質與基本心態上,中國人是非常喜歡「找小路、超捷徑」的民族。 因此雖然不見得能有革命性的創意,卻在「模仿複製」與「細節修正」方面,經常願意動腦筋而展現出「再進化」。 大陸的機場大廳,各區域的功能參照國外機場的模式,幾乎都被重新「大量集中」;包括租賃給銷售或服務的櫃臺,也被「規格化與小型化」。 如此雖然犧牲了某些地區上展現獨有「風格特色」的機會,但對於在人口眾多的大陸,想要獨特的「風格特色」,往往意味著市場動線被迫「停頓緩慢」。 機場的大廳與周邊,如今幾乎沒有多餘「瞎混」的空間角落。規劃的商店設計氣氛,也不會讓人能夠徘徊流連。 「失去了特色,換得了速度」,雖然也是中國大陸雖被國際間批評「文化失真」的一項事實角度!但十多億人口的生存空間與動線速度能提升才重要,而不是保持舊樣,而只是專門「為了給外國人欣賞」! 中國長遠的歷史以來,除了「戰爭」擁有速度的能力,無論「文化」或「建設」從來都與「速度」無關。 如今中國大陸從「追求速度」的最大公約數,加上原有的「權威/服從」關係,確實進一步微調出了驚人的效率結果。 以這次上海的虹橋機場擴建為例,即使城市周遭土地開發已經飽和,仍然還是想盡辦法,一口氣將高速路、地鐵等周遭交通動線,全部整合完成。「舊改」有時比「新新」要難度甚高,但還是極其快速的,趕在「世博」前如期完成。 整體而言,中國大陸進步的動力之強大,滲透在每一個包括「管理程序」在內的層面,「硬體」規模與「軟體」調整的進步即使沒有台灣好,但「進步幅度」確實已經超過台灣。 這並非豔羨的「看人家好,說自己差」,吹捧大陸如何的好!而是台灣方面,確實對於大陸社會之所以進步的原因,台灣本身有關進行「個案追蹤」與「結構分析」實在太少。 都是中國文化下的優點與缺點,台灣已經失去「進步成長的動能」很久了!於是對岸那邊,倒底有沒有「他山之石」? 我自己身為來往兩岸多年的媒體人,已經算是相對「見多識廣」,但卻依然還是在旅程中,屢屢驚愕於中國大陸的不同角落所見。 即使只是從上海虹橋,乃至任何一座中國大陸如今機場的變遷,也足以萃取不少「管理文化」的調整或命題,去看大陸「到底是怎麼回事」! 越是去仔細研究中國大陸的現況,越是可以幫助我們自身思考,如何瞭解「身在台灣」或「身為台灣人」,在整個華人市場上生存與競爭的相對優勢。 如今台灣社會的所有環節,幾乎都被「填塞」了太多包括政治經濟或文化社會的「過多情緒」。「密度鬆散、速度低迷」的狀態,不只讓台灣社會文化失去競爭力,甚至也普遍滲透到不少個人追求生涯成功的基本意念中,成為不必要的消極拉扯。 接下來無論兩岸ECFA簽訂,是否真的能為台灣經濟與發展,帶來立竿見影的幫助;但無論是在心境態度上自我去弊,特別是在流程管理上重新進化,都將是決定台灣如何能能打破命定的「邊緣化」趨勢,有機會展開真正全面「起飛」的關鍵呢! |
|
( 時事評論|雜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