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9/05/20 14:43:34瀏覽5280|回應12|推薦39 | |
馬英九笑得坦然又自信,彷彿台灣這一年來,一切在他的意料之中。 島內民調的評價正面且回溫,大陸對岸的涉台研究機構更是對他大加讚許。 但台灣真正需要的,不只是那含在嘴巴裡,或者光說不練的「自信」,而必須是那種由裡到外,清楚自身「定位」與「優勢」的自信! 馬英九就職週年記者會,顯然在一個領導人的心理狀態上,初具了這份自信。 這一年兩岸關係轉折的迅速與戲劇性,幾乎如同一齣出人意料的連續劇。 但接下來呢?兩岸的劇幕,又將繼續上演哪一齣呢? 一個歷經數十年「敵對狀態」的台灣政府、一個尚未適應「同文同種」外來客的台灣社會,乃至多元文化衝擊至今早已能夠安然自處的台灣民眾,如何真正去「實踐這份面對中國大陸的自信」? 台灣市場,猶抱琵琶半遮面? 台灣此刻在兩岸的「經濟價值」現況上,如同一位「待嫁的黃花閨女」。 說穿了其實是以「消費服務」為主的市場價值。而無論是1.全島各觀光旅遊景點,2.國共歷史情懷探索,3.風土美食文化,台灣相對來說還算是「半遮面」的模樣,也因此頗有「新鮮貨」的吸引力關係。 至於引入陸資到台灣的房地產或產業投資,除了高科技產業之外,應該都只是一針「興奮針」,或者只是「舉杯敬酒」意思一下而已。 許多大陸的風險基金,其實對於台灣真正有興趣的,是以「具備研發能力的高科技產業」為主。最近頗有不少投資掮客,已經開始穿梭在竹科,乃至不少大學的育成中心,也在尋找能夠投資或移植往大陸的「新鮮貨」。 台灣已經錯過了當年成為「亞太運營中心」,而能夠讓大陸「經由台灣去銜接國際」的百年機會了!因此,相對大陸如今豐沛的資源動能而言,也就只剩「進入台灣」這個概念! 只剩台灣本身為海島,封閉的「單點到終站」的地理位置價值;只有「被注入或被拿走」的投資目標而已。因此,如同許多曾經到訪台灣的大陸各產業領頭大腕兒們所說,在正常的狀態下,大陸資金投入台灣,是一項「發展有限」的投資才對。 因此,即使是台灣方面如意算盤去簽訂「ECFA」,一切還是仰仗大陸方面透過比照對於香港一般的「政策導引區隔」,擯除其他各省的重疊競爭,讓台灣有某些特定的產業集中優勢;否則台灣在以中國為亞洲經濟區域的地理位置上,本身並沒有其他伸向亞洲或國際市場擴展的想像空間。 政治文化衝突,無以避免的兩岸戲碼 兩岸的發展以「經濟」為前導,政治與文化的差異衝突暫擱兩邊。這讓兩岸關係的進展,這一年來能夠「看得見、摸得著」!如馬英九所言,成就「抵過八年」。 兩岸大架構的初定與談判,只是隔牆初聞門外人聲鼎沸,以為生意好得很!但接下來大門一開,來的客人必然將混著各種官人仕紳霸凌盜匪,這才是真正考驗各種政策進入「落實與執行」層面的能耐! 倘若馬政府沒有充分的自信,以及「執行這份自信狀態的完整政策架構」,一旦過去台灣由裡到外從來沒經驗過的「大筆大筆的陸資流入」「街頭到處可見東指西指的觀光陸客」,那屬於真正政治與文化的衝擊或衝突,才要開始。 比如,以台灣的產業規模來看,台灣所有對於大陸資金開放的「投資標的」,都是在島內有限的資源流動的池子(POOL)中的有限主體。 而台灣做為一個「只有前門,沒有後門」的市場,從馬政府的角度雖然乍看之下是個如意算盤,但產業開放對於未來原有市場的「擁擠或排擠」也是必然。 這種內部市場的衝突排擠,無論在全球的WTO架構,或者在其他區域有過的合作開發,都已經被充分驗證難以避免!因為畢竟政策的考量最初,大多只看眼前與皮毛,而沒有深層的危機與視野。 特別是任何政策開放,統計數字或許是很漂亮的,但一如大陸內部本身的改革開放一樣,那些最初或最終真正受益獲利的,其實只有「少數人」! 以「兩岸直航」為例,當初業者口口聲聲以民眾需求,開放後可以大量節省時間金錢「更快、更便宜」為由,犧牲了部分台灣空防安全所換得;但直航之後到現在的「票價」呢?看看各航空公司的嘴臉吧!死就是不降!政府對此同樣軟弱無力。 這在如今台灣的各項政策開放之初,或許還沒能感受到,但今後更加大幅開放後,對於台灣社會各階層「空間上或精神上」造成的排擠影響,都應該要被前期清楚的評估與後期準確的控管才對。 官員們倘若與市井民眾一般,到如今滿是大陸觀光客的台北101大樓走一走,或者打電話去幾家陸客大量訂桌的名店餐廳,聽聽餐廳們拒絕台客民眾的語氣說:「我們今天有大陸觀光團,客滿囉!」,才能明白基層民眾(而非財團)真正的心理感受。 這當中,尤其特別是要注意「政治意識的衝突對立」的潜在能量! 這些文化歷史的深層意識,其實並未隨著經濟開放可看、可摸的狀態而消失。事實上就國際間古今政治文化衝突的例子,這甚至將「永遠不會消失」。 民進黨如今的嬴弱,或者馬英九的自信,並非意味台灣「基層與本土意識」對於兩岸的疑慮已經消失;以過去的經驗,往往都是在某個無法防範且微不足道的民間事件中,引爆出巨大的深層意識衝突。 可以想見,一旦有某個大陸客在中南部街頭「自由行」,一旦與計程車司機或小店老闆,雙方在言語衝突或理解有誤,是很有可能釀成嚴重衝突的! 這不只在台灣,即使在大陸內部不同的省籍、階層之間,因為區域價值的差異,也經常出現各類嚴重的民間衝突。一如國際間「種族衝突」背後的政治文化因素。 這類衝突難以防預,卻最容易讓有心操弄的政治人物,據以重新集結出強大的、情感性的反對勢力。這對於單純以「理性問政」如今萬分自信的馬英九來說,確實不可不慎! 兩岸只合作,不競爭? 台灣這位動人的黃花閨女,在開始正式與大陸交往之後,面紗將逐步被揭開。 對照中國大陸的政策措施,往往是「一邊開放、一邊收緊」準確導引的作法,台灣方面如今馬政府看來幾乎都是「一面倒的開放」;無論國防軍事、乃至任何涉及國安機密、軍公教人員的可能管制,都未見有任何相對收緊的風聲動作。 殊不知這是「自信」到何種地步?或者將「開放」到何種地步? 一個開放的政策環境,以及一個開放的社會空間,基本上確實是一種文化自信的展現;但這是就道德價值與意識分析的角度。 台灣確實不再需要對中國大陸採取敵對狀態,去看待兩岸關係。 但兩岸從過去到未來,真正的優勢並非「開放」,而是應該保持在「競合」(競爭合作)」的互動,這才是讓台灣立足於區域發展的真實狀態。 無論國際的崢嶸、政治的現實,乃至商業市場的勝敗,本質上都是一種「競爭」!因此,兩岸的狀態對於台灣而言,「兩岸合作」其實應該奠基在「兩岸競爭」的本質上,才是正確的戰略思路,也才是促進兩岸社會彼此繼續良性進化的正確動力。 比如說,大陸經濟市場與政策佈局的國際競爭力,將能提振台灣政壇井底觀天的國際視野;而台灣媒體自由與文化多元創意的民主競爭力,則能夠為中國文化的當代動能新增立面與活力。 一味只是將「合作」掛在嘴邊或做為單薄基礎的自信,無論就任何現實層面而言,其實是不切實際的自我安慰或自我催眠。 要不乾脆請馬英九與胡錦濤歃血為盟、遞「投名狀」,結拜成兄弟,兩岸之間的百年波濤瞬間就沒事兒? 因此,也許接下來新的一年,馬英九應該告訴台灣民眾的我們,台灣除了迎合大陸市場的國際現實,或仰仗大陸方面提供政策的配合導引之外,「台灣自身的競爭條件」是什麼?特別是「台灣與中國大陸競爭」的條件是什麼? 要不,至少要能夠說出,台灣在與大陸其他各省市的區域競爭中,「台灣能與大陸其他各省的競爭」能做到什麼地步? 當廣東省都能夠因為要舒緩當地產業壓力,而「膽敢」在「五一假期」的政策上,硬是去低調強行的違逆北京中央的意志了! 至於大陸其他各省市,也都無不卯足了勁,力求在中國大陸市場,乃至亞洲市場,甚至國際市場中去取得產業族群區域的優勢與生存空間之際。 以台灣本身的產業動能來說,雖然有少數產業可以切入大陸內需市場,然而以大陸在對岸的福建所籌設的「海峽西岸新經濟區域」為例,嚴格來說怎麼看、怎麼算,都還是要「『吸納』台灣光電及科技產業的市場動能」,而非將大陸內需注入到台灣市場呢! 台灣這位此刻被特意尊崇善待的「黃花閨女」,如何能夠在「諸省環伺」的競爭中,更具自信的,殺出一條永續的生存之路呢? 推開兩岸市場的大宅門之後 黃花閨女,不能只有自信而已。 無論託付終身或自求生存,都要有「見招拆招」的智慧與手段。 不能單看眼前誠意十足的笑容與聘禮,自己就滿面桃花映紅頰,否則最終只會是「大宅門」裡最初備受寵愛的「小妾」,入門之後不再新鮮也不再半遮面,面對那排山倒海的無情現實考驗,哪有可能不會是忍氣吞聲的命運了! 確實不容易,應該要恭喜馬英九與政府團隊,順利就職滿週年了! 但畢竟官員們曾有幾位真正跨過黑水疆界?算數字的財經部門曾有幾位真正讀過歷史?以理性自詡的學者官員有幾位熟稔談判與人性? 那麼對於兩岸關係展開新的一年之前,負責兩岸關係的官員們與馬總統,在你們自信微笑的之前或之後,「大宅門」這齣道盡「黃花閨女」周旋與生存的大陸戲,至少抽空看過了沒? |
|
( 時事評論|兩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