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14 15:55:55瀏覽3335|回應11|推薦34 | |
午飯後,就等著看馬英九、蕭萬長的記者會了。 我不是馬迷追星族,我只在意政治人物在「權力與人性」中漸次的化學變化;以及身處詭譎多變卻又關鍵無比的兩岸局勢中,寧可是一隻電線上旁觀咄咄的烏鴉,而非銜枝獻瑞的喜鵲。 身為新聞界的「退除役官兵」,我與好友們只有在評論分析時,會就著過去採訪經歷舉杯來口「老人茶」,以及在展望兩岸新局期盼風和日麗時,偶爾來點兀自化外獻策的「下午茶」。 馬英九今天回答了很多,從兩岸、港澳到最受內部矚目的人事。平心而論,馬英九確實回答的不錯。除了依舊清晰的中、英文,也看得出他對於包括這次博鰲論壇「胡蕭會」,乃至內閣人事的「思路」都很嚴謹。這個原本昨天召開的記者會,看來推遲一天也才是穩當值得的。 他在記者發問中,即席提到內閣人事並非只是「財經內閣」,還有教育問題、貧富差距問題,以及清廉執政的問題。這個回答,確實會讓電視機前關心台灣總體發展,深知「財經」並非唯一關鍵的人們,點頭稱是。 看完轉播,我心想,未來馬總統若能定期有這種面對面的、即席的「總統記者會」,應該會立下華人政治領袖中的新風範呢!這讓我的「政治下午茶」中冒出幾個小感受: 首先,我得被迫承認的以為:其實美國「哈佛大學」訓練出來的政治領袖思路,還真確實令人刮目相看! 只要有機會參加過全世界各地任何「哈佛校友會」的人,就會明白所謂的「哈佛菁英能力」。政商學術名流的頭銜不是重點,而是即使杯觥交錯的酒會茶會,站在隨便一小撮人身邊,都可以聽見流露的知識涵養。包括哈佛在內的國際名校,都非常注重「系統性的思維」,而不只是「邏輯思辯」。在此同樣身為台大校友的馬英九與陳水扁,格局視野當下立判。 坦白說,過去每次發表談話,同為哈佛校友且指導教授系出同門的呂秀蓮的表述,確實是比較有一個核心思路或至少有個價值系統。阿扁呢,每次聽起來不是照稿演講,就是激烈辯論。 下午稍後馬英九與呂秀蓮的會面,呂秀蓮說是「哈佛的學姊與學弟的交流」,讓人聽了還有點期待呢!說不定秀蓮學姊哪些來自哈佛精神的「理直氣壯」的教訓、或者爆出馬學弟在哈佛校園的秘辛,反正說不定會有某些驚人之語也不一定! 不過另一方面,當然哈佛博士的學歷,與政治品格或私人道德的高低沒有任何關係。那就是所謂「政治與人性」的層次。國際許多知名的貪瀆高官、緋聞事件主角,特別是金融詐欺的財經名流,許多也都是哈佛畢業的! 其次,我認為馬英九是懂得「用專業駕馭魅力」的人。這在他回答港澳媒體的發問中,尤其對於兩岸交流後香港地位的邊緣化,以非常合理的數字及溫和的態度去表述,可以看得出。 政治人物的魅力,在過去幾年成為一種「語不驚人死不休」的極端。「三寶」加上「上杜下謝又連莊」,讓媒體與民眾在麻辣川燙的政治語彙中,得頻頻搧扇子消火。馬英九的話語風格,是一種「理性的層次鋪陳」,比較像過去五年級生考聯考的三民主義申論題。媒體記者若沒有趕快調整頻率,乍聽之下可會是「沒有新聞點」的喔! 但馬英九無論刻意或自然,應該確實是懂得以一些「小語弊或小事例」去點綴甚至凸顯他的表達宗旨。在回答港澳記者時,他幾次說錯「回」香港,然後趕緊修正為「去」香港;並且以香港機場清潔人員對他「Mr. Ma, welcome BACK!」的小故事,面帶靦靦的回覆著、也理解著「香港」他的這個出生地,他仍然是「有一份心」的。 以政治思路與政治目標的專業,去驅動在媒體與大眾心目中的「國際魅力」,坦白說,這要比過去一切由選舉語言、政治支票、族群議題所堆砌而起的「本土魅力」,來得更具價值。至少台灣領導人的形象「水準」會升高,並且在兩岸或華人所有政治領袖魅力的「超級星光大道」上,有更具潛力的地位呢! 若以陶晶瑩主持的語彙來形容,馬英九除了深具鏡頭與群眾魅力,更可以是「演唱會型歌手」的政治領袖,這與其他北京、港澳、乃至新加坡的「唱片型」、「對嘴型」,絕對有更多的發展利基。喔!誰來?趕快簽一簽、發一發了啦! |
|
( 時事評論|人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