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04/04 17:26:29瀏覽1306|回應0|推薦7 | |
企業界的友人頻頻來電,要求為他「補習」。「不能避著像個龜孫子了,」電話中的聲音有興奮有顫抖,「CNBC已經邀了幾次作訪問,可是從頭到腳、由裡到外怎麼搞才能上得了檯面,實在沒把握!」 兩岸三地的經貿發展,無論漲跌都是一片風起雲湧的態勢了。國際市場或中國內地均如同戰場,緊接著的「產業殺戮」是可以預見的。有人形容企業家們將面臨的,是一場「立體時空」的戰役。因為即使只想委身在區域局部,只啃一口市場小餅,都不見得能逃過龐大集團勢力的鷹眼攫取。這時唯有挺身向前,透過獨特的產品或市場定位,才可能在群強環伺中脫穎而出。 俯瞰近十餘年來,全球此刻傲然矗立的新興企業,無不是在「傳媒的報導披露」後,才獲得市場及投資者的青睞。尤其是「企業家個人」,倘若在傳媒(特別是在電視螢幕)前,透散著驚人的攝受力或迷人的說服力,幾乎就能應聲崛起! 現今的產業競爭態勢,讓產品乃至產業本身的「生滅週期」速度之快,使得企業經營者若不能有極其優異的思路與實力,幾乎難以維繫。但如何將企業本身的理念,以一種眾所接受的「概念或符號」傳達出去,是個大問題。乃至進一步在市場刺穿競爭者弱點,進而直接朝市場靶心去「定義市場法則(規格)」----唯有透過有效地運用傳媒,才是便捷一途。 事實上,傳播媒體對於產業新星,尤其是「能清晰、完整並且有精彩敘述能力」的企業家,也是需求孔急。因應馬英九上任後,兩岸投資開放政策的潮流核心,必須兼顧國際金融及產業投資的實質經驗,作為傳媒之間本身的大幅競爭,也使得各類財經新聞節目堪稱得要搶著掌握企業界某些「關鍵人士」,以獲得「獨家專訪」! 可以預見未來兩岸各個產業的主要經營者,特別是領頭羊,都將是傳媒競逐的焦點。而企業集團中能否派出一張名嘴、一副好臉來對應傳媒,也是維繫企業形象的重要憑藉。 不過在大量接觸的兩岸企業家當中,我發現,能全然不受電子傳媒「鏡頭」所擺佈的,著實寥寥無幾;更遑論能進一步設定媒體策略去「運用媒體」了。企業家也大多自認為卡在「表達能力」上而信心薄弱。 然而,無論是面對文字媒體的訪問拍照,或是電視採訪的鏡頭拍攝,其實只要掌握幾個要領加以融通,肯定就過關。在此提供錦囊三策: 首先,是注意「重點表達的順序」。 傳媒報導終究不是故事陳述,扯半天肯定飄出裹腳布的味兒!企業家受訪時採取的方式,最好是「反著來」,也就是「精要結論在先,再敘述內容重點」。這是遷就觀眾對於陌生的財經觀點,才能據以理解的基本思路順序。另外在受訪時,最好同時先問清楚「版面可能的大小,或時段選用的長度」,自行擇要表達,以免掏心掏肺話半天,人家只剪了你點頭說了聲「是」呢! 其次,是「眼神的運用」。 大抵鏡頭捕捉的,是人的面上五官,企業家言詞表達,人們卻是透過觀察眼神,確認說話者是真誠或唬人。企業家鏡頭中的眼神,依序掌握「篤定、自信、誠懇」的態度原則。最忌諱的,是出現「傲慢與左右瞟望」的眼神。至於受訪時該盯著記者瞧,或直視鏡頭,則依所談的內容是客觀陳述或主觀表達而定,不是太要緊。 最後,是「髮型服裝」的打理。 沒給攝影鏡頭折騰過的人,都無法理解為何明明人看來沒事兒,在鏡頭前卻是一副蓬頭垢面的模樣。主要是屏幕深具「放大」效果,無論優缺點都會被照個清楚。企業家依著專業的身份受訪,「服貼的髮型」、「清爽的面孔」(否則會看來油膩膩的),以及「合宜的穿著」,才不會給人一種「這傢伙真有能耐嗎?」的疑慮。因此,就算記者趕著時間急切堵上麥克風,企業家為了自己的形象著想,最好還是從容地沖擦把臉、梳子去來幾回,理理縐折衣領再說! 企業家為了傳達經營理念而接受訪問,倘若以「橫豎殺頭一刀」慷慨赴義的粗略心態,終究是錯過了一趟為企業盡力的機緣。向著鏡頭背後,那通往無數人心眼光的所在,準確表達自身與產業的觀點;非但是一項學習課題,更是企業家此刻的一項重要任務。倘若以為有個公關部門,找人應付招呼就成,那也太小看傳媒的專業能耐、穿透思路,與「嫁禍能力」了。 直到在麥克風遞上、鏡頭啟動的那一刻,企業家表述時而凝神深思,時而暢然無羈;面對所有記者最嚴苛的問題,依舊能安然自得,順勢轉局,虛發實擊,企業家才算真得「鏡頭三昧」!這在個人或代表企業的發展視野上,才算真正掌握傳媒通道的一個契機,據以匯集名聲、據以呼喚市場,最終據以成就視野格局。#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