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8/12/05 16:57:10瀏覽1594|回應1|推薦17 | |
誰該犧牲,跳下海呢? 如同暴風雨中一艘滲入風浪的船,驚慌的水手開始丟棄船上「多餘」的重量。 丟掉的,一開始是那些失去之後可以再補回的木箱或行李;然後,是辛苦努力得來的,捨不得卻不得不拋下的漁貨。 倘若還是不抵風浪,最終,船上的眾人開始多目交望。 該是誰呢? 感覺很像。 這一波金融風暴之後的景氣激冷,凜冽的裁員風吹進所有產業的角落。 在裁員潮浪中落海、失足墜海、跳海、絕望投海,全球各地傳出的裁員數字,加起來已經超過百萬人,以及數字背後深受影響的每一個家庭了。 越來越多人,坐在船的桅欄邊上,吹吹海風、撥撥頭髮。 風景是很美,距離「墜海」卻也是一步之遙。 叫做「無給假」,連最不可能發生的台積電,都讓員工開始放假。 但不得不承認,以科技業為首的先採行「無給假」的方式,取代直接裁員砍人的動作,要更為人性些。 畢竟這一波景氣儘管各方看壞,但眾所皆知那「景氣翻轉」的關鍵時機點必然可期,人遣散光了同樣失去競爭力,人才培養不易,因此眼前最重要的是誰能撐下來,直到海平面看見綠光的那一天。 「熬下來、穿過去」。既然一切都只是為了「降低成本」,只要所有同仁能夠共體時艱,何須要有嚴厲殘忍的裁員犧牲? 「無給假」是一種無奈卻體貼的措施。 面對可以當下砍人省錢的抉擇,這種經營者的心態,還著實不易呢!或許應該獲得法鼓山、佛光山、慈濟團體的頒獎讚許才對。 在景氣與生活的苦難中,能伸出手或不放手的,都是菩薩心腸呢! 當然,在這次金融風暴的危機當中,還是開始逐漸看見「無情的丟棄」。 無須怨天、尤人、恨公司,面對未知「生死簿」的裁員名單,其實員工一旦充滿惶惶不安的心態,結果有時候只是更會對號入座! 或者可能,根本就躲不過非被裁員不可了,那為何還要欺騙自己,每天在公司瞎裝忙,而不趕快從心態到實質上,做好生涯調整的準備呢? 在這波景氣衝擊下,人力資源調整(裁員)的思路,歸納主要有兩大類。 一種是「生死存亡型」的強力縮編,直接因應市場虧損或現金短缺,以致必須透過裁員,達到成本控制立竿見影的成效。 另一種則是「憋氣續命型」,這是對於可見的市場景氣萎縮,預先進行動態準備,以達到最低負擔的運營條件狀態。 這之中,前者必然更為無情嚴厲,幾乎可以是「老闆+兩個人+一隻貓若可以撐下去,那就全裁光吧!」可說毫無申辯談判的理由可言。 但對於「有限度縮小規模」的後者而言,裁員與否、以及裁員名單的思路,多少是有脈絡可循的。 只要熟悉這個脈絡,有時再加上技巧的觀察或打聽,就可以知道,自己會不會在名單中。 首先,自己是在「新事業」區塊嗎? 新事業與新投資,最容易因為計畫暫緩而裁員。 在股價相對高、現金流相對充沛的美好時光,意味著「願景當道」。 但這波甚至是從金融結構核心蔓延而開的景氣衝擊,自然意味著「資金」來源緊縮的必然。 而絕大部分的新產業,或者任何新事業,都是先從「舉債」做起。 而銀行融資做為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此刻必然殘酷襲擊著每一個「新計畫與新想法」。 因此,倘若自己工作的落點,是在「新事業體」的這個環節中,將同樣成為被潮浪襲擊的第一波對象! 其次,不妨問問自己的職務,在部門中的「不可取代性」如何? 這是最容易淪為「一廂情願」的感受。於是最好還是匯歸於「數字」這個關鍵的環節。 這當中,自己是「賺錢進來」的人?如sale department;還是隸屬「花錢出去」的部門,如marketing department? 倘若是在行政管理體系,或者是在生產的作業程序中,那麼是不是屬於「可被濃縮歸併」的環節? 一旦「經營層」開始思考裁員的必要性,「管理層」開始進行逐一「部門或職務」的結構審視,便開始啟動了。 原本「涼缺」的單位會逐一現形,開始煎熬;然而這並不表示,辛苦的單位必然獲得平反或保證安全! 關鍵在於以「收入數字」為核心價值的部門表現。 做得萬分辛苦,基本上卻是耗費資源,竟然還無法直接間接挹注收益數字的部門,首當其衝最最容易被裁減! 當然,這當中最驚心動魄的,莫過於有時甚至是整個部門的裁撤! 但絕大部分稍微具備規模的企業集團,大多是要求各部門依「比例」進行人力縮減。 在此刻,個人日常的工作表現與口碑,確實是在裁員名單中能否「金剛護體」的關鍵力量了! 最後,則是公司職場的「政治變化」產生的裁員。 景氣衰退造成的市場損失,向來也是「新人出頭、舊人哭泣」的換手季節。 有時候也並非是原有管理團隊的責任,但景氣冷縮的市場要有「求生突破」的高超且殊異的經營能耐,換人做做看也很正常。 而「新管理團隊」大幅刪減舊管理團隊的人力架構,經常是最不手軟的,甚至往往與個人績效表現的好壞無關。 「派系歸屬」在此成為存活與敗亡的關鍵;就算不表態靠邊站,也要確認不會成為眼中釘。 面對這種「朝代更替」的情況,「人性作祟」的元素大過理性與正義,坦白說,這般的裁員名單中並沒有太多模糊的空間可以努力。 任何內、外在衝擊的原因,推起任何一波裁員的浪頭,萬法歸宗的位置還是有。 「個人的『不可取代性』」,以及「個人的『可取代他人性』」將成為取決的關鍵! 就算一位負責清潔打掃的人員,也仍然可以因為負責盡職到令人敬佩的地步,而始終難以列入在裁員名單中。 畢竟,那個位置就算只剩「唯一」,還是一定要有人打掃。 而誰將會是「一定能待在那邊」的人選呢? 只要不是公司倒閉這般的結構性崩解,應該都還有為自己的存在價值拼搏努力的空間。 當然,這一波景氣至今看來如同冰河期,肅殺全球的威力連許多國家的財政都被擊倒了,更遑論其下的產業。 因此,誰才會是真正或最後的犧牲者呢? 必然是裁員潮浪中最先墜海的人犧牲?有沒有可能是還在船上的人,太晚離開呢? 或者是無論主動或被迫跳下船,有人依然能冷靜抓住一桶堅固的浮木,與兩瓶解渴的水? 勇氣如何?泳技如何?努力游向新島嶼的決心如何? 當所有不景氣裁員的命題,一旦推演到最終,生存的動力是唯一且絕對的答案。 所有來自生存驅力湧生的意志與能力、接續的嘗試與機緣,勇敢的抉擇者都足以打破所有去留的沙盤推演,如同摩西出紅海,一仗分浪而開。 無關裁員與否,無論天涯海角流離,決定繼續努力生存的人,都能走出一條自己的人生路!
|
|
( 時事評論|財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