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曼哈頓下城」的「小福州」
2013/12/03 00:58:50瀏覽4753|回應0|推薦51

「曼哈頓下城」的「小福州」

 

      「我願再回到我的故鄉,回到那多年不見的老地方。

        故鄉的風光和故鄉的親友,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覺不能忘。」

 

              那是當年「阿慶」在台灣服預備軍官役時,在部隊中學到的歌曲之一。到了海外,每當想念故鄉的時候常常會不自覺地哼上幾句。

 

此刻又到了感恩的季節,每逢佳節更思鄉,加上人生到了落葉的時段,「阿慶」對故鄉只會更加的懷念和嚮往。

 

「阿慶」生於福州,小小年紀離開故鄉之後,只回去尋根過三次。如今的故鄉更是個令人想起就格外感傷的地方,當年長輩們口中的「進士弟」故居早已不存在,陳氏的族人也已四散,更難過的是聽到一些平輩的遠房堂兄弟已經作古的消息。

 

「現實」打破了那葉落歸根的念頭,可是那種對鄉音,對故鄉事物的嚮往却與日俱增。在密西西比州大學城過日子的時候,每回到吃到飽的「包肥(Buffet) 」店,或是亞洲食品雜貨店時,總會把握機會和老板或員工用福州話聊上幾句,聽聽鄉音,算是望梅止渴吧?

 

「阿慶」很早以前就知曉「紐約下城」的東邊是福州新移民群居的地方。過去幾年在紐約小住的時候,偶而會去那地區的「閩恩教會」做禮拜,或是拜訪當年的老友陳牧師。但由於我們紐約的住所在皇后區,離下東城實在太遠,加上紐約華埠和「法拉盛」的吸引力,以致勿略了那福州人聚集的區街,沒有專程去探尋和發現。

 

之所以知道「閩恩教會」,要感謝愷兒幾年前的引導,那時他還是紐約大學法學院的學生。 知道老爸的喜好,雖然他的普通語只能聽懂三成左右,福州話更是免談,但他還是陪了到訪的老爸老媽在週日找到這間教會做禮拜。

 

或許是到了對的時刻,年初去紐約小住前,特地在密州問了來自紐約的餐舘老板,問他們在紐約什麽地方可以吃到道地的福州菜肴,老板娘熱心地介紹了「紐約下城」「福州街」上的某一餐館。「阿慶」用網路找到那家餐館的地點,意外的發現在地圖上英文的「東百老匯( E.  Broadway) 」 區塊之後,竟然有「小福州」的括号。這個發現大大地引起了「阿慶」的好奇心,在網路上做了兩天有關「小福州」的文献探討,等到了紐約之後,又花了兩天實地考察了一番。之後,到紐約小住的時候,週日的早晨去「閩恩教會」禮拜,然後在「福州街」好好地吃了一頓中餐,再順道買一些福州點心回家享用,儼然成了退休生活中最期望的活動之一。可以外賣的福州點心種類相當多,「阿慶」常買的是蒸的和油炸過的肉包,芋頭糕,花生年糕,荸薺糕,油炸的蝦圈餅,和油焰的蚵餅等,對一些不怎麼會叫出名字的點心,只有敬而遠之了。

 

紐約的「中國城」指的是「曼哈頓下城」的一個地區,今天它是西半球華人最多的地方。在 1960年代,紐約華埠是以廣東人和香港人為主。60年代後期,「阿慶」從西海岸到「麻省大學」讀博士學位的時候,幾乎每兩三個月便會跑一趟紐約華埠打個牙祭。那時侯發現在華埠最流通的語言竟然是「台山話」,「阿慶」一句也聽不懂,不過,語言雖然不通,菜肴的味道仍是可愛的。

 

1965年,美國實施了新的移民法案,亞洲移民暴增,華人多了,使得紐約的華人社區往北擴張,併吞了部份的小義大利區。1970年代開始,大批的福州人進入紐約華埠,許多的新移民都有着血淚的經歷。好幾年前,「阿慶」讀過一本厚厚的,名叫「蛇頭 (Snake Head) 」的英文著作,那本書真實地報導了這些非法華人移民入境的經歷,真被這些人視死如歸的奮鬥精神所感動。在70年代那段期間,也有大批的東南亞華人因著當地排華原因而移民來紐約的,當然,這其中不少東南亞華人的先人祖籍皆是來自福建。

 

許多當年非法入境的福州移民是以政治庇護的名義,取得了美國居留身份,「六四事件」,「計畫生育」,「宗教信仰」等都曾是申請庇護的理由。六四事件之後的特赦,也使眾多的非法福州人獲益,順利地取得合法的居留權。

 

福州人的移民方式可以稱之為鍊鎖移民,多數是前人為後人鋪路的型態,互相帮忙,人多就勢眾,容易生存。當一位非法移民有了身份,他的配偶和子女就可以通過合法的途徑來到美國,因而自1980年代開始,紐約的福建移民持續地增加着,甚至成了當地人數最多的華裔移民。今天不論是在紐約的華埠或是在「法拉盛」,您若稍加注意,一定會聽到附近有人講福州話的。

 

早年,福建的移民是出於經濟因素,然而這幾年的移民却是出於自尊心,好奇心和鄉人間的拼比心。早年的福建移民格局小,只能集中在紐約的華埠。近年的移民有了身份就不一樣了,華埠只是他們的跳板,他們會外遷到美國各地,發展的空間是無限的。相信不?今天福州人不但是華埠的主流,在美國,您隨便找個城市,一定會有福州人老板開的中、日式餐館或亞洲商店,「阿慶」所住的密州大學城以及鄰近的一些城市就是這個樣子。

 

「東百老匯大街」的西段,早期曾是廣東人居住的地方,在 1980年代以後,福州移民大量進入,加上廣東人的外遷,使得它成為福州移民的聚居地。有一項報導指出,紐約地區福州裔的人口約在五十萬左右,他們群居的中心就在「東百老匯」,因而「東百老匯」可以被稱為「小福州」,當然,「東百老匯大街」就順理成章地被稱之為「福州街」了。

 

「東百老匯大街」街上和週邊地區有着眾多福州移民所經營的餐綰、酒樓、小吃店、商場、超市、理髮美容店、影院、寺廟、診所、藥房、律師樓、職業或婚姻介紹所,以及各種的同鄉會館等等。其中「美國福建同鄉會」會館就是個非常有氣派的同鄉會建築。在大街的一個叉路上有城際的長途巴士站,加上鄰近的紐約地鐵站,交通可說是相當方便。在「東百老匯大街」上,各類的中國商品都可以買到,可算是一個完整的華人社區。

 

「東百老匯大街」位於「曼哈頓地鐵橋」的下面,有一個叫「怡東商場」的建築,應該就是「福州街」的精華點吧。「怡東商場」有三層樓,頂層是餐館茶樓,中間的一層有各樣的店鋪,包括了金店、服裝店、雜貨店等等。地下層有些沒落,如今只剩下「味中味」小吃店還營業着。在寫這篇時光足跡前,「阿慶」還特地到「味中味」買了小籠包帶回住所作為早點。福州人的包子有好幾種,「阿慶」試過幾樣,只能說「硬是好吃」,在「小福州」逛馬路時,到處都會發現賣福州包子的招牌,甚至有家店鋪就以「福州口味大肉包」作招牌呢。

 

 

位於「東百老匯大街」鐵道橋下或鄰近的商場和店鋪有個最大的缺點,因為橋上面頻繁經過的地鐵車輛在這裡產生了極大的噪音,這對包括「阿慶」在內的一些遊客來說,實在是無法忍受的。

 

好景不長,隨着當地地產格的升高,「東百老匯大街」商店的租金也水漲船高,加上整個美國經濟不景氣的影响,新一代移民的外移,及大紐約地區如「法拉盛」,「布魯克林八大道」,「艾姆斯特」等新華人商圈的興起,「東百老匯大街」的福州街發展似乎已遇到瓶頸,也可說它的全盛期已經過去了。

 

福州人是靈活的,聰明一點的人在「東百老匯大街」的發展碰到瓶頸前,早就遷移到鄰近的一條名不見經傳,但店鋪租金比「東百老匯大街」少了三分之一以上的「愛烈治 (Eldridge Street) 」街發展。記得七、八年前,「阿慶」初次去「愛烈治」街時,感覺上只有一家賣便宜的豆漿包子和餃子之類的小吃店門亭若市。最近再去逛「愛烈治」街時,發現整條街充滿了朝氣,有着各式各樣的店鋪和餐館等,幾乎「東百老匯大街」有的,這邊都找的到。

 

聽當地人說,在「愛烈治」街可以吃到許多別的地方吃不到的福州菜,比如說是醉螃蟹、熬糟底、牛雜米粉等。「愛烈治」街的福州餐館不僅僅比「東百老匯大街」的更福州化,整條街的餐館更為了迎合咱們老中的心理,在店口都註明了「免小費」三個字。說是「免小費」,「阿慶」的經驗是小費已在菜肴的價格之中,沒有便宜好佔。可是,在顧客的心理上,「免小費」意味着可以有着多一道菜肴的機會,這對能省則省的華人移民來說,有着一個無形的吸引力,這使得「愛烈治」街成了當地福州人的竉兒,到了晚上更是熱鬧非凡。今天的「愛烈治」街可說是紐約的第二條福州街了。

 

 

和「東百老匯大街」相比,「愛烈治」街的交通更方便一些,它離紐約幾條主要的地鐵線都很近。有着「免小費」的創舉,加上道地的美食,巳創造了夜晚的人潮,「阿慶」想到,離華人夜市的形成應該為期不遠了。「阿慶」衷心的祝福「愛烈治」街的商家們,切切把握優勢和機會,更上一層樓,把整條街發展成全美著名的「新福州街」。

 

僑居北美的福州同鄉們,當您思鄉時,別忘了到紐約的「小福州」走走,像「阿慶」一樣,去聽聽鄉音,吃一頓道地的福州菜,再帶一些福州小吃回家慢慢享受,在這樣的過程中,您會由衷的感恩,快樂可以那麼簡單,並深刻感覺到生活是美好的!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oultrychen&aid=9728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