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2/01 00:59:04瀏覽1458|回應6|推薦68 | |
華府「國家廣場」西半邊的一個下午 華盛頓的「國家廣場」是由「國會大厦」到「林肯紀念堂」之間,長達三公里,東西向的一座開放型的國家公園。這座公園常是総統就職,國家慶典或民眾聚集示威的首選場所。 華盛頓紀念碑可以說是「國家廣場」的中心點,雖然它距離國會大厦有一點八公里。在「國家廣場」的東半邊,由華盛頓紀念碑和國會大厦之間,有著各種各樣的博物館,藝術館,圖書館等文化設施,而且都是免費對公眾開放的,所以常是遊客們必到之處。對一般的遊客說,随便逛一座博物館,可能要花上大半天,所以「國家廣場」的西半邊因此就常常被忽略了。 「阿慶」去過華盛頓的「國家廣場」好多次,可是像大多數的觀光客一樣,大多是流連忘返於「國家廣場」東半邊的 博物館和藝術館,當然,廣場西半邊的「林肯紀念堂」在開車走馬看花時也會停留一下。廣場中間點的華盛頓紀念碑,也只是遠遠的照照相,至於華盛頓紀念碑到「林肯紀念堂」之間的「國家廣場」,始終沒能深刻地留下時光的足跡。 上個月,到「華盛頓」小住,有一天心血來潮,決定花一個下午好好的逛一下「國家廣場」西半邊。那一天,早早地吃過中飯, 乘地鐵,出了「史密斯桑尼」站,找到「華盛頓紀念碑」的方向,沿着「獨立大道」向西走去。「獨立大道」的另一邊,一棟棟的大樓,是美國農業部。看到這個機構,「阿慶」有着感恩的心,因為它是當年工作時大部份科研經費和薪資的源頭。 穿過「十四街」,不遠處就是「華盛頓紀念碑」了,這座建築當然是為了紀念美國的開國総統「喬治華盛頓」。那仿埃及方尖型紀念碑的內部中空,有電梯到頂部暸望窗,外表是由白色大理石堆成,也是世界最高的石頭建築。美國政府在1899年宣布,任何「華盛頓特區」的建築物不可以超過這1884年竣工的紀念碑,169.3公尺。這紀念碑已是華盛頓特區的地標,不僅僅在白天很顯眼,晚上,燈光照耀下在夜空中更是突出。 這次「阿慶」經過「華盛頓紀念碑」時,它是不誏遊客們接近的。公園服務部的資訊指出,去年夏天的一場地震使紀念碑受損,要進行維修,工程在一年到一年半之間。那天在紀念碑的外部還沒看到修建的支架結構,照這個樣子來看,最快要到明年夏天以後它才能重新開放。 由「獨立大道」走到「十七街」,進入眼簾的就是「美國國家二次世界大戰紀念碑 (The US National World War II Memorial) 」 。這紀念碑是以五十六根花崗石柱,兩棟凱旋門,圍圈一個小廣場,廣場的中央有座噴泉池。這二戰紀念碑在2004年才建成,用來紀念参加二次大戰的美國軍人和民眾。 那五十六根五米高的花崗石柱,分成南北两個半圓,各以那十三米高的凱旋門為中心。五十六根花崗石柱代表了1945年時,美國的四十八個州,以及「哥倫比亞特區」,阿拉斯加領地,夏威夷領地,菲律賓,波多黎各,関島,美属薩摩亞,和美屬維金群島。北邊和南邊的那两個凱旋門上分別刻有大西洋和太平洋两個字。 這两個半圓形石柱之間的西面,面對着遠方林肯紀念堂的是一面自由牆,两者之間是條長長的,如鏡般的倒影池。自由牆上有4048棵星,每棵星代表一百位為二戰捐軀的美國人。自由牆的正面刻着「在此我們留下為自由付出的代價」幾個字。 那天,「阿慶」看到二戰紀念碑正舉辦某種慶典活動,打聽之後才知道這一天是珍珠港戰爭的紀念日。自由牆上的一些星星一定在感歎着,因為今天美國和日本已從當年你死我活的敵人,變成联手對付中國的親密朋友,若早知會有這一天,又何必拼上自已的生命呢?雖然主辦的單位歡迎遊客觀禮,「阿慶」還是謝絕,感嘆地照了些相,沿着淺水池旁的北邊彎曲的小路繼續西行。 由二戰紀念碑到越戰紀念碑這條小路是條林蔭道路,路的两旁常有長椅供遊客休息,路的北邊還有一個小池塘,增添不少景色。東張西望,走走停停的終於到了「越戰紀念碑」。 「越戰紀念碑」的全名是「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碑 (Vietnam Veterans Memorial) 」 ,它由三個部份組成:三位軍人的雕像,越南婦女的紀念碑,和最為出名的越南退伍軍人紀念牆。 「越戰紀念碑」的設計是建碑評選委員會在1981年從一千四百多個應徵設計中選出。那位幸運設計人當時是耶魯大學建築系的一位華裔女學生,名叫林瓔。當年,她的越戰紀念碑設計頗受爭議,因為作為主体的紀念牆是由地面向下伸張的,它和傳統雕塑式的紀念碑大不相同,加上她的亞裔身份,以致在1982年揭幕儀式中,設計者的名字被忽略。今天,她那創新的越戰紀念碑的設計,已在建築藝術中佔有一席之地。 最高點達幾米的黑色大理石紀念牆,像是埋在地平線下的两面斜交牆,碑上刻有五萬多個戰爭中喪生者的名字。两面牆中,長的一面指向「華盛頓紀念碑」,短的那一面指向不遠處的「林肯紀念堂」。站在那麼多捐軀者名字的前面,看到遠處牆邊的两三個小花圈,「阿慶」不暸解美國人為什麼要打那場戰,打了那場仗又得到什麼?值得嗎? 由紀念牆走到「林肯紀念堂」只要五分鐘左右。到了「林肯紀念堂」也就是到了那「國家廣場」的最西邊,再過去就是「阿靈頓紀念大橋」的引道了。那1922年竣工的紀念堂可是華盛頓地區的著名景點,高達二十三米的建築是一座仿古希腊巴特農神廟式的大理石建築。 紀念堂四週有三十六根白色圓形高大的大理石廊柱,分別代表了「林肯」担任総統時的三十六個州,廊柱的橫楣上刻有這些州的州名。寬闊的石階把遊客引上五米高的水泥基座。 進入希腊神廟式的紀念堂大廳,人們可以瞻仰到近六米高,巨大的,白色的,傳神的,大理石「林肯」坐像。在紀念堂的大門,遊客可以看到那長長的倒影池,「華盛頓紀念碑」和它在池中的倒影,以及同一條線上「國家廣場」另一端的國會大厦。 「林肯紀念堂」前面的廣場常是大型群眾聚集或抗議活動的場所。一九六三年,美國民權運動的偉人,「馬丁路德金 (Martin Luther King) 」 博士,就在這個地點向群眾發表了那著名的「我有一個夢 (I Have a Dream) 」的演說。二十年後,人們在他演講時所站立的地面刻了字,作為記念。 到了紀念堂前面的廣場,看着倒影池中的「華盛頓的記念碑」,「阿慶」腦中竟然浮起了「阿甘正傳 (Forrest Gump)」那部電影在這個地點所拍的場景。女主角「珍妮」在倒影池中奔向「阿甘」的片段是印象深刻的。廣場也是拍照的好所在,倒影池中的景色,古典的希腊神廟建築,加上不時低空飛過要降落在雷根機場的飛機,都是遊客們所喜歡的留影背景。 又一次的瞻仰過那紀念解放黑奴的偉人総統之後,沿着「國家廣場」內的南面道路往回走,最先碰到的就是位於「林肯紀念堂」西南側的「韓戰紀念碑」了。揭幕於 1995年的「韓戰紀念碑」,它的全名是「朝鮮戰爭陣亡將士紀念碑 (Korean War Veterans Memorial) 」 ,它也是由幾個部份所組成。 由「林肯紀念堂」的方向走來,首先看到的是一座五十公尺寬的黑色花崗岩牆,牆上刻着當年戰場的圖畫。在那三角形的草地中有十九座不銹鋼軍人雕像,比真實的身材大一些,聽說每一座雕像重五百公斤。 如果仔細觀看這些士兵的面部表情,它們和西安兵馬俑中的士兵完全不同。冬日戰場中搜索前進中的士兵,臉上充滿了警戒和緊張甚至疲勞的表情,而兵馬俑中士兵則是充滿了列隊出征時的自信和英武。看這些塑像最好在大白天,若是在陰暗的黃昏時光下,感覺並不是很愉快。 這些表情不同的軍人都披着厚厚的冬日長大衣,在黑花崗岩的反射下可以變成 38個士兵,三十八這個數字或許代表了今天南北韓停火的三十八度線。 窄三角形士兵雕像群展覽場地的前方是一個被小樹圍繞的圓形花崗石淺池。走道邊, 一組組石塊上可以看到當時联軍國家的國名以及當時美國和联軍在戰爭中死,傷,俘虜,和失踪的人數。 在韓戰紀念碑,有一句話語常被遊人津津樂道,那句話是「自由不是免費的 (Freedom is not free) 」,它被刻在紀念牆的盡頭上。「阿慶」同意這句話,只是在戰爭紀念碑中看到它有點傷感,自由除了通過戰爭外,聰明的政冶家們然道沒有更好的途徑嗎? 懷着複雜的心情往地鉄站的方向走,途中看到遠處美麗的「傑弗遜紀念堂」,若是時間還早,一定不會放過再親近一次的機會。或許今年的春天,當櫻花盛開的時侯,「阿慶」在再一次的享受一個西「國家廣場」的下午時,會有這種機會的。 回程,在地鐵上,「阿慶」想到,或許不久的將來,在這個「國家廣場」西半部會看到「伊拉克戰爭紀念碑」,也祈禱那將是這廣場最後的一個戰爭紀念碑。願上帝賜智慧給美國的領導者,不要把美國捲入另一場戰爭的惡夢,進而促進了世界大同。 |
|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