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3/06/16 21:43:27瀏覽217|回應0|推薦5 | |
若說到翻譯,倒是很有點意思的。不同的語言,對事物有不同的認知與解讀,要用精準的文字簡潔的表達原意,不見得是容易的事。曾經有個老師這樣說,法文的電影最容易翻譯了,反正大多數的人都看不懂聽不懂,照著譯者自己觀看的情節翻個意思有通的詞,也就差不多了。這個翻譯到底是不是原來的意思,有沒有把想表達的較抽象或有深刻寓意的意思翻到位,如果不是專攻該語言的人或是針對的是極重要的作品,或許根本沒人在意那一點點的不到位吧。 這是偷懶吧。 但更麻煩的倒不是這種偷懶,畢竟只是懶而已,就算不精確有誤差,大概也總有個八九成的解釋效果。知名的角色扮演電玩遊戲,台灣的中文翻譯是太空戰士,而原文的名字是英文,Final Fantacy,應該譯成最終幻想之類的吧,無論怎樣也和太空戰士扯不上邊。外國電影的電影名稱也常常是這樣,只要哪一個名作大賣,即使內容風馬牛不相干,只要代理商靈機一動,和原名八竿子扯不著的什麼碗糕追緝令就冒出來了。這是刻意的誤導吧?另一個例子是卡通神奇寶貝,原名是一個電玩遊戲,叫Pocket Monster,應該叫口袋怪獸吧,這個神奇寶貝的名字哪冒出來的?傻蛋記得那個片頭曲的歌詞第一句好像是我收服神奇寶貝了這樣,聽聲音啊,好像是Pocket Mon XXXX(日文)!就遊戲來說,意思應該是口袋怪獸,收服成功之類的意思吧,可能是那個天才的翻譯人員把後面那幾個應該是動詞的日文的聲音翻譯成了神奇寶貝,聲音好像還真的有點像,結果就是名詞當成動詞,動詞當成名詞,翻得一蹋糊塗啊。這是故意的誤導,真的是很故意的呢。 但我們會把我們不知道的事物,根據翻譯,來和我們現有已經的經驗結合,來了解其意義,重新詮釋成我們自身的認知。用了錯的翻譯,很可能會完全的誤解原本的意思。郢書燕說的歷史典故也就是類似的情況,用自己的方式解讀別人的東西,常常會變出莫名其妙的新東西來。英文字的意思原本大約相對中文是什麼,和其發音常常沒有正面相關。旋律叫Melody,可能就翻成了美樂蔕,翻成了這個中文呢,好像又美麗又快樂的感覺,原來的意思倒是丟得乾乾淨淨。也就是說,我們在翻譯的過程中,用音譯賦予的新的中文字,常常又被牽拖而把不相干的意思給聯想上了。結果就是增加了更多雜訊與想像,反而沒能抓到原本的意思了。 這是一種不完美,也可以說是一種錯誤吧。A等於B,B等於C,所以A等於C。如果B只是被刻意誤導或意外巧合的聯想牽拖成C,其實B和C連相似都不算,因為感覺上的誤差,也很容易有一種A差不多等於C的幻覺。 那,又怎樣? 這種誤差常常製造了一些本來不需要存在的新東西來。只是單純的小小錯誤吧?但,如果這種錯誤本身就成了某些專業的根基甚至神主牌呢?因為意外而莫名其妙變出來的怪東西往往是神祕而難以解釋的,如果把這種東西批上理性專業的外衣,喔喔,那可就不好玩了。這種一開始可能是錯誤或誤會的誤差,經過滾雪球的效果,進一步的複雜化之後,就會變成奇怪的沉重成本了,而且容易帶來奇怪的腐敗效果吧。這就不單單是意思傳達的效率問題而已了。 更糟糕的可能性是,當所有人都認為這是無可避免的,這是應該的常態,正確與精確是不可求的妄想,那很容易再會產生一個新的習慣,那就是用做白日夢的態度來解釋那些自己所不知道的,需要翻譯轉換的未知事物。那就是用妄想代替理性。我們的教育似乎教導我們要有科學理性的思考?表面上好像是這樣。但我們的社會教育似乎給我們示範的是該如何自我感覺良好呢?古人說勿以惡小而為之,我們現在人似乎是積極擁抱這種是非不分的小非小惡,來安慰自己缺乏自尊與自信的軟弱心靈呢?現在的風氣是這樣的嗎?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