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8/05/02 00:23:31瀏覽1148|回應0|推薦2 | |
看不懂,不理解。 那個,你這樣的人學不會的啦! 喔,這兩個人根本就有代溝,雞同鴨講,只是在浪費時間。 或者是,每個字,每個詞,都看得懂,看不懂也能方便的查到,但整在一起,理解起來卻十分吃力?
學習與理解這回事,其實不簡單。 要傳達意念給另一個人,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有的人會是這種態度,文字都寫清楚了,該認真仔細的讀懂是你的責任,學不會是你笨,不懂裝懂是你該死。 只有剛好經驗與習慣相近的人,才能學得會呢! 或者說,這根本是個坑,只有關係好的人,關係親的人,才會真的設法教到對方懂吧。 我們或許以為,學習思考的成效,是努力和天份兩者的乘積,但實際上,常常不是那麼簡單的。
真的要理解,需要各種前提與條件。 我們不可能憑空就學會一個複雜,龐大,而且之前一無所知的新概念。 我們的理解,只能由現有的經驗慢慢的去連結與延伸,而不能無中生有。 沒有和個人既有經驗有足夠連結的知識,就像外星人的存在一樣,是沒法拿來應用的。 沒有和自己的經驗體系連結,沒有和自己的價值動機整合的新知識或資訊,除了用來說嘴,裝逼吹牛,或者是用來惡意誘導其他人迷惑之外,還能做啥?
進一步來說,有沒有這種經驗,在街上,聽著旁邊的陌生人說話,說得很快,完全聽不懂? 必須要聚精會神的偷聽,才能勉強聽得懂他們在聊啥? 文化與思維和自己越接近,就越容易進入狀況。 而有些人聊天的內容,則是,要過了好一陣子,才驚覺對方用的是國語! 和自己經驗連結越少,同樣的訊息量,處理起來就更費力。 我們的腦袋能處理模糊情境的自動腦補判斷,變數增加,處理成本是指數型的增加的呢,這和機器處理,也頗有相通之處。 如果能夠省力的高速處理資訊,我們就能用更短的時間和力氣,處理更多資訊。
其實以上這些都是廢話。 但,溝通理解的效率低落,也是爛大街的普世常態。 更不用說,我們常常在勉強自己做覺得自己應該努力學習的新知識,不知道有多少人是越學壓力越大呢?
英文有個字,中文不太好翻,但很實用。 特別是對程式設計領域來說,這字很常見。 Context。 傻蛋是把這個詞,當作情境這樣的概念在用。 有那個情境,自然可以水到渠成的掌握對應的相關概念。 如果希望對方能夠理解自己,或學會自己希望對方學會的新概念,這是關鍵。 必須認清這個現實,不是靠努力在勤懇的態度加上高智商,就一定能夠理解應該理解的新概念。 而是要先去搞清楚,對方到底有沒有那個Context。 如果沒有那個Context,不先補上必要的基礎,對方就無法有效的由既有經驗連結到新的資訊,新的知識。
多數在溝通上用的力道都是愚蠢的。 Context的狀態到位,溝通自然順利有效。 否則,用什麼科學管理,技巧方法,都是浪費精神而已。 現代最常見的文明病,或許就是科學數字化管理吧。 很多人都用數字武裝保護自己,只要能提出數字,弄出個數字文獻的支持,就覺得這樣專業又安全了。 但這樣的人,常常在表面上的科學的保護傘下,喪失客觀的理性思考與獨立思考的能力。 很多時候,都是把焦點放在,如何讓自己受到理論的保護,與如何把責任丟給其他人而已。 目標,就只剩下數字化科學管理耶,至於管理的目的,是不是該關心整個組織的目的,對目標客戶的服務價值,那完全被當成空氣。 事實上,陷入這種狀態的人,其實就是所謂的,專業的廢物。 失去了追求目標理想的動力,失去了對現實觀察探索的好奇心,失去了服務他人,希望對他人有幫助的心,這些個所謂的專業,是一點價值也無法產生的。 這是一種文明病,能夠遏殺創造力與活力的嚴重病症。 組織越大,越容易出現。 另外,在衰退大趨勢方向的氛圍下,這種病也特別容易無形中傳染流行。 在沒有活力與成長動能的企業,老闆和管理者或多或少都有這種毛病吧。
於是乎,他們在所謂的科學管理的引導之下,歸納出問題在於溝通。 溝通很難,所以要安排管理顧問,多做訓練和文化建設。 不順利只是用力不夠,努力不足而已。 剩下來的問題,也努力過了,很努力了,沒成效,就是命運了。 強調科學管理數據統計的那些人,常常也很迷信風水算命,其實這一點也不意外吧?
溝通與學習的本質,其實就在情境。 沒有合適的情境,意念是無法確實傳達的。 而這個情境的力量,或許遠比我們想像的大。 有些組織的文化氣氛,自然而然讓裡面的人充滿活力,積極而有效率。 這種組織文化,也是一種Context吧。 對的環境,對的人,加上對的目標,才有機會能創造出點新的東西出來。
好吧,連篇廢話是對目前社會現況與風氣的一點小小抱怨啦。 重點是,確實掌握Context的應用方式,在個人學習,以及在做教學上,都是很重要的技巧。 能有效率的教會別人,是最終極徹底的學習掌握吧? 當然,用這套分析的方式在消費者心理互動上,也應該是合適的吧? 更不用說,現在很流行的工作心流狀態,也是同樣的道理。 先讓整個人的狀態準備好在一個特定的Context下,接著專注而連續的處理專屬該Context的特定任務,自然是高效而沉浸的啦! 沉浸式的思考與工作,不是什麼天份或性格,而是一種技巧呢!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