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7/05/10 19:33:54瀏覽664|回應0|推薦2 | |
[DVD]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Alfred Hitchcock【擒凶記 The Man Who Knew Too Much】(1956) 撰文/蔡瑋 充分利用影片投射做背景,大幅降低場面調度,與實地拍攝的成本、技術困難度。主人翁為一對美式中產夫妻,對於中東的飲食、宗教風俗等,具有先入為主的主觀偏見,也是殖民者心態的反映。 男主人翁為一名執業醫師,但具有冒險犯難的精神。女主人翁為退入糟糠的女明星,昔日的粉絲、故舊眾多又熱情。兩者都是寫實中又帶有夢幻色彩。男主人翁為了保全家人,在被警告不得報警情況下,一面履行旅途中邂逅的商人遇刺前的遺言,一面藉此接近歹徒,以便營救被綁架的幼兒。 關於身體的原始恐懼的元素,比如死者背後中刀,在幾度掙扎都無法自拔的情況下,在極度驚恐中死去。又如,醫師丈夫先逼使妻子吞下鎮定劑,才告知幼兒遭綁的噩耗。妻子極度歇斯底里的狂喊哭泣,丈夫動用蠻力將妻子壓制在床,又是針對女性體質的神秘的恐懼感做出的誇大表現。 視覺的驚悚效果,如男主人翁誤入標本製作商店,原本是雞同鴨講的誤會,演變成集體的肢體衝突,及一旁鏡頭帶到的野獸張牙舞爪的猙獰畫面,甚至男主人翁的手一度誤入虎口。 聲音的驚悚效果,如男主人翁被亟欲執行暗殺任務的歹徒打昏、棄置在反鎖的教堂內,他為了逃脫,攀爬教堂大鐘的垂繩,弄得一時鐘聲大作,製造了鄰近居民一陣恐慌,同時也替接下來的刺殺事件做足預示。同樣具有預示作用的安排,乃是歹徒相約以演奏會上撞鈸上場的同時,做為行動的信號。而女主人翁目擊暗殺事件當下、為了示警發出的驚恐叫聲,又是聲音的強調中的再度強調。同樣重要的是,歹徒之一的司琴、她的讀譜的動作,又有視覺兼倒數計時程序的再強調效果。 聲音的強調,有時又搭配人物的反諷,比如主人翁夫妻以向被其搭救的王子道別為由,在大使館內主動要求獻唱,一面在聽眾不知情下,用歌聲試探、通知被綁的幼兒,果然引來後者吹哨回應。另一人物的反諷情境,則是在前來酒店敘舊的眾賓客面前,主人翁夫妻或與意想中的歹徒的接頭人聯繫、或先行告退去營救小兒,最後又一家人平安出現在全然不知情的眾人面前。 女主人翁面對歹徒即將行刺王子的場面,又受威脅不得事先警告否則將加害幼兒,到底眼前的陌生人的性命重要,還是親生兒子的性命重要,一番良心的交戰、焦慮,可說是影史上的經典場景。最後女主人翁的道德感戰勝了私心,卻意外為自己贏得解救小兒的機會。同樣的良心掙扎,再度複製在負責看守男童的婦人身上。這顯示造意者的重點,不在於正派勝過反派的有形戰爭,而在於良知勝過邪惡的心理戰場。 兩個重疊的戲劇動作並陳-謀殺事件與綁架事件交叉,小兒失蹤事件與追查、阻止刺殺陰謀交纏。典型的復調結構,避免了中立的第三者的調查行動的單一、呆版。通俗劇、佳構劇的戲劇原理之上,創造出的驚悚類型影片的經典。 (20170407擒凶記) 導演: 亞佛烈德希區考克 Alfred Hitchcock 故事: Charles Bennett D.B. Wyndham-Lewis 電影劇本: John Michael Hayes 演員: 詹姆斯史都華 James Stewart ............Doctor Ben McKenna 桃樂絲黛 Doris Day ............Jo McKenna |
|
( 休閒生活|影視戲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