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06/07/29 00:14:24瀏覽1266|回應0|推薦1 | |
做筆記的方法 做筆記(take notes)是一門大學問,一般人都忽略了它的重要性及好處。 聽他人講話,除非記憶力特強,而且很用心聽,否則要將全部重點記起來是非常的困難。閱讀文章的時候,漫不經心,流覽而過的人多;全神貫注,用心精讀的人少。許多人不求甚解,自以為讀完也看懂,但是能完全理解,而且融會貫通的少之又少。總之,人們往往高估了自己的記憶與理解能力。那些自恃耳聰腦敏,無需筆記的人,最後都證明他們吃虧。 要記住他人講的話,唯一的辦法,就是用筆把重點寫下來。不要以為那些瑣碎無用,如此點點滴滴地累積,祇要紀錄得法,以後一看到筆記上的重點,不但可以將每一個片斷的記憶,併裝串連成完整的內容,而且能更進一步達到溫故而知新的效果。我看過許多自恃聰敏而不屑做筆記的人,在面臨考試或實際應用的時候,都不如那些勤於筆記,以補「鈍拙」的人。 閱讀文章,不要以為已經有書本就可以不必做筆記,事實上,查閱生字的音標及解釋(字義)之後,抄在課本上,就是筆記的一種。做筆記有兩種方法,第一種是「眉註」或「眉批」,也就是在課本的上端空白處,寫下單字、詞句的解釋或閱讀的感想與心得(漢文書籍在以前都是直行排印,內頁上端空白甚多,此處以人的面部相關位置比擬,應該是眉毛以上到天庭的位置,所以古代的華人,把寫在這裡的筆記叫做眉註或眉批)。 第二種方法是另備一本筆記簿。在課堂或書房,當閱讀到文章有好的詞、成語或句子的時候,使用一般尺寸的筆記簿把它摘錄下來,當然不會有任何不便,然而一旦出門在外,眼見耳聞中意的題材,或自己突如其來的靈感,皆稍縱即逝,要當場以文字將剎那化為永恒,則非靠隨身攜帶的小記事簿不可。小記事簿上的內容,每天回來都要謄稿整理,然後再轉記到大的筆記本或分類的筆記簿上。 以第二種方式做筆記,最好能分類。初稿用固定頁的筆記簿比較可行,按照年月日的順序,一天天如流水賬一般記載,然後再分門別類轉記到分類的筆記本上。分類的筆記簿用活頁式比固定頁式要實用多多。各種分類資料合裝於一本活頁夾,以分類的凸出標籤,方便搜尋,也很美觀。 隨身攜帶小記事簿,隨時隨地做筆記的習慣,需要痛下決心,持之有恆才能養成。一旦將做筆記變成生活的一部份,一生就受用無窮。 筆記不必實錄 四十年前(1962年),我在台灣大學法律系讀一年級的時候,三民主義教授羅綱先生要我們定期交驗筆記簿。他的評分標準是寫愈多,分數就愈高。因此,許多同學上他的課,就像速記員在做實錄一樣,一字不漏的寫,非常辛苦。對於這樣的評分標準與作法,我非常不以為然。做筆記我都祇記重點,因此,三民主義的成績就一直慘兮兮。 談人性,羅教授最喜歡以下列的故事,來印證孔老夫子的名言:「食色性也」。 有一個男嬰被丟棄在道路旁邊,一個和尚路過發現,就把他帶回深山寺院裡面收養,這個男孩也成為和尚,一直住在寺院,從來沒有下過山,一直到長大成年,都沒有見過外人。 關於這篇故事的筆記,有人拿到滿分,大概就像上述一般,一句不漏,完整的寫出來,而羅教授祇給我60分,因為我的筆記祇有六個字-「我最喜歡老虎」,似乎按字計分,一個字給十分,剛好及格,好險!全班我寫得最簡要。其實,筆記祇是彌補腦力記憶的不足。不管是聽課或聆聽演講,每個人依自己的記憶能力,去決定要做實錄,還是祇記重點。我雖然祇記六個字,但這個故事,我雖不敢說能夠倒背如流,不過已達耳熟能詳的程度。 對自己的記憶有信心或寫字還夠快的人,也可以採取下列的「精簡版」或「濃縮版」折衷一下,以減輕負擔,並幫助記憶,不過這還需要有相當的漢學基礎才行。 一、精簡版: 男嬰遭棄路旁,和尚帶回深山寺院收養為僧,從未離寺。及長,老僧囑一起進城,行前警告,山下人心險惡,務必小心。上街,見美艷少女,問師父何物,老僧指稱係老虎,專門吃人,不可近。返寺,師父問,此行最愛何物,小和尚答:「我最喜歡老虎」。 二、濃縮版: 男棄嬰被和尚收養為僧,足不出深山寺院。及長,陪老僧進城,見美艷少女,師父指稱為老虎,專門吃人,告誡不可近。返寺,師父問此行最愛,小僧曰:「我最喜歡老虎」。 附記:小乖為法務部長陳定南長子,時年十四歲。 |
|
( 知識學習|隨堂筆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