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新北市三峽清水祖師廟探微之四 雕塑上篇
2017/03/28 23:17:38瀏覽2467|回應0|推薦32

第四部分 雕塑上篇

三峽清水祖師廟的雕塑作品十分豐富且多元,除了一百多根石柱與石雕藝術外,尚有別於傳統的銅雕;此外,許多石雕上的畫作也是出自名家的手筆,「東方藝術殿堂」的稱號果然是名副其實!

抱鼓石(點圖看大圖)。

龍虎廳的門口左右各立一塊上半部為圓形的石頭,術語上稱之為抱鼓石,本來是用於支撐門軸的目的兼具門扇防潮的功能,但為了美觀,而有了造型上的修飾。但在凡事講求階級與規矩的封建時代,富貴與權貴人家的門口,方能使用圓形抱鼓石,但不管何種抱鼓石,其基本架構是上方為鼓下方為須彌座,鼓約佔整體的三分之二。有的抱鼓石上方還會雕塑獅子,增加祥瑞與威嚴之感。『註一』、『註二』

不過祖師廟的石獅,不是雕塑於上方而是在圓鼓的下方,關於此點,由於沒有文字記載,不知為何會有別傳統。

俗稱乞丐石的門枕石。

抱鼓石是門枕石的一種,多半是設於較小的門外,所以當你站在祖師廟外向內望,就會發現三川殿左右兩個門,立於門外像枕頭的石座,就是所謂的門枕石。

門枕石的裝飾沒有抱鼓石來得華麗,下方也沒有須彌座,多半以水磨沉花的雕塑方式作為裝飾手法,由於高度有如一座石頭椅子昔日的乞丐常會坐在門枕石上休憩,因之俗稱乞丐石。『註三』

三川殿前的這對石獅子相當具有故事性(點圖可以看公石獅特寫,滑鼠移到公石獅特寫圖片為母石獅)。

三川殿的中門,立了兩座石獅,雖然門外立石獅、左公右母是慣例,但左邊 ( 是以廟宇向外的角度而言 ) 的公獅當年可是李梅樹先生親手雕鑿外觀的輪廓,再由匠師雕鑿細節,據說是李先生當年與匠師溝通,兩人意見相左,便親自鑿給匠師看。李先生對藝術的堅持與功力,由此可見一斑。『註四』

雖然對於獅子的神韻,有著傳統的堅持,但是卻不代表食古不化,另一邊的母獅便是最好例證。以往,石獅的雕塑有個「公的開口戲彩球,母的閉口撫幼獅」的潛規則,但李先生卻認為男女應該平等,所以,三峽祖師廟的母獅便開了口,並影響到其他廟宇。『註四』不過網路有流傳一個母獅開口的版本,指出清末慈禧太后主政,自此婦女能頂半邊天,因此母獅不再閉口,與公獅享有開口的權利。從歷史的脈絡找些稗官野史閒嗑牙,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在進三川殿之前,門旁的壁堵也是展現廟宇風華的地方,將腳踏進門檻之前,不妨停個腳步,細細端詳牆壁上的藝術之美。

不管哪座廟宇,從三川殿進出皆是龍門進、虎門出,踏進前或是走出後,都會發現牆上刻飾著許


壁堵到底有那些玄機呢?請看?

多不同圖案,乍看之下很像積木般地一層一層往上疊。小丌是拍攝後撰寫文章找資料才發現,那面牆還藏有不少學問,功課沒做足,照片自然就有些落漆!

櫃檯腳多半雕有饕餮紋飾。

牆面從最底部由下而上區隔為櫃檯腳、裙堵、腰堵、身堵、頂堵與水車堵,聽起來是否跟紙牌遊戲十三張有點相似,不過十三張只有三堵,呵呵,神明面前還是別說賭博之事。

牆面的最底部,是一堵牆的基石,其紋路裝飾很像櫃子的底部,因此被稱之為櫃台腳。祖師廟三川殿外的櫃檯腳被門檔擋住,虎門尚可略窺部分,那個圖騰真的很像櫃檯腳唄。網路的資料說,櫃檯腳的圖騰是暗藏一隻饕餮,也就是櫃檯腳上方邊緣的那個圖騰。

裙堵與腰堵(右圖為龍門)。

往上是所謂的裙堵,龍門是麒麟、虎門是大象,雖說古人會以與吉祥字彙的諧音物件雕塑於牆上,但是小丌還是不甚了解大象代表的涵義,只能囫圇吞棗地說:總之都是隱喻吉祥,既然是隱喻,當然不能明說,呵呵。

再往上,一塊橫條狀的裝飾,稱為腰堵。若以人比擬,裙堵代表下半身,下半身的上端則是腰部,所以,這部分自是扁長型。通常,腰堵不會裝飾得很華麗,祖師廟的腰堵是以畫家的畫作以水磨沉花的方式雕刻。

身堵(右圖為龍門)。

再來就是身堵,也是一堵牆的重心。通常龍門雕龍、虎門刻虎,在這個架構下演繹出一個壁畫故事,但才疏學淺的小丌尚不懂祖師廟的身堵圖騰涵義。也因為左龍右虎,身堵又稱龍虎堵。

頭堵(右圖為龍門)。

最上頭自然是頭堵,但是祖師廟頭堵上方照理說是以泥塑、交趾陶為主的水車堵,但它卻是石雕,所以小丌也搞不清楚這部分該如何稱呼,還請見聞廣博的網友告知。

看完壁堵後可別急著進入,視線向外延伸,你還可以看到圖案相當豐富且多變化的墀頭雕塑。由於硬山式的山牆本無出檐,若因造型需要需要出檐,為了強化檐柱,在檐柱外部再砌上一面牆體,牆體的上端就是墀頭。也因位置顯著,墀頭部位的裝飾也成為建築上的重點。『註五』

墀頭是屋宇裝飾的重點部位之一(點圖可以看正面特寫)。

三川殿外的墀頭雕塑,側面與正面的圖騰可是有連貫性的,而且還可以看到最常見的「憨番扛廟腳」的圖騰。為什麼從南到北的廟宇,都可以看到憨番扛廟腳的圖騰呢?網路上的說法眾說紛紜,但是最普遍的說法是當時台灣被荷蘭人統治,為了抒發心中的不滿,所以匠師有了這般的阿Q構想。

看完了墀頭,是否發現柱子上端有個木雕,很像小時候畫畫時的船型輪廓,術語稱為雀替。根據《中國建築圖解詞典》的解釋,建構於樑與柱或枋與柱的雀替,在於替柱子分擔上方的重量外,還可以提高樑頭的抗剪能力,讓屋頂更為牢靠。『註五』

雀替上的木雕皆是各種忠孝節義故事(點圖可以看大圖)。

宋元時代的雀替,功能大於裝飾,在造型上十分簡樸,但隨著時代的演進與人文風格的淬入,雀替除了原有的功能性外,也賦有裝飾的目的,讓屋宇更顯豪氣。『註五』

廟宇的雀替,除了既有的紋飾與動物圖騰外,兼具教化的雕塑更是不可或缺。像三川殿門柱上的雀替,最右邊的人物雕塑就是岳飛背刺精忠報國的故事,另一邊似乎是包公審案。不過坦白說,廟宇上的雕塑故事多不勝數,廟方若沒有有系統的建檔,其實也很難看出所以然來。

龍虎廳的壁堵雕工不下於三川殿。

看完三川殿,再瞧瞧龍虎廳的壁堵。雖說前殿三川殿為主、龍虎廳為副,但是龍虎廳壁堵的雕工可不遜色,甚至比三川殿的壁堵來得富麗堂皇。龍虎廳的裙堵與身堵,與三川殿同樣是採深雕刻的方式,但是在層次與複雜度上,卻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可惜被欄杆隔離,無法細看雕塑之美。

銅雕是三峽祖師廟的另一藝術特色(圖為楊震畏四知壁畫)。

踏進龍門廳,右手邊的壁畫與一般廟裡的壁畫一樣,都是刻畫古代各種教忠教孝的故事,為什麼呢,在封建時代,書是少數人的特權,一般百姓多是文盲,加上廟宇是古代個地方人士的心靈慰藉處所,因之也擔起教化百姓的功能,所以,會雕塑大眾耳熟能詳的忠義故事,透過敬畏神明的參拜,傳達教化的目的。像龍門廳右手邊的楊震畏四知的壁畫就是一例。

祖師廟特別之處,在於這些壁畫是銅雕,而非石雕,這項創舉不僅在當時別樹一格,就連今日也是少見!除了壁畫採銅雕外,三川殿門板上的風、調、雨、順四大門神,亦是採銅雕的方式為之,甚是特別!

三川殿的門屬於狹長型,若要將門神滿版放在門扇上,肯定會變形,但若依照身高比例,天與地又會太空,因此,李梅樹先生在設計上將門神踩在龍上,既可以化解門板的先天限制,又可以讓門神神氣活現!可惜小丌用的是傻瓜相機,且門扇開啟加上現場燈光不足,照片拍得黑濛濛地,甚是可惜。『註七』

三峽清水祖師廟以廟內多柱著稱,正殿的柱子更是精彩,而且除了雕工繁複的柱子,左、右護室的牆面也是讓人驚嘆的石雕藝品,這部分,下一篇再來欣賞。

註釋  

註一:每日頭條網站文它是非富即貴的符號文化 -- 抱鼓石

註二:中國建築圖解詞典56頁。

註三:探訪台灣廟宇網站子項目廟宇建築

註四:年代新聞廟宇印象--李梅樹 三峽祖師廟 II

註五:中國建築圖解詞典19

註六:中國建築圖解詞典101頁。

註七:年代新聞廟宇印象--李梅樹 三峽祖師廟 II

( 休閒生活旅人手札 )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iggysan&aid=9940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