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讓儀式感豐富你的生活
2018/07/06 01:24:20瀏覽132|回應0|推薦0

年輕的時候看過”紅頂商人胡雪巖”這本書,有一段印象深刻的是描述年少的胡雪巖不論生活多麼困頓,但永遠衣裝平整乾淨一絲不苟。我們小時候出門時,母親總要檢查我們的服裝儀容是否得體,哪怕只是跟同學出去玩。以前不懂,大了以後發現這不僅僅是教養,更是對別人的尊重;而在”打扮”的同時,無形中也培養了我們的自重和自信。

我們華人常常把不修邊幅看成是帥氣、有藝術家氣質,卻忽略了真正的大師或許在家時如此,但出門也必修整一番;也不見上流社會的聚會有哪一個人是邋邋遢遢的,縱然不一定非要盛裝或光鮮亮麗,但整潔、合宜、線條還是不可不顧及。讓自己感覺舒服外也讓別人看得舒服,而所謂”得道多助”,必然也會隨之而來。

在更大範圍上,把自己整理好,自然會有較好的審美觀,也會更有自制力,明白什麼才是美、什麼不可為!一個人不論學歷,如果連穿衣這種”小事”都能管理得好,當然就有可能把其他事管理好。

除了衣著,還有一個比較不被人提及或許多人不屑的事,在我看來卻同樣重要,而且道理相同,那就是”儀式感”。畢業有畢業典禮、國家有國慶紀念,儀式並非只是宗教獨有。

在”小王子”童話中有一段小王子和狐狸的對話十分貼切:

狐狸:你最好每天固定的時間來,比如說,你下午四點鐘來,那麼從三點鐘起,我就開始感到幸福。時間越臨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點鐘的時候,我就會坐立不安;我就會發現幸福的代價。。。所以應當有一定的儀式。

小王子問:儀式是什麼?

狐狸:它就是使某一天與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時刻與其他時刻不同。

其實牠只具體地解釋了什麼是儀式,但我要加一句:是要有身在儀式中的臨場的對儀式的恭謹態度。日常生活中我們不知不覺地都身處在各種儀式當中,像上面說的各式典禮,還有婚喪儀式、和各式各樣的”規矩”都是。當我們遵守了規矩(哪怕有時只是遷就),也就有了儀式感,有儀式感的人為人處世事自然不易逾矩,甚至旁人也會另眼相待

西方很多地方十分重視晚餐,至今一些家庭還保有晚餐時須全員到齊才可開動的傳統,往往必須衣著整齊、正襟等待。中國人古時大家庭三餐都如此的也很普遍,可惜現今就沒那麼多”規矩”了,在我看正因沒了規矩,導致民族日衰國家日弱。我在美國麥當勞曾看到兩次令我印象深刻的景象,感觸良多:

一個週日中午,大概是剛做完禮拜,有一家人上麥當勞就餐。當大家點完餐後,父親就帶著三個年約七八歲至十幾歲的孩子找位子坐定,當時我很奇怪為何媽媽沒有過來,原來媽媽在等候餐點及付錢,然後拿著托盤一次次送到每個人面前,小孩除了最小的碰了碰包著的漢堡外,沒有人碰食物更不用說打開漢堡開吃,直到那個媽媽也坐定發話才開動。起初我以為在這大而化之的美國不可能有這種事,但我後來又遇見一次同樣情形才相信美國不乏這類有教養的家庭。在電影中我們也會看到媽媽在餐桌旁分配食物、爸爸在感恩節切火雞,這些就是儀式,參加者也行禮如儀就是因為有儀式感,有儀式感的人讓生活成為生活,而不是簡單的生存。

還有一個題外話:西方人很少有”共食”的習慣,這和東方人好東西就要與好朋友共享的觀念截然不同,同在一起吃飯不管是吃中式的還是西式,不替同桌夾夾菜或不拿塊自己盤中的好料給別人就顯不出誠意。我無意評斷孰優孰劣,只是民情不同罷了,但有一件卻值得我們學習:美國人不管男女老少到餐廳點餐一定會點飲料,哪怕在速食店可以續杯的地方都絕對是一人一杯,絕不會”一杯分分就夠了”或者"孩子喝大人的就可以了"的情形,我認為這不是浪不浪費的問題,而是對每個個體的尊重,當然那些為了貪小便宜而為的人就不去說了。

日本幼稚園就開始訓練小朋友上課穿什麼樣的衣服、體育課穿什麼、吃飯換什麼、午睡又得穿睡衣,一個小朋友上個幼稚園要準備應付至少四種不同”場合”的制服,不但如此,還必須自己換裝自己收拾疊好,如果換成是華人家長恐怕會認為多此一舉吧?但從小培養起來的習慣和儀式感對日後的人生具有絕對的影響,當社會人人都是”衣冠楚楚”,行為又怎會偏差?社會怎會不和諧?

( 創作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ier4all&aid=113071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