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09/07/28 17:44:21瀏覽2769|回應0|推薦0 | |
【前台中大里仁愛醫院皮膚科主任 陳明仁醫師】 歷史故事 乾癬 (俗稱牛皮癬) ,是一種慢性反覆再發之皮膚病變。在遠古就有記載,由於不易治癒,加上古代醫學知識未開化,誤把乾癬與痲瘋病並列為「汰糕」(骯髒皮膚的意思),由於身上可怕的皮屑病變久治不愈,造成瘟疫會傳染的迷信與恐慌,人人遇之走避,病患注定一輩子受親族鄉里的排斥與隔離,沒有社會地位,是一悲劇性的疾病。古代希伯來人還規定此種病患走在路上,須大呼:「不潔淨,不潔淨!」,好叫他人早早走避,以免傳染。病患若私闖入城,被發現時可能遭私刑亂石打死。 遺傳與罹病率 事實上乾癬是一種慢性皮膚病、但不會傳染。只會在自己身上不斷蔓延擴散。有遺傳性,可能是多因子式遺傳,所以病患常具有家族性,例如乾癬患者,他的兄弟姊妹罹患乾癬之比率為7。8%,若父母親之中有一位患乾癬,所生子女罹患乾癬之比率為10-16%若雙親都罹患乾癬,子女就有30-50%可能會罹患乾癬。全世界約有1-2%人口患有此症 (歐美1-2。9%;中國人0。18-0。3%) ,但近年來亞洲人發病率有逐步攀高的趨勢,可能與工業化、飲食或生活習慣改變有關連。也有人認為疾病與內分泌有關,因為青春期及更年期發病率較高。但是女性病患在懷孕時病情會改善,而懷疑本病可能與內分泌有關。 古籍之「銀屑病」 古代中醫稱之為「銀屑病」,因為皮膚病灶紅色斑塊,因上皮生長的代謝率太快,只見大量銀色鱗屑紛紛脫落,所以又稱之「銀屑病」。目前大陸以銀屑病稱之,學術交流時只需搞清楚「銀屑病」就是「乾癬」。 乾癬發病之誘因與適當之保護措施 有很多因素會誘發乾癬發病或惡化病情,例如:外傷,過度曝晒日光,感染,藥物,心理壓力。 所以必須勸告病患,避免肢體受傷,受傷部位易誘發出一新的病灶。常見部位如手肘,膝部易碰撞關節部位,嚴重者需善加保護,譬如外出、運動時穿護肘、護膝,保護。外出記得擦防曬,避免過度曝晒。減少呼吸道感染或扁桃腺發炎的機會,以免誘發此病,譬如流感期間盡量少到人多之公共場所,學習戴口罩保護喉嚨呼吸系統。避免不當使用藥物,以免藥物反應加重病患負擔,誘發皮膚病灶。保持心情輕鬆,生活適當的紓壓調節,緩和緊張情緒,避免壓力過大或過勞。 乾癬侵犯部位 乾癬常見侵犯部位有皮膚、頭皮、指趾甲、關節。 皮膚病灶呈現少數或汎發紅斑塊、銀白落屑,搔癢;頭皮下常暗藏厚厚的角化脫屑痂皮;指甲或趾甲的甲板變形、變厚、黃褐色變、表面粗糙、有時甲板前端還會脆裂掉屑。此時最易被誤診為黴菌感染之甲癬,冤枉的吞服了三個月的抗黴菌口服藥,結果趾甲的病灶依然故我,一點也沒好轉,此種誤診誤療情形在非皮膚科專科醫師常發生,因為兩者的外觀幾乎一模一樣。約有百分之七的乾癬病患會合併有關節病變,也常被誤診為風濕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治療重點是:除了關節症狀治療,乾癬本身也須同步治療,病情得到控制,指(趾)甲及關節病變才會得到真正的改善與好轉。 有時乾癬微小初期病灶,隱藏於肚臍、耳朵、指縫、或頭髮覆蓋之頭皮內,此時考驗醫師之功力,看診時勿忽略隱微之小病灶,才能小兵力大功,得到正確得診斷。門診就有一病人在外被當作濕疹皮膚炎治療,卻一直治不好,直到來診仔細皮膚檢查,發現肚臍眼有銀白色脫屑之標準乾癬症狀,才得到正確之診斷,加上光照治療,進而病情也穩定好轉。 醫療資源消耗社會成本 乾癬是一慢性疾病,病人須花費不少時間與金錢來看診治療,難免會影響正常的工作,減少社會有效人力資源的利用。嚴重病患無法正常成家立業,納入正規社會運作,就業障礙,遺留多少社會問題。 個人心理障礙 皮膚疾病的破像,造成自我形象受損,自尊心低,無信心,對社會環境適應力受到考驗,無形的輕視,排斥,與社會的疏離感,若無法自行排解,須尋求醫師、心理師、社工幫助,加強心理輔導,抒解心結。 乾癬的治療重點了解:
治療方法:
乾癬是一慢性病,好比高血壓或糖尿病,只能控制,不易根治,須長期治療。尋求正規皮膚專科醫師治療,勿採偏方、不明草藥,信任醫師,了解疾病之發病、病程發展,與醫師合作,採取最適當之治療方式。灌輸正確觀念,去除迷信,乾癬不會傳染,無庸恐慌,不須隔離,勿吝於給病患心裡支持,讓疾病得到控制,才有痊癒的機會。 |
|
( 不分類|不分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