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黃氏源流
2020/10/08 14:14:24瀏覽2072|回應0|推薦0

黃姓源流(紫雲傳芳、東石傳芳。檗谷傳芳、永坑傳芳四大派)

各位黃氏宗親好:


    目前居住在線西鄉黃姓子孫人數最多之四大堂號紫雲、東石。檗谷、永坑【或稱傳芳或稱衍派】因堂號有別,對源流淵源各有說法,謹將個人收集之此四大衍派之源流整理如下,以供宗親參考指正:


黃姓是我國古老而著名的大姓。黃之原始本義指:“佩玉”,它發源於遠古時代東夷嬴姓少昊集團中的黃夷。《史記》載,嬴姓後裔分封達14國之多,黃氏即其中的一個分支。黃姓尊少昊為遠古始祖,以伯益為血緣祖先(一說陸終)。在夏初伯益後裔在今河南潢川地區建立了一個黃國,歷經夏、商、周,直至西元前648年被楚國滅亡,子孫以國為姓。


黃姓望出江夏郡, “江夏傳芳” 為後世天下黃姓的總郡望(總堂號)。


江夏郡地域為今湖北省雲夢縣周圍。戰國楚相春申君黃歇第七代孫黃霸,淮陽陽夏(今河南太康)人,漢宣帝時曾官“穎川太守”。黃霸六世孫黃況為葉縣令,立籍江夏。黃況生黃香,八十一世黃香、字文強,是我國古代24孝子之一。章帝元和元年(84),皇室為千乘王劉伉麗舉行落冠大禮時,特召黃香參加,然後對諸王說:此“天下無雙,江夏黃童”,並御書“江夏黃香、忠孝兩全,天下無雙”,賞賜給黃姓家族。逝後葬於江夏安陸源口。今晉江青陽霞浯浯江黃氏家廟,有聯曰:“駿績西京穎川第一(指黃霸),彪文東觀江夏無雙(指黃香)”。即概括了這兩位黃氏先祖的業績。江夏黃氏是黃氏家族中地位最尊、影響最大、支派最繁、人物最顯貴的顯赫望族。黃氏古代雖有多處郡望,但因江夏黃氏興起最早,“江夏”遂為後世天下黃姓的總郡望。


西晉後期,惠帝昏庸,八王之亂後,又五胡四起,中州板蕩。時八十九世黃知運,任永嘉(今浙江溫州)守,有子黃彥豐(元方),任晉安(今福建大部分地區)郡守,為避亂遂於懷帝永嘉二年(308),舉家入閩,即史志上所稱的衣冠八姓入閩之一。黃彥豐卜居福唐(今福州市)黃巷,九十世黃彥豐即為黃姓入閩始祖。因居於晉安郡,派下子孫又稱曰:“晉安黃氏。


其後歷傳至第十一代(一百世)沖公有黃崖、黃岸兩子,崖入泉州,生守恭,傳閩南紫雲黃氏一派,其十一世孫為東石黃氏肇始祖;岸入莆田,傳莆陽黃氏一派子孫繁衍成前黃(又分東黃、溪兩支)、後黃三大支脈。莆陽黃姓衍傳泉州達數十支派,而遷晉江的則主要為龍溪(又分檗谷、永坑、玉湖三支)、金墩等派。

紫雲黃氏(沖公>崖公>守恭公為紫雲派始祖)


 (一)紫雲黃姓始祖黃守恭(629—712),父黃崖,隋末自侯官遷南安,卜居縣豐州東南郊(今泉州鯉城區),生守恭、守美。守恭公少習詩書,博通經史,馨蜚士林,時稱“郡儒”。他為人倜儻尚義,樂善好施,濟貧扶危,鹹稱“長者”。唐垂拱二年(686)守恭因感桑蓮肇瑞,遂舍宅建寺,寺殿建之時,曾有紫雲覆地,因名紫雲大殿。寺初稱蓮花道場,開元26年(738)始稱開元寺 ,後方為紫雲家廟祖廟。守恭元配李氏,生四子:曰經、曰紀、曰綱、曰綸;長子經居縣北蘆溪(今屬南安市);次子紀居縣東黃田(今屬惠安縣);三子綱居縣西葛磐(今屬安溪);四子綸居縣南坑柄(今屬同安縣);繼配司馬氏生五子,緯居漳浦南詔(今屬詔安縣)。共以“紫雲”為堂號。裔孫遍佈泉州各縣市,為八閩名族。


    紫雲黃姓全族字行(昭穆):先人貽禮則,奕世種書田;文章昭國瑞,忠孝本家傳;行達明新學,修崇德性堅;安份躋仁壽,謙光樂太平;多福其自取,丕承乃後賢;以斯善繼述,振續億萬年。


南安紫雲派:黃守恭長子黃經諱剛裕,字介夫,號逸庵,奔徙南安蘆裏隍山,又名黃山 (今蔡厝村),為南安紫雲黃氏始祖,蕃衍七世至黃春郎兄弟三人避難入呂洋,唯春郎有傳,遂奉為呂洋一世祖。至元至正年間黃志通始由南安呂洋遷入晉江金井古安肇基。


    惠安紫雲派:開基始祖為黃守恭次子黃紀(658———?)。黃紀名克紀,廷紀、明公,角廉,字道夫,號散湖,於垂拱三年徙居先祖黃道隆住過的縣東的黃田裏(今屬惠安張坂鎮後邊村),又稱錦田。至明代,已形成24個支派。


    安溪紫雲派:始祖黃綱,又名克綱,字善感,號出軒(661———737),肇基於縣西葛盤頭(今安溪鳳城),後有十六世孫黃原福於明太祖初攜子黃維清暨侄寧兒由安溪入晉江四十七都羅溪鄉養鴨為生。子黃維清明洪武乙醜年(1385)進士及第,官居江西九江知府,侄兒(即伯齋公)遂建家立業,開拓羅溪,為羅溪黃氏始祖。1966年,因建水庫,有裔孫60人自羅溪洪四村遷入晉江紫帽、陳埭西濱。


    同安紫雲派:開基祖黃綸,又名肇綸(669———755),字彬夫。垂拱二年,黃守恭舍宅建寺後,從匡護禪師言,黃綸遷入縣南坑柄(今同安金柄),遂為同安紫雲派始祖,傳至二十三世孫名曰宏隆(即黃護)開基晉江縣安海鎮黃墩。黃護勤勞經營成為富商,生平為人急公重義,樂善好施,建炎四年(1130)舍地建安海鎮鰲頭精舍(石井書院)即今之朱子祠,其仲孫黃仕南,於景炎二年(1277)組織募兵抗拒元兵,掩護宋幼主端宗南遷,功封散騎千戶侯,旋肇基桐林,尊黃護為一世祖。其九世孫禮正束、禮正伍昆仲分衍台灣澎湖 菜園及台南竹滬。昭穆字行(自一世起):護逸仕子,仲彥慶秉,辛汝集文,培錫漢茂,耀祖榮親,禮讓傳家,寶詩書榮,國珍高明,希聖哲忠,孝慕君親,道義毓馨,德謙勤固,潤身箕襲,丕克紹奕,世展芳春。燈號:紫雲衍派


(二)東石黃氏【守恭公>紀公>二世>仁裕公>>>>>>>>>十一世章公為東石派始祖】


據《東石紫雲黃氏淵源簡史》載:守恭次子“紀公,居惠後邊鄉,傳七子,至三世仁裕公,有女名婉姑為皇后,生太子唐僖宗,冠年同母回惠謁祖省親。自城東門二十里鋪錦至祖祠,乃改後邊村為錦田,以榮美其鄉也。十一世章公由錦田遷居來東石,為東石肇基始祖。傳至四世資和公,人郡庠稟,貢生出身,匠首傳家。明永樂間奉旨督造皇城宮闕,周旋王事,五年告竣,旨賜六品軍工,帶職還鄉,榮歸後複營私第,在宣德元年丙午年(1426) 起蓋本宗祠。”“四世資和公……舍地與神,新興嘉應廟,自宅鑿井,得玉如瓜。延請明師,捧吉點地,建築本宗。


黃氏族譜與東石許多族氏的譜牒一樣,因為經受明嘉靖倭亂和清順治、康熙遷界的兵燹,關于明代的世系記錄大多缺失,後來重新修譜,對這一時期的人物行述多語焉不詳。黃氏族譜僅記其開基祖黃章徙自惠安錦田,生三子:元立、肇立、本立,傳衍為東石黃氏三個房份。


清順治年間,鄭成功據福建沿海抗清,且以東石作為一處軍事要點。黃氏家族不可避免地被捲入鄭、清交戰之中。時在鄭軍中任職的黃赓鴻兄弟。黃赓鴻(1602—1666),諱日炳,字繼登,思泉次子。鄭公聞之,知父忠正賢能,遂使任掌保庫,發洋船務。文奔馳不暇,使弟沖宇代掌庫事……鄭公偵知父為鄉人感服,催為總約,加為沿海都總約,理正副、兼理文武餉務等事……因客潮舟,道至平和,感疾卒于客寢。”黃赓鴻兄弟之後,隨鄭氏遷居台灣。


其時投向清廷,建功受賞者亦不乏其人,如譜記黃氏二房長支九世“石庵,衷正公長子,清康熙丙午年(1666)誥封奉議大夫。”“滄洲,生萬曆乙卯年(1615),清康熙戊申年(1668)誥贈文林郎。”“鶴洲,衷正公三子,清康熙己酉年(1669)誥授中憲大夫。”“穆甫,衷正公四子,生天啟乙丑年(1625),清康熙乙卯年 (1675)左都督,匾書大鎮國。”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台灣收入清朝版圖,海疆平定,黃氏族人漸歸故里聚居,亦有一些徙居南安牛踏埔、石井寮、大盈的族人定居是地,至今衍為當地大姓。


黃氏在東石以居住角落分為下邊黃、前頭黃、海墘黃、園前宅、西郊黃;自十一世起續編昭穆為:“先人貽禮則,奕世種書田,文章昭國瑞,忠孝本家傳,行達明新學,修崇德性天,安分躋仁壽,謙光樂太平,多福其自取,丕成乃後賢,以斯善繼述,振續萬億年。


自康熙年間起,族譜即出現諸多族人遷台的記錄。如十二世“人”字輩有“人鎮,神主在台。”“人魁,文麟公五子,考妣神主均在台。”“人會,高聘公次子,住台。”“人成,住台蚵仔寮。”“人廣,文璋公三子,生康熙甲戌年三月初六,卒雍正己酉年三月初  二,葬在台灣鳳山 縣萬丹赤嵌山三抱竹。”等內容。據不完全統計,十二世“人”字輩住台者11人,十三世“貽”字輩住台者20 人,十四世“禮”字輩更達40餘人。住居的村莊分別有蚵仔寮、番仔溝、賴內、竹扈莊、徑口厝、侖仔腳、鳳山 、鹿港 等,此外還有不少人未知遷徙去處。


據載,東石紫雲黃氏在明宣德元年(1426)起蓋宗祠,迨清乾隆年間,由黃中驄倡修,出祖廣東族人黃志弼獻資重建。祠堂曆久損壞,1993年又由旅外僑胞族賢黃種堆、黃種乾鼎力集資,于原址重光祠宇。【位於晉江市東石鎮】


(二)莆陽黃氏(沖公>岸公為莆陽派始祖)


    莆陽即今福建莆田別稱。莆陽黃氏始祖黃岸(674———756),字宗極,公孝弟純篤,尤刻志學問,少俊逸,能文章,長於敘事,擢才德兼全科,初居史館,知者薦為桂州刺史,禁暴緝姦,吏民思之,千里肅然,曾建獄祠,尋擢內府,將任以相國,公忠攄誠,遂陳十要道於明皇,帝復出公守桂州。而公以疾致仕,以侯官阛阓,非詒厥孫謀之地,於是偕子閩令黃謠遷莆之涵江,曰黃巷(即今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及卒,侍議使以訃聞,朝廷哀之,下制秩其官,為金紫光祿大夫,封開國公,謚忠義。子謠、典、樂,子孫繁衍成前黃(又分東黃、溪兩支)、後黃三大支脈,派下裔孫英才輩出。《中華姓氏通書‧黃氏》作者劉佑平讚稱“東南望族”。莆陽黃姓衍傳泉州達數十支派,而遷晉江的則主要為龍溪、金墩等派。


    同處晉江,檗谷黃氏與紫雲黃氏源本同而派系分。檗谷黃氏的明永樂《族譜世系圖序》云:“謹按黃之先,出自黃帝,其後為少昊,為颛顼。而顼之曾孫日陸終者,分封于黃,遂以國為氏。故天下黃氏,莫不本于斯焉。“唐末有諱岸者,先光州固始人也, 避地居閩。其後有諱泰者,仕南(原文如此,疑為南唐)為宰相。時閩亂,建議平閩,功成不居,遂辭官而隱于泉。及卒,葬于柰湖山之原,其子孫散在福、興、晉、惠。”“有黃琮、黃瑀者,亦宋紹興進士。琮除晉江令,瑀授永春令,皆有善政聞于世。瑀後擢侍禦史,娶仁和里邱氏女為繼室。生子諱龍,舉進士,除龍溪令。後免官,從母歸于仁和檗谷,樂其山水之勝,于是占籍焉,因自號為檗谷逸叟。而琮之子孫亦有徙而從之。”


龍溪派:(沖公>岸公>>--->泰公>瑀公為始祖>龍公)


居今福建省泉州市晉江市東石鎮檗谷、永坑、玉湖(湖頭)三村,古號稱“三鄉黃”。其開族始祖黃瑀,宋紹興間進士,授永春令,有善政聞於世,後擢侍禦史。瑀娶晉江仁和里邱氏為繼室,生一子曰龍。


黃龍舉宋進士,授龍溪令,愛檗谷山水之美,松柏之幽,辭官從母歸仁和里,隱居其地,自號:“檗谷逸叟”。其生三子,曰:仙錫、仙舉、仙逸。


玉湖派:(沖公>岸公>>--->泰公>瑀公>龍公>長子仙錫公為始祖)仙錫分支後坑,後再分湖頭村。


檗谷派:(沖公>岸公>>--->泰公>瑀公>龍公>二子仙舉公為始祖)仙舉守祖世居檗谷。


永坑派:(沖公>岸公>>--->泰公>瑀公>龍公>二子仙逸公為始祖)仙逸遷南漳北溪頭觀音 山,生子二:念楚、子田。念楚定居溪頭,子田分支晉江永坑村。


歷代子孫繁衍,名人輩出,成為邑中望族。檗谷黃氏於明、清兩代仕宦者特多,如明代黃潤,正德庚辰進士,歷任至山西布政司左參政。黃剋復封戶部主事,祀鄉賢祠,著有《太極圖說》等書;黃景昉,天啟乙丑進士,位至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著作有《國史唯疑》等17種154卷數百萬字;黃景明,崇禎甲戌進士,任廣西按察使司,提督學政右參議;黃景曦任遊擊;黃景昭任知縣;黃景曄任溫州別駕。明代狀元劉子壯為以上五兄弟題匾:“竇桂傳芳”。明進士黃萼,清代光緒三年進士黃登瀛,光緒十五年進士黃玉書,清代黃張國平臺有功,任左都督鎮守福建南日、南臺等地。三鄉黃氏,歷代子孫繁衍,迄今已達6000餘人,而移居外地者眾多,如我國的港、澳、臺地區以及美國、加拿大、馬來西亞、新加坡 、菲律賓、泰國等國家,其中尤其以移居我國的台灣省為多。據族譜記載,清代移居台灣的族人就有3000多人,分佈於彰化、高雄、桃園、雲林、台中、嘉義數十城鎮。1993年台灣宗親回鄉謁祖時介紹,在臺人口已達數萬。而在本省還分支同安何宅,南安官橋曾莊,廈門市,泉州城內,晉江安海鎮、東石鎮、深滬鎮。


檗谷黃氏一族於明朝由其先祖相國黃景昉恭請崇禎皇帝題定昭穆字行:


左聯:“大宗景知,亮際鐘英,毓秀呈奇,共襄太平,佐國文章,恭逢聖明;


右聯:    仲甫可原,勉此翼為,嘉猷達尊,祖德孫思,若其有志,夫亦致斯。 燈號:龍溪傳芳。(註:左右聯輩分互為對照,如毓秀呈奇對照嘉猷達尊,奇字輩與尊字輩為同輩。檗谷與永坑派現同用此昭穆,但此昭穆前並不相同,原因尚待考就)


自康熙年間起,族譜即出現諸多族人遷台的記錄。如十二世“人”字輩有“人鎮,神主在台。”“人魁,文麟公五子,考妣神主均在台。”“人會,高聘公次子,住台。”“人成,住台蚵仔寮。”“人廣,文璋公三子,生康熙甲戌年三月初六,卒雍正己酉年三月初  二,葬在台灣鳳山 縣萬丹赤嵌山三抱竹。”等內容。據不完全統計,十二世“人”字輩住台者11人,十三世“貽”字輩住台者20 人,十四世“禮”字輩更達40餘人。住居的村莊分別有蚵仔寮、番仔溝、賴內、竹扈莊、徑口厝、侖仔腳、鳳山 、鹿港 等,此外還有不少人未知遷徙去處。


清末民初,檗谷黃氏又出了一個有名的華僑實業家黃秀烺。黃秀烺 (1859—1925),字猷炳,祖輩自明嘉靖間由東石分居深滬。秀烺早失怙恃,旅菲謀生,奮鬥多年,成為菲華巨商。清光緒二十五年(1899)回國,在廈門開設炳記商行、錢莊。捐資得封一品中憲大夫。民國初年又曾捐修泉州西塔,捐資平息閩南數起宗族、鄉裏械鬥,頗得鄉梓稱譽。屢獲國民政府“熱心公益”、 “急公好義”題褒。民國五年,黃秀烺費銀25萬在檗谷村郊營建家塋一座,稱“古檗山莊”,邀海內外名家題詞刻石藏于其中。成為國內少見的民國名家書法刻石珍藏。今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


檗谷黃氏宗祠始建于南宋淳熙癸卯年(1183),宗祠屹立村中,後有三台石,前繞九曲水,周圍丘陵環抱,山川毓秀,結穴稱為“犀牛望月”,義名“五虎朝金獅”。祠宇坐北朝南,由門廳、廡廊、正廳組成,宏敞高大,自明代起即“稱濱海冠”。其前門高聳,門前緩坡砌成七級埕階,人踞堂案、遇晴天開霽,風日妍和,可遙望案山之南海水一抹如痕,若拱似抱。術者謂其名“玉帶”,可主富貴。明代,族人還曾在案山覆釜墩上建文塔一座,黃景昉題句日:“本是覆釜墩,化作掞天筆;風動海濤驚,疑是蛟龍出。宗祠自建造以來,曆代裔孫承先啟後,數次重修。明萬曆戌申(1608年)年,族賢黃道華、道開捐修一次,“飾所未備。外嚴柵闈,內壯唐甓。”清康熙初年因遷界廢祀,後重新起蓋。。


據族譜記載,檗谷黃氏大量遷居台灣始自清康熙年間黃氏十四世“知”字輩。


如《檗谷黃氏長房份族譜》記:長房長大光公派,“知雲之四子亮光居台”。長房二大美公派,“知辰,景科長子,在台”。 “知蘭……死在台南路大林埔”。 “宗華,名宋,號國英,清投誠授守備,歸農……現在台灣黃檗寺僧,法名繼成,又名圓寂。起蓋大宗,捐銀四十四兩”。


祠堂修畢,時有檗谷黃氏遷台裔孫前來謁祖。據台中市北區永興街黃呈安來檗谷黃氏大宗祠謁祖時介紹:台灣草港中莊、草港頭莊、草港烏瓦厝、草港頂山 寮密集二千餘家,還有彰化線西鄉頂見口、下犁、寓埔、塭仔、溝內等五村黃氏都是檗谷之後。


 


邵武黃姓:


這支黃氏,最初是由江夏北遷至中原光州固始(今河南固始縣),然後再折而向東,于隋唐之時再遷居于福建邵武。黃峭山,爲海内外黃姓萬派共宗的邵武黃氏大顯祖。其名,其事,雖不見于經傳史志,但在黃氏族人中、在黃氏家譜中,他事迹獨特,名望尊顯,流傳久遠,幾乎無人不曉。黃峭山名黃峭,字峭山,又名嶽,字實登,号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黃氏始祖黃惟淡之孫。黃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據福建《麟峰黃氏家譜·舊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爲福建觀察使,“潮始人閩”。黃惟淡也于此時帶領家族随王朝、王審知兄弟自光州固始遷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遷居邵武平灑鄉(今邵武市水北鄉舊縣村),成爲後世聞名的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黃峭山他娶了三位才德兼優的夫人:第一夫人上官氏(亦作官氏),誥封一品夫人;第二夫人吳氏,誥封一品夫人;第三夫人鄭氏。這三位夫人各生7子。這21個兒子,個個功名卓著,成就斐然,而且子孫興旺,後嗣繁昌。五代後周廣順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年已八十高齡的邵武和平黃氏大族祖峭山公,將21房子孫召集齊全,然後當衆宣布了一個重大決定:將黃家自春申君以後千年所積累的祖産——銅錢80萬貫,金銀800餘稱,一并均分爲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孫,各領祖傳家産一份,随即離開家鄉,另立基業,各自自謀發展。當時三位夫人啼泣請求,峭山公便對原來的決定稍作改動,重新宣布:除官、吳、鄭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長子一房奉養老 母以盡溫情之義以外,其餘18房子孫,不許戀此一方故土,須各自信步天下,擇木而棲,相地而居。接着,峭山公卜占離家吉日,并于這一天將新修的《黃氏家譜》21套,分授21子,各領一套,囑令他們随身攜帶,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黃氏的這次大分析,以及随之而來的遷徙流布,相當多的黃氏譜牒都有詳細記載。父子兄弟作別時,峭山公曾規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稱,代替 21子之名。 早年黃峭子孫都能朗朗上口。如1986年黃順興先生到詔安縣官陂鄉五通村認祖時,其背誦的“遺子詩”與五通村黃氏族譜記載的“遺子詩”對上了號而認了祖。

  

黃峭的遣子詩(或稱認祖詩)是這樣寫的:


駿馬匆匆出異方,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須薦祖宗香;蒼天永庇誠吾願,三七男兒總熾昌。


(國內外地流傳之認祖詩略有差異)


福建邵武和平禾坪:信馬登程往異方,任尋勝地振綱常.我思外境猶吾境,爾在他鄉即故鄉.早暮莫忘親囑咐,春秋須薦祖蒸嘗.漫天富貴由天定,三七男兒當自強.


臺灣高雄:駿馬登程往異方,任從隨地立綱常,年深外境猶吾境,日久他鄉即故鄉.朝夕莫忘親命語,晨昏宜薦祖宗香.但願蒼天多庇佑,俾我兒郎盡熾昌.  這裏“三七男兒”指的是黃峭三妻各生七子的子孫後代。


 


編後語:1.以上資料可以說明目前線西黃姓四大派皆為第一百世祖沖(衝)公之子孫。


        2.自101世分為紫雲及莆田黃氏二支。


        3.東石黃氏始祖為紫雲第十二代孫。


        4.檗谷與永坑派同為龍溪傳芳之分支,黃龍公為共祖。


        5.昭穆(字行)的開始使用時間因有不同,所以傳至目前略為混淆,尚有待繼續努力搜集資料釐清輩分。


        6.邵武黃氏為同宗一脈,但黃氏先祖世系圖中並無其人,是否為直系或旁系先祖亦有待相關研究者努力。


        7.歡迎同宗交流指正。


        8.感謝福建省晉江市譜碟研究會、黃鴻源、永坑宗兄黃聰儒等先進資料提供。


編者:永坑派共字輩黃玉郎0935-499188  04-7232469  賜教處:彰化市中山 路二段605號6樓之6(黃玉郎代書事務所)


Mail:yu7580398@yahoo.com.tw

( 知識學習其他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