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想當年 最具人文精神的DJ 徐凡 (請各位惠賜意見 補充資訊...)
2011/10/06 01:02:37瀏覽6953|回應2|推薦22

想當年 最具人文精神的DJ 徐凡 (請各位惠賜意見 補充資訊...)

分享

剛上國中就聽她的節目 做功課….

節目一開始 總是以 Jim Croce I got a name 開場… (至今保留這首歌在電腦理)

 

如同其名,她的語調總是不疾不徐,没有激動的渲誇,也沒有咬字不清的礙耳「破」英語。

其對西洋音樂(包搖滾樂之各流派及鄉村、民謠)熟悉之旁徵博引如數家珍,當時讓人得以一窺這個神秘領域之堂奧。總好過於在台中市二手書攤翻找Hit ParadeCirclesRolling Stone或是Playboy散槍打鳥似地收集些這類的相關資訊。每周一至周五晚19點半至21點總有幾個晚上,她會安排將樂團及整張專輯不論冷、熱門全盤系列完整呈現,並一一解析。

對於聽眾來說,其言詞懇切,娓娓道來就像一位理性的摯友對你傾訴其所知及評論;有時候,還稍作停頓,讓彼此有獨自思考的想像空間。在1970後半年代,偶而轉到這個頻道,不論是在夕陽西下後的夏夜或是寒風冽烈的冬天,就是自己不得不單獨自處時而與之作純粹心靈交流的閒暇時刻,直到自己有了成家的機會。

她從未在其他媒體上另闢節目或發表任何文章,也未有任何其個人的報導專訪;而下面這篇則是空前絕後,也是所知僅有兩張曝光相片中唯一的半正面照。

 

最具人文精神的DJ 徐凡 

乖乖牌中文教師竟然是二十三年的老搖滾客 
/徐昌國 攝影/陳建仲          1997/07/12 中時

你聽廣播嗎?1987,英國搖滾樂團「史密斯」(The Smiths)在他們的歌曲「恐慌」(Panic)裡一共唱了33遍的「吊死DJ」,可以見得,該團的主唱莫里斯(Morrissey)當時沒事一定常聽廣播,而且聽得很不舒服,因為「他們播放的音樂,跟我的人生毫不相干」。

他們播放的音樂,跟我的人生毫不相干?莫里斯想吊死人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只因為在廣播節目裡,他聽不到他想聽的音樂。這種失望和台灣的搖滾樂迷是相同的,沒錯,有人說Rock &Roll will never die,但不知為什麼?當他們打開收音機後搖滾樂就全死了,有的只有輕音樂、流行音樂、古典音樂、全美告示牌前四十名歌曲……,如果你肯花二十四個小時去聽台灣的廣播節目,你會相信,少的可憐的搖滾樂節目真的是台灣廣播文化的異類,而會播放搖滾樂的DJ簡直是廣播人中的稀有動物。

堅守搖滾崗位23
在如此的文化和生態裡,教人驚奇的是有人至今不但做了二十三年的西洋音樂節目﹐而且更放了二十三年的搖滾音樂。

這個人是徐凡。

可以這麼說,就像談到西洋音樂節目會讓人聯想到史東、余光、陶曉清這些老廣播人一樣,現在年齡超過25歲的搖滾樂癡們,很少有人沒聽過徐凡這個人。徐凡做過的節目包括了過去在軍中廣播電台以及後來改名為漢聲廣播電台的「西洋歌曲」、「時代之聲」、「星光燦爛」和在中央廣播電台所主持的「青春舞曲」,在不同的時代裡,這些節目融入了許多搖滾樂癡的生活中,讓每一個夜晚或凌晨的空中點綴著搖滾的聲音和心情。

風格獨具的搖滾人生學
在當時搖滾樂資訊缺乏的年代裡,「時代之聲」是許多高中、大學學生獲得搖滾資訊的重要管道,有別於當時美軍電台裡如「Wolfman Jack」這些直接從美國本土收集到的西洋音樂節目,在這十年裡徐凡可說是以土法煉鋼的方式去收集搖滾音樂和資訊,其中包括了她自己在西門町(在當時可以說是西洋盜版、水貨唱片的主要來源地)買到的專輯,也有許多出國的朋友幫她帶回來的最新出版唱片,甚至是一些就讀於附中、建中的年輕朋友和其他聽眾所主動提供的音樂,這些資源除了讓徐凡在每天的節目中免除了斷炊之虞外,更豐富了節目的內容。

「現在已經沒有像徐凡這麼沉澱音樂節目了……」,著名的製作人賈敏恕,年輕時候也是徐凡的忠實聽眾。在當時許多西洋音樂節目都以排行歌曲為導向的時候(其實現在也沒有太多的差別),他認為徐凡做節目的方法是獨特而具有人文精神的:「她對音樂解讀的方法跟別人不太一樣,雖然她很少去談樂團的背景,但她重視歌曲本身的精神,常常聽到她翻譯歌詞給聽眾聽,同時去解釋其中所存在的人文意義,而沒有太多個人的好惡。」

這跟徐凡有著中國文學的學術背景多少有所關聯,例如談到搖滾歌曲裡「時間意識」這種主題時,徐凡會用孔子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這類的經句來為歌曲裡對時間的關注、昇華和超越做一種與中國古代思想的比照。「像封面設計、實驗概念、樂器配置、同名歌曲的不同表現都是主題選擇的對象……」徐凡說:「音樂永遠是最重要的部份,但不能永遠只停留在音樂層面上,它可以是感官的、想像的、歷史的、社會的、宗教的關聯。」相信這也是聽徐凡節目的人最津津樂道的經驗,除了聽好聽的音樂外,更瞭解到搖滾樂中的人生百態,想想看,這不正是莫里斯想要的廣播節目嗎?

空中播送有距離的美感
當然,徐凡主持節目的方式配上她甜美的聲音不免讓一些忠實的聽眾心生愛慕之意,他們有的寫情書、有的送東西、甚至有的直接跑到電台來找徐凡,這些情況許多廣播人都碰過,而徐凡的基本態度是堅持與聽眾保持適當的距離。

「我寧願當個神秘女郎……」,徐凡說,「廣播這東西本來就是要有距離才能產生美感,從小我的家庭教育就告訴我們要儘量避免曝光,所以我也不喜歡被人照相,這是我基本的態度。」

1984年,徐凡一度因為拿到獎學金而打算離開廣播圈赴美求學,不過在出國前徐凡認識了她的丈夫,書沒唸成反到是結了婚,趁此機會她做了短暫的休息,只在每個星期天晚上主持一個小時的節目,節目的名稱叫做「星光燦爛」,一年後徐凡才又恢復每天的廣播工作,除了中間短暫改名為「西洋音樂」外,徐凡在軍中(漢聲)電台又做了十幾個年頭至今,隨著前幾年結束中央電台節目「青春舞曲」的主持工作,徐凡在中央電台的歷史也超過了10年。 

23年來,徐凡感覺到她的聽眾群一直都是以學生和年輕人為主,不過隨著社會和資訊環境的改變,她也感受到聽眾對於搖滾樂有著日漸不同的態度。「過去的文化已不復在了……。」在徐凡的觀點裡,過去的年輕人會把搖滾樂視為一種精神、一種研究,甚至是一種膜拜的對象,有些心態她雖然不能茍同,但是她能理解過去搖滾樂對一些年輕人所產生的龐大影響力。反觀今日消費搖滾音樂的年輕人,徐凡認為許多人只是為了追求時尚和純粹的感官享受,「我覺得MTV文化的掘起要負很大的責任,以前聽音樂是用心來感受、用耳朵去傾聽,現在當你在看MTV的時候,耳朵往往是處在「關閉」的狀態,變得五色令人盲,將來有一天搞不好你的小孩跑過來跟你說:『爸爸,你看,電視上的那首歌好好看囉!』

隨著天空的開放,徐凡對於目前的廣播生態也感到憂心,太多的訪談、太多的Call-in、太過於追求流行、缺乏聲音美學……,這些都讓徐凡感覺到現今廣播節目水準的日漸低落,「做廣播最不應該的就是把自己定位在流行的層次上,因為你隨時都會被聽眾所拋棄。」

23年的廣播經驗已經培養出徐凡「獨行俠」的性格,堅持自己的原則,相信自己做節目的態度,還有,少有廣播人能媲美的搖滾資源與認知,這些都足以讓徐凡在現今兵慌馬亂的廣播環境中做出最好的搖滾樂節目。或許,除了「吊死DJ」外,只有在徐凡的節目中,你才能真正相信: Rock & Roll will never die

 

【側寫】雙面女郎 徐凡



一邊在教室傳道授業,一邊在廣播電台放送搖滾樂,十餘年來徐凡的兩種形象相距極遠,郤又融合得極自然。

離經叛道與飽讀詩書的綜合體
出身於軍人家庭的徐凡,從小學便開始迷上收聽廣播節目,一直都不喜歡看電視的她,常常拿著隨身的小收音機,收聽電台播放的廣播劇和古典樂節目,當時的這份興趣,也注定了徐凡日後與廣播所結下的不解之緣。大學聯考後徐凡選擇進入輔大中文系就讀,二年級暑假時,透過父親的介紹,徐凡開始在軍中廣播電台主持了一個每週一次的節目,名字就叫做「西洋音樂」。

第一次接觸廣播圈的徐凡選擇了搖滾樂做為節目進行的主軸,為什麼喜歡搖滾樂呢?徐凡說這種傾向歸因於成長過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種興趣,雖然她學的是中文,但她對英語超乎常人的喜好與感應度也間接導引她走進搖滾樂的世界。

大學畢業後,徐凡進入北部的一家軍事學院擔任中文助教,別驚訝,這可是她長達二十餘年的教職工作的開始。與搖滾樂離經叛道的精神相比,中文教師這種飽讀詩書、引經據典的印象的確讓許多初認識徐凡的人感到不太搭調。不過在這二十餘年中,徐凡很清楚的將她對搖滾樂的興趣跟教書分隔開,少有學生知道他們有個喜歡聽搖滾樂、而且每天還在電台播放搖滾樂的中文 老師,「只有少數幾次﹐我在課堂上利用搖滾歌曲的內容來做例子,結果只看見學生瞪大著眼睛吃驚的望著我。」徐凡說,「教中文是一個傳統的、古典的、遙遠的領域,而廣播是一個不斷在變化的、即時的、和社會脈動非常密切的領域,兩者間我取得了很好的平衡。」

在徐凡開始從事教職的同一時間,軍中電台的調頻節目也正式開播,電台安排一個每天晚上從七點半到九點,專門針對年輕人的節目「時代之聲」給她,這一做就做了10個年頭,全年無休的在空中播放搖滾音樂。

 

( 心情隨筆校園筆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haros01&aid=5708223

 回應文章

cj
2021/07/28 07:54

快四十年前的尘封往事

怀念节目头曲 Edgar Winter Group 的 Frankenstein

照片看不到

(cjw01@yahoo.com)

jshi
2020/04/14 01:12
慶幸我們那個年代,有位不凡的女DJ 徐凡。懷念!
(jshi@m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