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0/09/09 23:10:34瀏覽857|回應0|推薦11 | |
恭賀 宏碁 第三次再造 – 科技業 回顧及省思 宏碁目前確實是台灣ITC產業的代表標竿;無論是資歷、規模、市佔率已然是根基深厚,難以忘其項背。尤其是NB在歐美市場要能連續三、五年做到前三名確實得來不易;消費者對品質的認同是需要業者付出很大的「系統」代價的,因此 我們很難看到台灣短期內會有第二個宏碁出現。 因為這樣的競爭力不是指單一「產品開發」、「生產能量」、「物控物流」、「銷售通路」、「售後服務」能力而已,這是一個世界級的完整「系統」的整合綜效。 台灣很多一線大廠都具備這樣經濟實力,唯一欠缺的是 -世界級的完整「系統」的整合綜效。無法達成這完整「系統」綜效的理由就是要各一線大廠的CEO們好好思考了。其實只要依國外一線大廠ISO系統範本改過,照表操課,專案實施,確保每個機種符合系統,追蹤管理、調整作業也就差不多了。這些任督二脈內容很有趣,但不是此次議題,留在下次再談。 說起宏碁就不能不提到施振榮,這位老實的「老師」一手創立了宏碁,一路從「電子錶筆」(台幣一百多元),隨著APPLE II市場起來,導入「小教授」CPU學習器(不到台幣1000元),一直做到PC,終於趕上了IBM PC成長潮,跟微軟一起成長至今,甚至比Compaq還早,說起來也是大器晚成了。 當初;宏碁的英文名字是「Multitecch」(三個音節,不知誰取的,是不好唸,這是工程師取名字的風格),跟一家美國公司同名,彼此相安無事許久,宏碁當時幹部戲稱「我們是小公司不會被告」,後來實在是成長太快 (未料到會做大),不得不改名深怕將來會出事,於是轟動一時的Acer改名,公司聲稱花了五億預算,改所有文件印刷及國內外廣告等,當時各種文件還是以紙本居多;不難想像規模很大動作不小,一時之間收音機、報紙、電視到處都是宣傳,好不熱鬧。 若是當初一次做對企業CIS,不至於明知有衝突還堅持下去;這是否就可省下了這五億台幣?又或者公司名字與產品線名字分開,各自獨立,是否就避開自有品牌和OEM/ODM/EMS生意衝突了呢?(這又衍生了下一次改造的巨大成本 – 集團拆開,分出「緯創」將自有品牌跟代工分開) 嗯~ 的確值得深思… 後來,由於民生東路敦化北口總公司空間不夠,決定要遷到桃園去,這一決定造成一些幹部無法配合而離職,於是產生了「華碩」,若是將華碩業績併入宏碁那又該何種景象呢? 嗯~ 的確值得深思… 在台灣成長太快難免會扯上融資,扯上融資就難免不扯上政治。那時據聞黨部資金大舉挹注;接著宏碁隨著李登輝 南進、西進到處灑錢,留下一些作一半的投資建廠計劃,令人頭皮發麻,難道科技業不能單純些嗎?損失算誰的呢? 外商對台灣產業財報向來保守,看來其來有自。 嗯~ 的確值得深思… 公司有錢了難免就想快速擴充,平步青雲;當年NB上市後不久,美國TI(德州儀器)高瞻遠矚,要賣掉NB工廠退出市場,那時宏碁意氣風發,豪氣買下美國一線大廠,不可一世;然而必竟黃種人管白種人不容易,這廠始終未能發揮很大的效能,而不了了之,但顯然這經驗沒給宏碁留下任何紀錄。後來又買下德國SIMENS手機廠,搞的BENQ差點關門,這兩次損失不能說小於斷臂之痛吧!希望以後不會在買下DELL,HP,Nokia事業處之類計畫。買廠的錢及善後的錢,加起來都快超過資本額了。 嗯~ 的確值得深思… 綜合而論;策略上的問題,決策時效問題;產生的錯失商機造就了後來的華碩、廣達、鴻海集團,若是把握的好,相信宏碁今日不會比Samsung小。 然而,不可諱言宏碁算的上是一家好公司,能維持本業不墜,持續努力,台灣還是有希望的。 宏碁比起任何一家ITC台商都算的上是第一(泛集團總營收還是超過鴻海),其他廠商都比不上他結構性上的完整。台商的宿命是做「一代拳王」,我衷心期望宏碁能在打敗HP之後守住盟主之位至少五年,完成手機及NB產品線整合後再創新局。因為下面一仗面臨沒有參考及抄襲的對象了﹔可能連Microsoft和Intel兩個軌道都要換了,宏碁能帶領台灣ITC衝出一片天嗎?! 嗯~ 的確值得期待… (會這麼說是因為今年以後是ICT產業全新的亂世重建局面,所有規則和莊家都換了,當軌道變了,火車要麼辦 ? 高鐵來了 ,火車又要怎麼玩下去 ? 那如果軌道不見了 ? 火車又該怎樣開 ? ) |
|
( 知識學習|商業管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