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29 14:56:27瀏覽850|回應0|推薦22 | |
因為第二次當媽媽時張德芬有了更多的經驗和平和心態,也許因為女兒的DNA中天生攜帶了更多積極和快樂的因素,女兒似乎一生下來就是大家的開心果,是情緒管理的好手,因此張德芬對她並沒有太多擔心。相反,哥哥卻是一個有很大情緒問題的孩子,“他不僅情緒起伏大,而且負面的情緒多甚至有些膽怯和退縮。可能他從我這裡遺傳到的負面因素更多。” 張德芬說,兒子從很小的時候開始就經常讓她抓狂:“他總是因為很小的事情波動情緒,比如小狗吃了一大塊巧克力,他會因為擔心小狗急得在地上打滾,大哭。”當時的張德芬,並不懂得如何接納孩子的壞情緒,只是覺得兒子完全沒必要這樣。她會很自然地否定兒子的行為和感受,越否定,兒子情緒越崩潰。“我當時還想:這孩子怎麼這樣?那時,完全沒有給他空間,完全做不到接納。”
在不接納孩子負面情緒和行為的同時,張德芬也隱約感覺到有些奇怪:為什麼兒子生氣的時候,我自己也會跟著生氣?我應該很愛兒子、包容兒子的,為什麼和那樣和小孩子計較呢?隨著不斷地修煉,不斷地走進自己的內心,張德芬發現,每次孩子發脾氣或者不聽話的時候,都會讓她感覺自己仿佛又回到了那個任由大人欺負、壓制而毫無反抗能力的小時候,每當這個時候,她的心底裡便產生強烈的無力感。
發現了這種感覺之後,張德芬開始試著用覺察內心的方式,和自己內心裡那份被觸動的、被揭露的無力感待在一起。她讓自己去感受,去接納這種感覺。慢慢地,她感覺好多了,“我把自己的內在小孩安撫了之後,發現自己有能力去安撫兒子了。因為只要我內在的小孩不出來搗亂,我就可以用成人的身份和心態和兒子互動,而不是像兩個孩子在吵架。”
讓自己的心儘量安住在平靜和包容中
幾個禮拜之前的一天,已經晚上10點多了,張德芬看見兒子不但沒睡覺,反而在大發脾氣,而10點是她給兒子規定的睡覺時間。如果換了以前,她一定會想一堆討厭的後果然後一股腦拋給兒子:這樣發脾氣會影響你的睡眠品質,今天睡不好明天又要沒精神!。但是,現在內心變得更寬更平和了之後,她不再那麼容易在意了。她平靜地走過去問兒子發生了什麼事。”
原來哥哥在生妹妹的氣,氣她弄壞自己的東西。張德芬坐在兒子身邊,沒有一點怒氣和煩躁,只是靜靜地聽著他說妹妹的不是,偶爾附和著說:“哦,妹妹真是不應該,如果是我我也會很生氣。”
讓兒子發洩了一會兒之後,張德芬用比較輕鬆和尊重的語氣對他說:“那個被你一直罵的妹妹早已安然入睡,而你還在這裡生氣,你覺得值得嗎?”
“我本來想睡覺的,但是剛才被氣得睡不著,心裡一直在想著妹妹的不好。”已經靜下來的哥哥意識到問題不在妹妹,而在自己身上。
“對,這就叫強迫性思維,這很正常。”張德芬向他解釋。
“正常嗎,可我就是怎麼都停止不下來啊。”兒子還是有些不放心。
“對,強迫性思維很正常,媽媽以前也這樣。”張德芬再次給兒子確認。
“那你是怎麼改掉這個毛病的?”兒子很好奇。
“我就是慢慢修煉啊,打坐、吃素、上課,後來就不那麼強迫性地思考一件事情了。”
“我是不是不正常?我是不是有病?我為什麼會這樣?”兒子終於把心裡的恐懼說了出來。
“你這樣正常得不得了,你和媽媽一模一樣的。所以媽媽能改,你也一定能改的。你現在已經做得很好了。”張德芬終於在二三十分鐘後,讓兒子平靜了下來。
她坦言,以前的她不會願意“浪費”這種時間,只說一句“你現在給我閉嘴”就好了。但是現在,她相信只要父母給了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孩子就有智慧處理問題,所以她會把無止境的時間開放給孩子。“這種時候最重要的是,媽媽的心情一定要在愛中,在平靜和容許當中。”
張德芬並不避諱自己現在仍然會因為控制不住,而和孩子發生衝突,但是她會告訴自己沒關係,還有很多機會可以重新來。“重要的是相比過去,我現在幾乎不發脾氣,不僅是我和兒子的關係更加親密,而且他已經擁有了更好的面對情緒的能力。我改變,然後他改變,就是這樣。”
|
|
( 心情隨筆|家庭親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