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2018/10/22 11:44:50瀏覽2605|回應19|推薦127 | |
從前在台北搭公車,有一種公車路線是「循環線」,「起點站」就是「終點站」。如果閒暇無事從起點搭車,找個位子坐下,隨著公車一路繞一圈,最後回到上車地點。可惜沒有機會享受這樣的閒暇。 如果不是循環路線,上車後一定要在某站下車,再改搭回程方向的車班,才能回到原點。 人生宛如搭公車,沒有回到原點之前,就是還在循環綫的路上行駛。原點是哪裡?原點就是「歸零」。生命從「空無」開始,結束的時候也是「空無」。 從「空無」到「空無」是一個大圈圈,個人的「生命圈」。走生命圈也像走「迷宮」maze,有人不小心一下子就走到了原點,不知道是幸還是不幸?幸者,免於生老病死的不斷試煉。不幸者,錯失了凡間更多的幸福感。 走生命迷宮的要訣,就是避開原點,我認為能夠行經迷宮內的路線,越多越好,而且不要重複。 生命圈是「大迷宮」 maze,「大迷宮」內有「小迷宮」,大迷宮的原點還沒有到,但是小迷宫的原點會先到,就是先走完「小迷宮」。什麼樣的例子是「小迷宮」呢?我相信每個人的人生有各自的路線,各自的大迷宮,與大迷宮內的小迷宮。 我曾經有幾次走到原點的心情,譬如 2007 年我在杭州。當時覺得好像回到台灣的 1970 年我走人社會時的環境。 1970 年我開始工作,第一次領薪水月薪新台幣 1000 元。2007 年大陸當地新進人員的月薪人民幣 1000 元。其實也不能這麼算,金額相同,幣別不同,還是不一樣的。 1970 年在台北,我們平日去街上的菜市場買菜。2007 年我的杭州住家對面就是農貿市場,情景跟 1970 年的台北買菜一樣。事實上菜市場不分年代,都差不多。 1970 年開始上班,常常要跟政府機關打交道,譬如:會計人員要上稅務機關繳稅,進出口交易每一筆需要有許可證,進口要向海關繳關稅,出口可以向海關申請退稅.......很多很多的事情,在記憶裏不勝枚舉。 那一年在杭州工作負責公司行政管理,我真的感覺像回到三十多年前的台灣,跟政府打交道(以現在的時間點算是四十多年前了)。 1988 年我單身移民澳洲墨爾本。公司每兩個禮拜發薪水,一個人自己養自己,好像錢用不完似地。那時候我想,從此我一個人在澳洲上班到老,最後什麼也沒有,有什麼意思?1991 年我結婚。結了婚立刻懷孕,1992 年當媽媽。沒有時間思考計劃婚後如何生活,誰養家,如何養?如何「為人妻」?如何「為人母」?沒有經驗,沒有人指導,家裡沒有長輩,自己摸著石頭過河,在陌生的國家社會,跌跌撞撞,過得辛苦。孩子慢慢長大,自己也跟著一路成長。 2006 年,熬不過「夫唱婦隨」的傳統,我們收拾家當,暫時離開澳洲移居大陸。終於適應西方人文,突然回到東方,陌生的中國大陸。好像回到年輕時的原點,回歸四十年前的台灣,也是相信西方優於東方的年代。我們放心把澳洲出生,以英語為母語的女兒流放在她的母國澳洲家中。我們錯了,女兒認定父母所在的家才是家,父母的母國也是孩子的母國。 在大陸十年,見證落後國家飛越的腳步。十年後回到墨爾本,住家依舊,人事已變。我們已經不是十年前的我們,一家三口竟然變成兩人。 今年 2018 九月二日是我移民滿 30 年的紀念日。不再上班了,每個月銀行帳戶有錢,生活無虞。30 年前想法又回來了 - 手上所擁有的,最終都將跟著生命一起歸零。30年前的我未婚,有盼望建立家庭,現在的我已婚,沒有新的盼望。上帝所賜的,祂收回去了。 我用三十年的時間走完一個小 maze,走回三十年前,沒有生孩子之前的原點。 這三十年,我好像走了世界一遭。亞洲、大洋洲、美洲、歐洲、非洲都看過了一般,那是視野的拓展,內在的進一步成熟。 我對有形物質的眷戀只剩下這個住家房子。這個房子,二十個窗戶,不同的窗戶有不同的視野與景觀。一樣的房子,我以前沒有享受。那時工作忙碌,又怕外人偷窺(搬家前在原住處因為窗簾壞了,沒有窗簾的幾天內就遭小偷),只注意窗簾的必要,幾乎忽略窗外的美景。那時候知道藍天白雲遠在天邊,就在窗外,樹木花草在花園裏,就在門外。但是我每天開門就是匆匆上車,從來沒有仔細瞧瞧自家的花園。 現在,起床第一件事,打開窗簾,讓陽光照進屋內每一個角落。在太陽光底下的沙發我午睡,在浴室裏我邊梳洗邊欣賞窗外的粉色櫻花,偶爾在房間裏逗留,我坐下來看滿樹的紅色茶花及月季花,在廚房坐在飯桌上,窗外籬笆上的奇異果樹葉與果實就在眼裡......。 我對人間還是戀戀不捨,不禁心想,在我走完生命的「大迷宮」之前,還會有什麼遭遇?在「歸零」之前,我是好整以暇讓原車載著我繼續前行?還是必須在哪裡下車,以便換搭回程方向的車回到「原點」? 【備註】 什麼是回程車?就是生病躺在床上,或老人癡呆,回歸初生嬰兒的形式直到生命結束。 【後記】 每天欣賞窗外時,就無法不想起舊日種種。 我的原生家庭條件不佳,我們家的孩子沒有從父母處得到栽培。我自己 18 歲進入職場是當年(兩蔣時代)社會所栽培的,移民後,職場工作繼續給我西方社會的歷練。女兒是上天派來的天使,她的任務就是造就媽媽。有了女兒,我四十歲開始學習生活,認識人生。 女兒長大,媽媽心喜,以為有靠。女兒離去,刺激媽媽重新得力,不至於掉入未老先衰的陷阱。 我越是滿意現在的生活,越是覺得愧對女兒,女兒的生命給予我們的遠遠大過我們養育她的付出。 |
|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