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憂鬱症病人求醫有用嗎?
2018/06/30 11:55:20瀏覽4395|回應19|推薦87

Jo 是我去年裝修廚房時認識的女設計師,我們一見如故,很談得來。今年四月初我去 ikea 買浴室用的櫥櫃時碰到她,那一陣子我很忙。去 ikea 也是匆匆忙忙,實在沒有空聊,遇到了打個招呼,我說改天再約時間。

幾天後,未料女兒出事,傷心時候不想說話。但是想到發個短信給 Jo 說我因為裝修忙,女兒去世,暫時不約見面。之後沒有接到 Jo 的回信。

昨天下午,突然接到 Jo 的來電有點意外。Jo 問我是不是四月份的時候發給她短信說女兒去世的事,我說是的。提到女兒,我的聲音就哽咽了。Jo 說她剛好人在 Box Hill 離我不遠,看我方不方便見面。於是我同意她直接來家裡喝咖啡。

西方女人的年齡也是不好猜,我也不好意思問她,但是我心裏猜她的年齡應該跟我差不多,或者比我年輕。我的意思是,我們談得來表示我們都屬於有人生歷練的人。

跟 Jo 談話很輕鬆,可以天南地北。當然英格的死是不可能避免的話題,問到貓咪的名字,就談到佛洛伊德。於是我們就談到心理學,憂鬱症,及醫藥治療的話題。

她問我英格是不是有吃抗憂鬱症的藥物,我說我不知道,但是應該是有的。在澳洲,孩子滿 18 歲後,父母已經不可以干涉孩子的醫藥了。我個人一直是反對吃藥的,我曾經禁止她醫生開的藥,因為我不認為她有憂鬱症。但是兩年前,她的朋友自殺死亡之後,她自己去求醫。醫生就支持她離開家裏,而且禁止我與她聯繫。

之前我也問過懂醫學的朋友,她們都認為憂鬱症必須吃藥。

Jo 沒有問我的觀點就說到憂鬱症藥物的可怕副作用。她說,給憂鬱症病人吃藥是現代醫生不願意負責任的做法。反正吃了藥就不憂鬱,但是抗憂鬱症的藥物就跟毒品一樣。吃了藥就已經不是原來的人,不吃藥又會再復發。

Jo 與我都不是醫生,但是她的說法跟我的觀點不謀而合。

我決定把這個話題當作議題公開討論。

[後記]

我年輕的時候沒聽過憂鬱症這樣的病稱, Jo 說憂鬱症這樣的研究是 1960 年代開始的。她認為,在澳洲,所謂憂鬱症的治療是把人的靈性排除在外的。所以吃了抗憂鬱藥物,大腦就無法有靈性思維,常常會有死的念頭。

事實上,在西方國家,自殺的案例非常多,犯罪殺人也不少,主要的原因都是憂鬱症,都是有吃抗憂鬱藥物的人。

( 心情隨筆心情日記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回應文章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Chen Mimi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7/02 08:36
西藥都有副作用的,最好只用來救急,不可長期服用。我個人覺得在情緒低落的時候如果能 融入寧靜的大自然健走,或是參加瑜珈或有氧跳舞之類的都很有幫助。運動會刺激腦部釋放快樂荷爾蒙(Endorphins安多酚)分泌,降低壓力荷爾蒙,舒緩抑鬱焦慮情緒。完全依賴藥物是很危險的。當然對青春期的年輕人而言,生理上的急速變化會導致 情緒化,此時的親情與友誼的陪伴鼓勵更不可忽視。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pearlz01) 於 2018-07-03 07:33 回覆:

謝謝 Chen Mimi 的回應。

我的想法跟你是一樣的,如果不是因為我們長期在外,根本就不會有憂鬱症的問題了。人真的不能比,我在大陸看人家十幾歲就開始工作,二十歲就已經能夠成熟處事了。看人家的物質條件也不怎麼樣,就以為自己的孩子已經是天之驕子了。殊不知大陸人多,年輕孩子打工不寂寞,治安好,移動很方便。澳洲不是這樣的。


寧靜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7/01 23:44

輕度的憂鬱症不需要吃藥,但一定需要陪伴

憂鬱症的發生和腦組織的"傳導"及分泌有關,分泌物忘了是不是血清素?

但憂鬱症發作{前},本人會有預感,感覺情緒快要爆發,有些藥可以抒發這種山雨愈來的情緒

*

我以前有一個學生,高中生,因為課業的壓力產生極度的憂鬱症,除了體重暴瘦十幾公斤外,常常恍神,學校准許她不必上課.....

後來她的父母親馬上將她轉換環境,送到美國的祖母家。祖母耐心的給她進補及陪伴,大約一年後病完全好了。(她妹妹說的,我剛好又教到她妹妹)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pearlz01) 於 2018-07-02 07:25 回覆:

謝謝寧靜姐的回應。

我幾年前就已經警覺需要早點回澳洲陪伴女兒的。我也知道,每次考試前,她都要找朋友來家裡一起讀書。我曾經問她,朋友來能夠專心嗎?她說,沒有人陪,她就無法專心。

種種的跡象是非常的明顯,我清楚的明白我們需要回去的急迫性。但是她知道她爸爸需要我的陪伴,所以我三番五次,時時催促老公,可惜我無法具體說明問題的迫切。

現在你說的例子都證實我的觀察。


歡喜自在的~黎蘋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7/01 19:32

親愛的珍珠  安好

您的文章標題   憂鬱症病人求醫有用嗎 

對黎蘋個人而言是有幫助

我看診的醫師不鼓勵吃藥 

她說 如果家人可以體諒 互相扶持

暫時離開壓力源  輕度的憂鬱症是不用服藥的

只是當時在夫家  沒有人願意接手照顧失智症的婆婆

醫師才讓我短期吃藥  我服用八個月後才慢慢恢復正常

透過醫生專業的知識

我知道  吃不吃藥  憂鬱症容易復發  會一次比一次加重

我知道  任何的藥物有其效用 也有副作用 

而且用藥的劑量有其輕重

有的醫生開的藥過重  吃了比不吃藥還痛苦  會有想死的念頭

我的第二次憂鬱症是先生過世後第二年發作  精神狀況在發瘋的邊緣

一位朋友陪我到她熟識的醫生看診

就是開的藥過重  服藥後讓我有生不如死的感覺 

還好我只服用兩次  就直接找原來的醫生看診

我的憂鬱症第二次發作比第一次嚴重

我的醫師說  她相信我不用靠藥物就可以恢復健康 

因為最大的壓力源沒有了

剛好當時又進入部落格  有一個發洩情緒出口的管道  用文字抒發

還有我的爸爸的同理心拯救我這個頻臨發瘋的女兒

才能夠沒有吃藥  勇敢的再站起來

剛才我翻閱就醫記錄  九年來我沒有再看診過

黎蘋個人的經驗與您分享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pearlz01) 於 2018-07-02 07:17 回覆:

謝謝黎蘋的寶貴經驗分享。

我真該早點瞭解這些事啊!

女兒事情發生突然,我腦子有點亂了,現在我慢慢想起。我三月31日跟台灣移民朋友去鄰近小鎮參加朋友兒子的婚禮。因為路遠我們在旅館過夜,所以我四月一日午後才回到家。

好像是那一天,女兒提到她現在不吃藥了。我當時沒有多想,就表示讚許她不吃藥,因為我對她隨便吃藥一直不以為然。如果是這樣,因為她停止吃藥,難怪她會開始有死亡念頭的干擾。


*Susan*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7/01 18:26

現在的憂鬱症有越來越普遍現象

輕度的通常看不出來 但是卻潛伏著 不定時地煩躁和不安

這種病是可以用藥物控制的

需要與醫生配合 視情況好壞來斟酌藥量 穩定些則可漸漸減藥

因為如果沒有服藥 很容易產生不安煩躁甚至恐懼

即使藥物或有副作用 但兩害相權取其輕吧!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pearlz01) 於 2018-07-02 06:51 回覆:

謝謝 Susan 的回應。

我想 susan 應該不是醫生吧?不過你說的,跟樓上黎蘋及寧靜姐的例子,有吻合。唉,其實英格幾年前就有提到 depression,我當時真的不懂,沒有這方面的常識,所以沒有太過在意。


【無★言】雲遊到世界的另一端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7/01 18:23
Antidepressants and suicide risk

There is a danger that, in some people, antidepressant treatment will cause an increase, rather than a decrease, in depression. In fact,


https://www.helpguide.org/articles/depression/antidepressant-medication.htm


the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requires that all depression medications include a warning label about the increased risk of suicide in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The suicide risk is particularly great during the first month to two months of treatment.

Anyone taking antidepressants should be closely watched for suicidal thoughts and behaviors. Monitoring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f this is the person’s first time on depression medication or if the dose has recently been changed. If you spot the warning signs in yourself or a loved one, contact your doctor or therapist immediately.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pearlz01) 於 2018-07-02 06:45 回覆:

謝謝無言轉貼的信息。

這是美國網站發佈的嗎?我以前真的沒有用心注意過這方面的信息,所以不記得在澳洲讀過類似的報導。我覺得這個信息應該是客觀實在的,至少讓我瞭解這個抗憂鬱症的藥物是怎麼回事。

原來曾經問過的人,以為她們可能對這方面比較懂,但是她們也只會說,“憂鬱症患者必須吃藥” 而已,這樣的說法顯然是不夠的。

我覺得你轉貼的信息很有幫助。


大同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7/01 10:47

最近在有線電視上,看到一個美國的節目,提到:

美國在一次大戰(二次大戰也一樣),很多男人上前線,年輕主婦在家很無聊(雖然可以聚在一起打牌、聊天...,但是回去之後,反而更覺得孤寂),所以開始吸食「毒品」。

這也就說明,美國為什麼毒品(尤其是大麻)氾濫。憂鬱症,確實很難處理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pearlz01) 於 2018-07-01 11:22 回覆:

謝謝大同的回應。

大戰的時代,男人在戰場也會得憂鬱症,尤其是戰後。同時女人在家也得憂鬱症,除非家裏已經有孩子,最好兩三個孩子,像小說 “小婦人”......

現在美國、澳洲境內沒有戰爭,但是是個移民國家。移民也是容易得憂鬱症。

一般早期台灣人移民出去都是家族移民,或留學生移民,好很多。留學生移民出去的時候語言不好,當然都會找台灣出來的人一起作伴,專心讀書打工,沒有時間憂鬱。

我自己是單身出國,跟一般台灣移民的狀況完全不同。即使有工作,孤家寡人,一定會有憂鬱症。還好我當時年齡已經老大不小,會想方設法替自己解除任何情緒困境。

說到這裡,這也是為什麼,我極力主張兩岸統一。要移民,去大陸,得到憂鬱症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旭日初昇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7/01 10:06

現在罹憂鬱症的人非常普遍,有些人外在非常陽光樂觀,處熟了才知他們有憂鬱症。

有位旅居加拿大的友人,他非常豪爽開朗,但也是憂鬱症患者,他的夫人也是。

他告訴我他得憂鬱症的因由始末,也表示憂鬱症很容易復發,抗憂鬱藥物能有效控制,尤其當覺得精神思慮不對勁,若及時服用藥物,效果非常好。

這是友人的說法,或可供珍珠參考。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pearlz01) 於 2018-07-01 10:44 回覆:

謝謝旭日初昇的回應。

我覺得西方國家,美加我不知道,但是澳洲的生活環境,是憂鬱症容易發生的地方。因為人太少,種族再分別出來,人真的是少得可憐。

我跟 Jo 說,在亞洲國家人多,到處都是人,隨便都可以找到人說話。Jo 說,“那是你,你到任何地方可以跟任何人說話,別人可不見得。”

我曾經問過非專業,但是懂一點醫藥知識的人都強調服藥的重要。就像你的朋友所說的。但是一停下來就會復發,這一點是問題最大處。兩年前,女兒的朋友自殺前聽說也是停止服藥後。


老邁;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7/01 09:03
凡事不要想的太多,保持心情愉快,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難免遇到挫折,不如意事丟在腦後,切莫常記在心,也就不會影響腦部,心理治療重於藥物治療,憂鬱自然就會遠離,常保身心健康,才是快樂無窮!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pearlz01) 於 2018-07-01 10:38 回覆:

謝謝老邁的回應。

我完全同意你的觀點。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上下起伏的,有高興的時候,也有悲傷的時候,有得意的時候,也有失意的時候。一般人遇到心情不好的時候,如果沒有發舒的管道,就會有憂鬱症的現象。

如何改善心情才是重點,隨便求醫吃藥,我覺得弊多於益啊!


自在老師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8/06/30 22:20

憂鬱症可以用中醫的療法。

憂鬱症基本上是「虛證」,中醫講「脾虛則善憂思」、「肺虛則好悲」,肝氣鬱結也會影響心理。

一般來說,是從補虛、補養氣血、疏肝解鬱方面來調養。

可惜現在都是「西醫」當道,一般人不接受中醫,只相信西醫,然後一直服用化學藥物,最後就是沒救!可嘆!

當然,除了醫藥,還需要心理調適放鬆,完美主義者,通常容易有憂鬱症。

這是身心兩方面的問題,故要兼顧來治療。

以上供參考。


古典詩聯精彩作:自在老師的《閒雲自在詩聯集》隆重出版!
自在老師的佛法心靈智慧書《自在點燈》,超越宗派,格局開闊,智慧啟發,為引領覺悟修行的明燈。各書店優惠中~
pearlz (民進黨抹黑霸凌WHO )(pearlz01) 於 2018-07-01 06:46 回覆:

謝謝自在老師的中醫療法介紹,我還真的沒聽過有人想到找中醫治療憂鬱症的。

對西藥,別的我不談,但是所謂的抗憂鬱藥物,我真的不敢信任。

與其用西藥,中藥肯定沒有副作用的隱憂,我相信值得嘗試。

頁/共 2 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