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2/01 15:25:58瀏覽1329|回應2|推薦6 | |
台北市立美術館目前正展出「走進公眾.美化台灣 ── 顏 水 龍」,台灣前輩藝術家顏水龍的油畫、素描、工藝設計、廣告商業設計、馬賽克公共藝術等作品,此次座談會由顏水龍之子顏千峰先生發起,並由這次展覽的策展顧問顏娟英老師擔任主講人。 以往對顏水龍的認識只有透過油畫,對於這次展覽,顏水龍的工藝美術是我比較關注的。二年級修習台灣工藝研究課程,擔任竹編課講師的李榮烈老師即是顏水龍的學生,他憶起當時顏水龍的教學曾提到:「除了編織的技法,還要學素描、做造型設計……」,早期社會,傳統工藝就是師父與學徒相互傳習承續,師傅敎什麼,學徒就學起來,往往只重視技巧的傳習,而忽略了造型美感,或是因應時代潮流而創新,使傳統工藝因現代化、工業化而逐漸沒落。 身為「台灣工藝之父」,顏水龍於1936年起用心培育工藝設計人才,致力於工藝美術的推廣,積極實踐以藝術改善庶民生活的理想,他認為台灣的傳統工藝經過改良,可以外銷,以低廉而普遍的材料(如:鹹草、竹子),製作成高經濟價值的物品(如:皮包、檯燈燈罩),藉此可提高從事傳統工藝者(農村的婦人等勝於勞動人口)的收入,並能夠提升社會下階層民眾的生活品質。這樣的理念與當今政府所推行的文化創意產業政策很像,很可惜的是,顏水龍這樣的理念在當時是不被重視的,他只是默默的播種。1944年起,顏水龍曾先後任教於臺南工專(今成功大學,1944-1949),國立藝專(今臺灣藝術大學,1960-66年兼任)以及創辦實踐家專(今實踐大學)美工科(1981-1984年)等,以學校教育作為傳統工藝發展的出發點。 雖然當時政府不重視顏水龍對台灣工藝發展的理念,卻支持他在1989年規畫臺中縣編織博物館(今台中市豐原區葫蘆墩文化中心),使台灣傳統編織工藝技術透過政府博物館予以保存。 擔任這次策展顧問的顏娟英老師,透過訪談顏水龍,認為他秉持對台灣下階層民眾的社會關懷,並積極培育工藝美術人才,希望透過藝術改善庶民之生活,將美學實踐於生活之中,他的實踐精神── 動手做,不同於與顏水龍同時期的藝術家們,只重視純藝術形式的表現,是很可貴的,不過對於顏水龍的生活工藝美學的研究,如今還是很少,顏娟英老師也還在著手研究中。 |
|
( 創作|繪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