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文房雅翫--元代雕漆工藝(剔紅)
2011/12/08 21:52:44瀏覽1166|回應1|推薦6


下是布丁整理關於元代漆雕工藝
~~歡迎對漆器有興趣同好參考

  元朝以外族政權統治中原,對中原文化並不十分重視,感覺上,中原文化是處於衰敗的階段,似乎像歐洲黑暗時代(Dark Age),但是,從老師介紹的雕漆工藝來看,元代雕漆工藝可看出當時的工藝美術發展,是多麼興盛,《元史》記載,元的軍隊攻佔臨安(杭州)後,「籍江南民為工匠,凡三十萬戶」,之後又「籍人匠四十二萬,立局院四十餘所」,由此可見元代的統治階層對於中原工藝美術的喜愛,雖然傳世品數量稀少,從《格古要論》卷八所載,揚茂與張成等元代雕漆名匠,他們的傳世品,卻讓人對當時工藝的發展十分讚嘆。

  雕漆,是中國傳統民族藝術。雕漆器的製作,至少有一千四百餘年歷史,是皇家宮廷工藝器物,橫跨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歷來具有崇高的社會地位和藝術價值。雕漆的品種有:漆雕、剔紅、剔黃、剔綠、剔犀、剔黑、剔彩、堆朱、堆漆。雕漆工藝和其他的傳統藝術一樣,有其自身的發展和風格演變過程。 史料記載,雕漆始於唐代,興於宋、元,盛於明、清。據明代名漆工黃成的《髹飾錄》中記載,唐代已有「剔紅」的製作,刀法快利,古樸可賞。當時「剔紅」是主要的品種,除了剔紅外,還有剔黑、剔黃、剔綠等,均屬於雕漆範疇,只是所塗顏色和表現方法有所不同。宋、元的雕漆工藝,在唐代的基礎上有了很大發展,逐漸形成刀法藏鋒不露、磨工圓滑的風格。宋代雕漆實物留世極少,不易見到。元代有名漆工張成、揚茂兩家的作品是元代雕漆風格的代表,並對後代雕漆藝術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宋、元的雕漆一般為錫胎和金銀胎,品種有盒、盤為主,刀法靈巧,刀口圓滑,富有濃厚的裝飾趣味,給人以渾厚古樸的印象。
  
  至明代,雕漆工藝發展很快,是我國雕漆藝術成熟的時期,並以明永樂、宣德兩世為最盛。當時的雕漆名手,都是世代相傳,如張成之子張德剛,揚茂的後代揚塤,都成為技藝高超的名匠。明朝統治階層十分重視漆工藝,於明永樂年間在北京設有果園廠,是當時宮廷製造雕漆工藝品的大型官營手工業作坊,製作出的工藝品供宮廷使用,生產的數量很大,技藝製作在繼承宋、元風格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提升。當時的雕漆製品,仍以紅為多,朱紅含紫,穩重沉著。品種也以盒為多,盤、匣次之;小件較多,大件較少。制胎則以木胎、錫胎為主,也有金銀胎。在圖案方面,山水人物、花卉鳥獸的題材較多,這與元代花卉、錦地的做法大不相同,其刀法流暢,藏鋒清楚,較宋、元兩代的刀法變化要多,雕刻工細,表現形象生動。
清代的雕漆工藝品,是極歷代漆工藝之大成者。在乾隆年間,由於皇帝本人喜愛雕漆製品,於照辦處中設漆作,宮廷所用的雕漆品種繁多,使雕漆生產在乾隆時期出現了空前的繁榮局面。清代的雕漆,品種豐富,有大屏風、家具、小盤、小盒、小瓶、小罐等日用器皿都有。以木胎、錫胎為主,也有用脫胎的,造型精緻,雕工及近繁瑣之能室,有可能是受西方Rococo藝術的影響。漆的色彩也增多,有紫漆、綠漆,並且還有與寶石、螺佃鑲嵌而成的漆器。圖案方面,除花鳥、人物外,開始有各種代表吉祥如意的圖案、紋飾在構圖上綿密多層次,以多見長,和明代不同的是不注重磨工,但是,構圖嚴謹、雕工細緻華麗且繁複的特色是清代的特色。


◎元代雕漆代表工匠及其作品:






*揚茂款剔紅花卉紋尊,高9.4cm,徑12.8cm。
 
 
尊體表面黃漆地,上壓朱漆花紋。器裏及底髹黑色推光漆。口、腹及口內雕花卉紋三匝,由茶花、梔子、菊花、桃花等組成圖案。盛開的花朵間,點綴著含苞欲放的花蕾,枝繁葉茂,充滿活力。作品用漆不厚,雕刻刀法圓熟細膩。花紋的邊緣拋光平滑,不露雕刻痕跡,給人以清新、典雅的感覺。器底左側近足處,針刻「揚茂造」行款。
  揚茂髹漆,以剔紅器最得名,除了剔紅之外,還有「剔犀」,以紅漆、黑漆分層髹飾,然後雕出紋飾,但傳世品中未見有揚茂款的「剔犀」作品。




*張成款梔子紋剔紅盤,直徑17.8cm,高2.8cm 北京故宮博物院


  張成是元代雕漆大家,其傳世作品被一致認為是雕漆作品裏的珍品,但署張成款的一些雕漆器物,被疑作偽作。這件剔紅盤,是公認的張成的作品,是具有歷史性的作品。此盤為圓形,黃漆地上髹朱紅色大漆約百道。盤正面雕刻盛開的大梔子花一朵,枝葉茂盛,花蕾點綴其間。盤背面雕陰文蔓草紋樣,足內髹黃褐色漆,有針劃「張成造」豎行款。


明 宣德剔紅牡丹盤

  以時代風格相比較,由以上幾張圖來看,似乎是時代越後,紋飾就越趨平面化。元的雕漆的風格,刀法藏鋒不露、磨工圓滑,以揚茂款的剔紅牡丹盤來看,花瓣及葉片捲曲而柔軟,像把有生命的真實的花整株塞進圓盤中;而下圖明宣得年間的剔紅牡丹花盤,雖然花的構圖是寫實的,但是花瓣及葉片柔軟捲曲的感覺就沒有了,看起來像把整株花壓平再放入原盤中,雖然雕工精緻,卻沒有生命感。


參考資料:

那志良,《雕竹雕漆與雕牙》,臺北:廣文出版社,民國63年

那志良,《雕漆簡介》,臺北:交通部觀光局編印,民國67年
索予明,《中國漆工藝研究論及》,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民國79年

杭間,《中國工藝美學史》,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7年5月。

蔣勳,《美的沈思:中國藝術思想芻論》,臺北市 :雄獅美術出版,2003年。

劉良佑,《中國工藝美術》,台北市:藝術家出版社,1983年12月。

Oliver Impey著、梁曉艷譯,〈歐洲藝術和裝飾中的「中國風格」〉,《東方博物-第十輯》2004年,期1,浙江省:浙江省博物館出版。


( 興趣嗜好收藏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ddoris&aid=5912318

 回應文章

柔不茹剛亦不吐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房雅翫--元代雕漆工藝(剔紅)
2011/12/14 19:14

Hi,

     Thanks for your sharing, those art are very intere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