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1/12/17 00:32:53瀏覽1061|回應1|推薦13 | |
台灣工藝今昔的差異
「工藝」與一般的器具有什麼差別?「藝」有原創的意義,所以「工藝」具有原創性,一般民間製作工藝的材料有金屬、竹、木、陶等,工匠以這些材料製作日常生活用器及宗教用器,早期台灣工藝繼承日本「頂真」的精神,工匠製作出的器物以實用、可長期使用(壞了可修補)為創作目的,到了近代,由於「美式」消費的思維模式──壞了就換新的,影響台灣工藝,工藝品造型上以簡易化、流線形取代傳統精細、繁複~今日台灣工藝因政府推行『文化創意產業』,傳統工藝由實用性轉為裝飾性為主創作目的,以交趾陶為例,交趾陶本來是建築結構上的裝飾,今日則成為陳列器。 而鹿港的工藝會這麼興盛的原因是由於這裡是登陸的地方,不論工匠、製作的材料、有錢的富商… …都在這個地方集結,富商有錢購買上等材料,聘請匠師為他的住屋、家具、日用品作精美細緻的裝飾以突顯自己財富地位。 木材的來源 早期清代移民時期使用的木材有(由福州匯集後再出口的杉木)、台灣本島低海拔的闊葉樹茄苳、櫸木、苦苓、相思樹、櫟木等,福杉由於砍閥後近於海水中,海水史福杉中的鹼釋出,所以較不易被蟲蛀蝕,易於保存,還有櫸木,由於硬度高、韌性佳,易於保存,在清領時是很受重視的木材。到了日治時代,因林業發展,高海拔山區的針葉林開始砍閥,台灣才有大量針葉木材的始用,紅檜、黃檜(扁柏)、紅豆杉… …被視為特級木材,日治時期幾乎被開採完畢。 由於森林資源匱乏,臺灣光復後對天然林禁伐60年,以進口木材、漂流木為木材來源,但是進口木材的品質與數量來源都不穩定,漂流木質的較硬,但其漂流的過程水質污濁會影響木材的品質,所以今日如果要取得好的材料是相當不容易的。 台灣傳統木雕工藝 傳統木雕多與建築有關,一般稱為「木作」,木作又可分為「大木作」與「小木作」,「大木作」是指建築本體的結構,包括工程上的設計與施工,所以和建築師的工作性質相近,大木作師傅仍須具備木雕的基礎,以便製作斗栱等建築構件。 木雕所強調的是雕刻的技術,一般稱為「小木鑿花」,也就是所謂木雕刻花藝術,故小木作師傅又被稱為鑿花師傅,主要目的是為了美化大型木構建築,木雕作業是獨立的,於建築結構建造完成時,由雕刻師進行雕刻,雕好後再組裝起來。另外,生活中的木製家具如:神案、供桌、床、椅等,還有神像雕刻也是屬小木作的項目,技法上不離木雕的基礎,有些小木作師傅兼製作木器家具,同時也具有木工師傅或木匠的身分。 木雕使用得雕刀依刀的內外銳面及弧度差異做「內鋼」和「外鋼」區分: 「內鋼刀」:刀面斜口,呈現外凸造型;運用在鑿打輪廓、修飾。「外鋼刀」:刀面斜口,呈現內凹造型;鏤空伸展角度較大。常見的雕刀有:平口刀、圓口刀、斜口刀、V形刀、翹頭刀、翹尺等,不同刀形有不同用途。木雕技法有陰刻(只在平面上剔除圖案的輪廓線)、浮雕、透雕(將圖案以外地方鏤空處理,不用考慮木料的厚度)、圓雕(立體雕刻,可360度觀賞)、圓柱雕(廟宇中龍柱的雕法,除了考慮主題的雕鑿,還需維持柱心是直的)。 傳統木雕的題材常見有:人物(戲曲、小說、神話故事、教化意義…等)、界畫(亭台樓閣)、動物(鳥、走獸、水族…..)、植物(瓜果、花卉、竹、木…多與動物、博古作組合)、博古圖、幾何圖(用以填滿空間),動物、植物、博古多以吉祥語意做組合相互搭配,如:喜鵲與鹿的組合代表「爵祿雙至」,也是匠師設計圖案時的靈感來源,植物亦可作為四季時節判斷,如:「小四季」-梅蘭菊竹代表春夏秋冬,除了以上給種類形,還有以蟠螭、蔓草構成的對稱圖形還有代表以八仙的神器代表八仙人物的「暗八仙」。 古蹟修新或修舊的觀念 古蹟不等於看起來要「古」或「舊」,要「修舊如舊」還是要「修舊如新」至今還是爭論不休,「修舊如舊」在原本的古蹟上毀壞處進行修補,並保存原本的樣貌,但是缺點是,舊的部分還是會持續毀壞,以鹿港龍山寺山門的柱子為例,雖然有小部分修補過,但整根柱子卻還是持續老化,可能最後要換掉整根柱子。 日本的作法是,雖有小部分的修補,但是每六十年就大修一次,雖然是「修新」,但是六十年後新的看起來還是舊樣貌,這樣可以使古蹟永續保存下去。 |
|
( 興趣嗜好|收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