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體:小 中 大 | |
|
|
2012/03/09 10:07:35瀏覽410|回應0|推薦7 | |
東華大學楊翠教授在其臉書上言: 3月8日,我以「禁錮與跋涉──白色恐怖下的女性與政治」為題,在東華大學,分享了女性政治受難者、受難家屬的生命故事。政治受難者的家屬,如我的父親與母親,是一座座孤島,他們的一生,都在黑暗極地,奮力跋涉。每每聆聽他們,都讓我既感傷又感動。演講最後,我以這樣的字語,為他們的旅程作註腳,也獻給所有在威權體制下受苦的人們:
楊翠教授又言: 母親董芳蘭11歲時,外公入獄10年, 父親楊建13歲時, 父親楊逵入獄12年, 都在1949, 當時他們不知道, 有一天兩座孤島會生下我這座孤島其實這一段交往很精典可拍成電影。
我說,楊逵的家人就是一部台灣人格者的受難史,雖已平反,但是永遠的致敬者,永存人心,萬古流芳。即使拍成電影,也無法彰顯其思想的光與熱,那種偉大的情操,與蘇俄大文豪杜思妥也夫斯思可嫓美。
楊建伯父在談你(楊翠)小時候陪著孤獨老人那一幕,如今已成荒煙蔓草,那副情景對眼情以何堪啊!
我覺得今後要努力的是楊逵歷史的定位,例如台灣民主之父…台灣的良知….兩岸都在爭取他的定位,但都噯昧不清、含糊不已,楊逵是「台灣的甘地」,他以不反抗、非暴力,對抗強權,同湯德章律師、陳澄波老師…等都是「台灣人格者」,而現在人有幾人做到呢?
我覺得定位比較重要,不必列入忠烈祠,不必爭取228受難,而是讓全世界的人認識這位思想家,已超脫政治、國家,是世界的遺產,他的可貴精神!
我看到他的受難的苦,同耶穌受難一樣,哭了,為世人不曉得他為世人扛下苦難十字架,而泣,他有菩薩精神,卻沒人看出來,他是乘願來的使者,是悲天憫人的人道主義者。 |
|
( 創作|詩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