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字體:
許文龍打造 最Fun博物館/ 台南奇美博物館
2015/05/17 07:22:05瀏覽769|回應0|推薦0
許文龍打造 最Fun博物館
May 16, 2015, 6:00 am 381 次
奇美博物館外觀。(記者林澔一/攝影)
奇美博物館外觀。(記者林澔一/攝影)
奇美博物館是許文龍的心血結晶。(記者林澔一/攝影)
奇美博物館是許文龍的心血結晶。(記者林澔一/攝影)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說籌辦一個博物館是他從小的夢想,而這個博物館是屬於社會大眾的。(記者林澔一/攝影)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說籌辦一個博物館是他從小的夢想,而這個博物館是屬於社會大眾的。(記者林澔一/攝影)
許文龍在奇美博物館羅丹廳拉小提琴,與羅丹的作品「沉思者」對話。(記者林澔一/攝影)
許文龍在奇美博物館羅丹廳拉小提琴,與羅丹的作品「沉思者」對話。(記者林澔一/攝影)

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說籌辦一個博物館是他從小的夢想,而這個博物館是屬於社會大眾的。他一生就像館內藏品,浪漫又傳奇,用蒐藏說人生故事,等待世界、靠近世界、擁抱世界,也得到世界的擁抱。

你還記得兒時的夢想嗎?夢想之於普羅大眾,或許是遙遠又不切實際的幻想,但對站在羅丹「沉思者」雕像前,拉著心愛小提琴的88歲奇美集團創辦人許文龍來說,這趟耗時10年、斥資逾台幣20億的新奇美博物館圓夢之旅,是快樂的泉源,也是成事之本。......繼續閱讀 》》......跟著許文龍一塊時光倒流,四歲就被姊姊帶去看電影,每到悲戚場面,小提琴配樂緩緩流洩,樂聲不自覺在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從小不愛念學校的書,考試常不及格,放學後不是去魚塭玩耍,就是待在可免費參觀的博物館(註:台南教育博物館,前身為台南博物館,是台灣第一個公共博物館),種下許文龍日後創辦博物館的夢想種子。

自幼築夢 把錢換成快樂

成大附工畢業、17歲創業,沒漂亮學歷、沒資本靠山,身體又差,曾罹患肺病第二期,醫師一度宣判頂多撐兩星期,直到鏈黴素上市才稍稍控制住;40到50歲胃病惡化瘦到剩43公斤,指甲翻黑、吃不下飯,許文龍開玩笑說:「我沒辦法想像竟然可以活到這歲數。」

60歲才相信自己不會輕易死去,感謝天公疼惜的許文龍,決定用醫療與文化回饋社會,也是奇美醫院與奇美博物館的誕生由來。「我常想,賺錢到最後是要怎樣呢?」在「零與無限大」一書中,許文龍的答案是把錢換成快樂,也就是去買藝術品。

買畫買琴 倉庫愈增愈多

蒐藏分為美術品與樂器兩個主軸系統。初期,愛畫畫的他只是想找人臨摹名畫,後來發現奇美集團其實有能力負擔原作價格,才開始慢慢累積買畫;1990年向林昭亮購買第一把史特拉底瓦里小提琴(註:安東尼奧‧史特拉底瓦里在1709年製造的瑪麗‧霍爾—奧維第」),奠定往後小提琴蒐藏的品質定位。

20多年來全力協助舅舅圓夢的奇美博物館副館長郭玲玲透露,早期買回的畫就放在奇美仁德保利廠辦公室小房間,剛好當時公司盈餘較豐潤,又遇上1990年代藝術市場低迷時期,買得勤也買得大方的奇美,不知不覺累積愈來愈多藏品,倉庫增加一間又一間,「但跟你保證,絕對沒有想過要弄這麼大的館!」郭玲玲不自覺提高語氣。

對許文龍而言,成立博物館只有一個核心精神—為大眾而存在。

他認為,文化應該是人人都看得懂、聽得懂的,不是高級的人才懂,要讓一般歐巴桑、歐吉桑都可接受,即使小提琴造詣頗佳,許文龍在公開場合最常演奏的歌曲卻是「望春風」,每每總能博得滿堂采,他笑說:「我演奏的小提琴,讓人聽了會微笑,這就是藝術,才是生存在生活裡的藝術,是生活的一部分。」

挑畫順位 喜歡擺第一位

許文龍挑選藏品有三個順位,第一是喜歡的,其次考慮價錢,最後才是作者,尤其偏好19世紀、文藝復興前的古典與寫實主義作品,他認為,該時代沒有藝術家只有藝術者,後者為了生活必須畫得讓客人高興滿意,也只有這樣才是一般人都看得懂的作品。

「我的博物館最好玩、最有特色的地方就是範圍很廣,因為小孩喜歡動物,所以增加自然史館,喜歡打架的人就去看兵器廳,最重要的是,這是屬於台灣的財產,我只是先保管而已。」許文龍笑說。

五個廳就像五個孩子,其中又以動物廳蒐集過程中最辛苦,有些物種甚至已絕種,是有錢也未必買得到的寶貝;前英國首相柴契爾夫人赴台訪問,指名參觀奇美博物館,想把一幅名為「信息」的畫買回去。

萬件藏品 從來沒有轉手

從館藏與教育角度出發,許文龍收而不藏,40年來從不考慮藝術品的增值性,萬件藏品未曾轉手,擁有全球最完整、名貴的小提琴收藏,不吝無償出借供海內外優秀演奏家使用。(北美世界日報) 

奇美 有錢也有文化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0517000332-260109

( 休閒生活藝文活動 )
回應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上一篇 回創作列表 下一篇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lassic-blog.udn.com/article/trackback.jsp?uid=paulhsu333&aid=23218082